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与交流》2000,(2):F003-F003
中国传统服饰的变革,始于开辟新纪元的辛亥革命。在此之前流行的传统服饰,以从商周演化而来的长袍马褂为主流。  相似文献   

2.
王静  陈秀琴 《新东方》2010,(1):F0003-F0003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现有人口13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乐东、琼中、白沙、昌江、保亭、陵水等6个自治县及三亚、五指山、东方3个市,另有少数散居在万宁、琼海、屯吕、儋州等市县。“黎”是汉族对黎族的称呼,其内部共分为“哈”“杞”“润”“美孚”“赛”五大方言区。各方言区的服饰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3.
楚艳 《中国周刊》2016,(4):116-119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名服装设计师,从小爱画画,成为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是我儿时的梦想。以服装为载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适合当代生活方式的东方美学,是我当下的使命和责任,不忘初心,坚持创意。"记得在我12岁生日那一天,我拿着妈妈给我的零花钱到书店买了一本叫《中国世界时装之苑》的杂志,这本杂志是中国当时80年代第一本铜版纸彩色印刷  相似文献   

4.
刘力 《求索》2007,(1):81-83
“衣冠之制”作为封建礼俗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袁征曾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相始终。近代以降,传统小农经济遭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而走向解体,导致建立其上的传统儒学被弱化,作为儒学礼治精神表征的以“尊卑等差”为内蕴的传统“衣冠之制”遂走向消亡,从而促成传统服饰的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自我个性的张显都不同层面地加速了传统衣冠之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和玉龙县,散居于永胜、宁蒗、维西、鹤庆、香格里拉等县。纳西族往往居住在山川秀丽、河流纵横、景色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民风古朴,文化深厚,令世界各国游客为之向往。特别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丽江成为世界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纳西族最为有效完整地保持了它鲜明古朴的文化特色,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宗教仪式、绘画艺术、纳西古乐到建筑风格、日常生活、服饰等等都具有无限的魅力。纳西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尤为值得关注的就是有“披星戴月”之称的女性服饰羊皮披肩。  相似文献   

6.
谢沫华  戴江  杨莉 《今日民族》2009,(3):I0002-I0002
3月17日,由韩国庆云博物馆与云南民族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宝贝儿童漂亮衣裳——韩国传统儿童服饰特别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幕。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李森、省民委副主任李国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以及省外办、云南民族大学、省社科联、省文史馆、昆明市社科院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观了展览。  相似文献   

7.
吴功正 《思想战线》2001,27(5):78-80
唐代服饰美学体现了社会风气与服饰变化的互动互摄现象.在唐代服饰美学中有着很深的社会思潮痕印.唐代服饰富于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造型别致,甚至有男性化倾向.唐代服饰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然而,由于唐代审美思潮变化更迭的特点,所谓"胡服"在盛唐以后就不再盛行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党际政治协商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的政治协商,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中国党际政治协商具有民主性、公共协商性及内生性的性质与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境内用直、胜浦、唯亭、陆墓一带的汉族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她们以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获得了苏州“少数民族”之称。苏州角直水乡妇女服饰又称“青莲衫子藕荷裳”。  相似文献   

10.
袁建平 《求索》2010,(8):226-229
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要素以"都市、文字、青铜器"一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认为服饰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服饰是起源最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明要素,同城市、文字、玉器、青铜器等其他要素促进了早期中国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服饰是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文明要素,纺织技术的发明是人类技术史上一大进步,从此服饰进入织物装时代,加快了社会的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服饰是中华文明产生发展的催化剂。服饰是富有精神意蕴的文明要素,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绪、等级观念、宗教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张晴 《传承》2008,(5):50-53
整整的一个百年,中国人的穿衣着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到"西服东渐",从文革的一片灰白到改革开放的时尚个性;长长的一个百年,中国人的穿衣着装总算可以自由做主,不再听命或盲从于服饰制度、革命意志或他国时尚了。  相似文献   

12.
失落的文明——客家传统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金芳 《台声》2005,(9):68-69
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地形成以后,独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应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单从客家服饰来讲就有许多特别之处。一般来说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白色为主,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普遍心理直接体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溶入了当地少数民…  相似文献   

13.
姜强强  吕峰 《传承》2011,(27):66-68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塑造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一直在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从法律上给予妇女平等的地位和权力。与我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中国妇女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家庭暴力特别是婚姻暴力依然存在,并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王晓卉 《前沿》2013,(7):157-159
民族服饰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民族形象的标志,凸显民族化和个性化特征。蒙古族服饰作为民族服饰之一,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面貌。了解蒙古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对蒙古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贵州黔东南苗族服饰及其工艺的市场化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该地区苗族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并非只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它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并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市场化方式。作者以台江县施洞市场和新庄的例子说明,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比较早就已经对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而且还出现了新庄这样的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染料的商品化生产。特别是新庄的例子,一方面显示,传统的技艺可以依赖市场获得光大;另一方面也显示,传统技艺过去所依存的市场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市场,那时的蓝靛消费是市场的大众化消费,是以大众所具有的手工染布技艺为基础的一种大众化消费。换句话说,当全社会的主导经济发生变化,某项大众消费减弱时,原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某种技艺也就逐渐衰落成为仅有少数人掌握的技艺。在这一点上,当我们在倡导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主要依托西藏当地上层统治集团来实现对该地区的管理,作为清朝官僚系统一分子的西藏官员,其服饰必然受到中央政府官员服饰规制的影响而显示出一些有别于地方的特点。同时,清政府根据时局变化随时调整治藏方针,且各种势力和文化交汇于此,最早接触这些变化的西藏地区官员,其服饰必然相应改变。本文将以1653年到1911年间西藏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纵线,对与时俱变的西藏官员服饰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五千年的经验,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观念,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张振岳  俞敏  崔荣荣 《前沿》2011,(18):138-140
本文通过对汉、畲族传统服饰凤纹的起源、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和民俗文化进行比较,阐述了两民族的凤纹共同起源于东夷族的凤鸟崇拜,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演变,促使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的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汉、畲族长期的接触交流,促使了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民俗文化存在着趋同性,在这一层面上,凤纹是民族融合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9.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在做人类学的研究过程当中,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以往,一直强调本土化的研究,它是西方人类学的中国解释。现在,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拐点:研究从本土化拐向中国化、或者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即周大鸣教授此前提到的中国社会的研究。这个拐点的出现和现如今的世界的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早就在批判自己的西方中心主义,斯宾格勒早在80多年以前就对西方中心主义做了非常深刻地批判,但是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高潮还是在上世纪末,  相似文献   

20.
吴润平 《前沿》2013,(4):115-116
文章从中国传统体育的产生渊源、中国传统体育的分类以及传统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在探讨其文化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