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碳汇林业资源是我国最大的“碳储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移民能有效保护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资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更大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第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在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6个地区,人口密度低,森林资源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生态退化。当前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点工作就是实施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3.
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一华  衣佳佳 《学理论》2010,(23):194-195
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市旧城重要的城市片区和北京重点历史保护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迹和独特的商业文化。该地区以居住和商业为主,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发展的滞后使得传统城市元素得以基本保留,传统建筑、街巷、商业、民俗、文化内涵保留之多在北京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中绝无仅有。然而,该区域公用设施及绿地严重缺乏,服务功能弱,服务层次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水平低。应用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与识别大栅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实施现状和后续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找出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立绿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对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组织管理等促进锡林浩特市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移民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生态移民规划和方案的设计者;生态移民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者;生态移民过程中移民权益的维护者;管理和治理生态环境责任的直接承担者。其应当承担的相应政府责任,按照行政区划的不同分为中央政府责任与地方政府责任;按照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与对移民群体的责任。具体来说政府的责任内容为经济责任、生态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和制度创新责任。强化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政府责任的对策措施应为:转变政府执政理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创新后期扶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5,(3):89-92
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生态移民",是政府为解决森林资源危机、消除林区经济危困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并非是简单的人口流动,其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民生、社会和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面对生态移民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风险以及移民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必须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调整、扶持和完善,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移民政策体系,确保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7.
杨丹  刘华  李雅林 《学理论》2014,(7):93-94
生态移民政策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当中。通过对阿拉善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的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当地牧民的生活现状,分析示范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工作的成败关键取决于后期扶持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开展资金扶持、政策扶持、项目扶持、产业扶持、培训扶持等后期扶持工作能够有效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促进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相似文献   

9.
正一、调查背景及人口学相关情况(一)调查背景及调查实施情况青海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影响到长江、黄河中下游20个省区近7亿人的淡水资源,也影响到澜沧江流域东南亚6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三江源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2004年到2010年,从三江源地区迁移到新社区居住的牧民为10773户、55773人,定居在86个移民社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12)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另一方面通过异地开发,有利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移民工程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在移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文化冲突等问题。本文试图研究在移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激发生态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完善生态移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移民理念,保证宁夏地区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0)
本文是对《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一书的解读,反思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政策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国家规划的步伐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生存环境的维持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文章从政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经历的生态移民为例,提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来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从而引发对于少数民族政策制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葛飞 《学理论》2012,(6):12-13
20世纪末,由于草原退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政府开始关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内蒙古草原地区生态环境实施了紧急治理的措施,相应的组织了一系列的生态移民。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工程中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为生态移民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保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开展。在理顺城乡统筹发展与生态移民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移民工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6)
智慧管理就是创新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占主导。将智慧管理理念运用于内蒙古生态移民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基础网络、智能化信息服务终端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组成的基础性支撑系统将智慧管理技术应用于生态移民公共管理与服务当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建设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缺乏和民生问题,从而促进移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西南山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国家为了保护西南山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西南山区的部分地区将“退耕还林”与扶贫结合起来,实施了“生态移民”或异地扶贫,但仅限于省(市)内安置。把部分“生态移民”从西南各省(市)外迁到东部,还有没有展开。西南“生态移民”外迁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产业系统生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产业生态化应该有具体的实现思路.在产业生态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功能的导向下,对产业系统进行生态化运营,并认为在生态化运营的同时应抓住生态消费、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性技术的开发等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生态移民工程的全面实施,无数个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异地搬迁而来的移民群体打破安置点原有社会空间结构而再造出了新的社会空间。本文试图以驮煤河生态移民城为例,应用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这样一个新空间的建立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效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政党是不同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矛盾斗争的产物,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生态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并随社会生态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省灾害移民的现状进行调研,整理贵州灾害的种类,归纳贵州省灾害移民概况,得出贵州灾害移民工作中的困难因素有:生态环境严峻、灾害频发;移民资金匮乏;缺乏合格的安置点;政府协调工作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逐渐由典型的出境移民国转向入境移民国,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德国工业化和经济的繁荣。大多外来移民为单身男性,以集体方式迁入,来自东、南欧,工作于德国社会最底层。德国政府采取严厉的移民控制防御政策,将外来移民排拒于德国社会之外,使其难以融入。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为了缓解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在全国整体优化配置的一项大型调水工程。中线工程水资源涵养保护区由汉江、丹江两江流域构成,涉及陕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的49个县(区)市,面积9.52万平方公里。经过两江流域人民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改善了两江流域生态环境,保证了两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实现了为华北人民涵养和送一江清水的目标。但是,为两江水源保护涵养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两江流域地区及人民,不但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补偿,反而因水源的保护和涵养背上了巨大的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