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荣祥 《前沿》2010,(20):192-194
学术自由之于大学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大学的学术自由受制于整个社会学术自由的氛围,主要取决于统治者对学术价值、学术社会价值的认识。大学学术自由限度的确立,应以学术要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为原则,视学术活动的不同方面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龚晓珺  赵锦山 《前沿》2012,(9):146-148,156
论文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概念入手,指出公民民族主义、聚合型民族主义和自由民族主义本身就蕴含世界主义因素;同时世界主义需要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从而提出民族主义的世界主义范式。这一范式可以发挥三项功能:能更好地解释认同层次的多样性;可以提高统治权威的合法性;有助于人们清醒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3.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5,28(2):98-109
荀子是和孟子一样丕显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以其唯物和实践性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于:通过对辩说和名辩问题的理论探讨阐明了学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术通向真理过程上提出"虚壹而静"的观点,这是认识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法则,具有学术方法论上的意义;以师法和知识积累作为问学途径,对主体的学术品格及其人格培养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人们认识和实践中总体方面的根本矛盾。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改造世界,是主观变革客观的活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解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即为了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符合客观。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不可能自外于世界,世界也早已离不开中国。在中国更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是全党同志乃至全国人民应当学好的必修课。"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鲜明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在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方面的基本任务,突出强调了其在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方面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6.
王永昌在《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自由观》《人文杂志》第一期)一文中认为,并非所有遵循外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自由的活动;人的自由决不仅仅指向外在规律和服从外在的必然。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项调查研究课题都是根据人们在一定时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提出来的,因此一项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就在于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评价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和出发点。由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调查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理论认识成果必须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这个总标准又可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方面,例如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等。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根据调查研究成果能够满足人们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需要的程度,我们将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评价分…  相似文献   

8.
创造力的本质问题是当今科学的一个未解之谜,创造教育还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只是人们的一种认识理念;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力并非教育开发潜能的结果,而是个人自由意识发展的突现;终身教育有助于全体国民知识素养的提高,但无助于真正的创造者,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是创造教育应有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自由问题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自由与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给自由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实现了自由观上的革命变革,在哲学史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观,为人类追求自由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还为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自由观,划清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界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实践的自由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实践的科学的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一概括突出强调了人类的社…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坚持马克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社会现在所处历史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十三大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的一个重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科学基础,它指导人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的客观规律去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否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着、决定着我们党所领  相似文献   

11.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历来是各派哲学在认识论上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论争。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起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类心灵固有的“理念”才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已经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近年来我国  相似文献   

12.
高伟茹 《前沿》2012,(13):44-4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反应客观世界的运动,认识也只有按照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认识客观世界,才能正确反应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认识规律、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规律,即把认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坚实的哲学理论根源;实践活动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与群众路线相一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何谓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是衡量个人以及人类社会的价值尺度,古今中外的学者对自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各色各样的自由理论。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原则和制度,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特定社会领域内获得按其各自意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信息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也成为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对象。现在在科学领域中,以研究信息的具体性质和应用为中心已形成了一个广大的信息科学群,哲学界人士则在纷纷探讨信息的本质是什么。本文是从哲学上探讨信息的本质规定性的一个尝试。目前人们提出的信息定义有数十个之多,使人有众说纷纭、无所适从之感。我认为这与下述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是信息作为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去把握它往往着眼于它不同的方面;另一方面是人们在认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尽管人们可以把对客观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向前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却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有机论”。自此,人们把客观世界及其所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相互联系的诸要素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并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客  相似文献   

16.
建国50年来,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政策,走的是一条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这反映,在半个世纪里,随着人们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提高,对民办教育在整个人民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在螺旋式上升,经过实践的检验,人们的主观世界才与客观世界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自由的宪法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前沿》2009,(7):77-80
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学术自由”,但是,从宪法对公民创造、表达自由和受教育权利保障的内在精神看,学术自由也是我国宪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彰显和贯彻以大学自治为主要载体的宪法学术自由,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8.
王舴 《前沿》2007,3(7):35-37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知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或结晶,其实就是人类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中获得的经验和理论。概言之:知识乃是认识必然的成果。于是知识便获得了和自由的直接关系,人们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走向自由。因此可以说,知识是获得自由的工具,是打开自由之门的一把钥匙。在当今"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相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必然和自由是一对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既是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必然和自由范畴,既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关系,也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关系;既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人对社会的关系。所谓必然,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规律性,即客观世界存在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所谓自由,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内省体验,  相似文献   

20.
科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性认识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融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于一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都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飞跃,而且每一次的科学革命之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便或慢或快地相随而来。科学作为物质的力量,是通过技术转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