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曼 《廉政瞭望》2011,(22):57-57
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就叫人无分夷夏。  相似文献   

2.
隋文帝时,刑部侍郎辛有一次穿着大红色的裤子上朝,根据当时的习俗,认为这样做能使自己官运亨通。隋文帝认为这是一种“厌蛊”之术,命令尚书都官侍郎赵绰将辛杀掉。赵绰说:“按照法律规定,辛不应被处死,我不能执行陛下您的诏令。”隋文帝非常生气,对赵绰说:“你不杀了辛,我就杀了你!”随即下令把赵绰杀掉。赵绰说:“陛下杀了我,也不能杀辛。”赵绰被押出去准备执行斩刑时,隋文帝又派人问赵绰:“你还有什么话可说?”赵绰说:“我一心执法,决不吝惜个人的生命。”隋文帝闻知此言,生气地把袖子一甩,进后宫去了,过了好长时间,才让人把赵绰放了。第…  相似文献   

3.
<正>史载,隋文帝杨坚称帝后,赵轨转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别驾,有才能卓著的名声。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他在齐州四年,政绩连年最佳,赢得了百姓喜爱,深受隋文帝赞赏。  相似文献   

4.
从赵轨的自律说开去李万全史载:隋文帝时期,齐州别驾赵轨,向以清芳自律闻名.他在任职期间,其东邻有棵桑树,熟透了的桑植落到了他家的院子里,他就派人把桑椹一粒一粒捡起送往邻居家中。他对家里人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因为嫌此物轻,而是不愿违反...  相似文献   

5.
用人也要“打假”○刘疆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里有这样一段:隋文帝夫妇去晋王府看望晋王杨广,只见晋王府里的仆人尽是些老成粗壮结实的人,花园里没有广植花草,就连琴上也蒙了厚厚一层尘土,似乎杨广一心忙于政事,无暇顾及其他。这种“守成之君”的气象使老皇帝杨坚...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第一堂管理学课,教授就给我们讲了以下三个历史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隋朝。隋朝时期有个大臣叫柳彧,是隋文帝杨坚时代的治书侍御史,他看到杨坚每天忙于各种烦琐细碎的事务性工作,就对杨坚说:“您只负责发布政令、施行教化就可以了,不要被那些琐碎的小事所缠扰,更不能因纠缠小事而妨碍大政,  相似文献   

7.
文帝盛怒杀奸小 赵绰罪已救来旷郑风隋文帝杨坚坐上皇位后,法纪很严厉。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文武百官,只要谁违法乱纪,他都要严肃处理。因此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很快由分裂达到统一,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的好局面。当时,掌管全国刑狱的大理寺少卿赵绰,刚正...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许多皇帝对当时的积弊敢于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将重拳结结实实地打在贪官污吏"死穴"上,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隋文帝:"钓鱼执法"治贪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较为贤明开化的君王,经过他前期的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出现了难得的富庶和安定局面,所有这些,与杨坚铁  相似文献   

9.
北禾 《正气》1996,(11)
节俭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一个封建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能做到不奢侈,已属不易,而杨坚极力要求自己过着平民百姓一般的简朴的生活,更是难能可贵。他的车、服、日用东西破了,随时修补,不做新的,他配止痢药时,宫中竟找...  相似文献   

10.
走进天柱山     
《党史纵览》2006,(11):F0004-F0004
天柱山,又名皖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被人们尊为“古南岳”。因这里春秋时为皖国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天柱山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分八个景区。景区内“峰雄、石奇、洞幽、  相似文献   

11.
隋文帝杨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有为之君。他在公元589年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改革,如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均田制、义仓以及修建长安城、大运河等。《剑桥中国隋唐史》甚至这样评价道:“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入注目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境内。隋文帝开皇年间修建了仁寿宫,后来唐太宗对仁寿宫进行了扩建,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是唐朝皇帝的重要离宫,俗称小长安。当时九成宫哪里都很完美,唯独缺少水源,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后来,唐太宗一行到九成宫西寻找水源,发现一处土壤湿润,于是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这股泉水“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相似文献   

13.
廉政格言     
《天津支部生活》2006,(4):36-36
如今在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贪官接受审判时痛心疾首,泪流满面的样了。而由贪官的流泪,不禁让人想起“梁毗哭金”的故事。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时,梁毗初任西宁州刺史,当地一些富商为了拉拢讨好他这位封疆大吏,纷纷进献大量金银珠宝。对此,梁毗给予了严词拒绝。富商们以为他假正经,还是三番五次地进献,可每次梁毗都是流着泪对富商们说:“你们拿这些东西来贿赂我,尽管目前没有什么事求我,但往后必让我犯法,这是想毁我呀!”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公元584年,中国已经分裂了三个世纪,两汉的大一统已成为遥远的回忆。这一年隋文帝杨坚十分忙碌,他有许多大事要办:在西北,他的军队正在进攻凶悍的吐谷浑;在北方,他的使者正在出使突厥,给对方的贵女赐予姓氏和封号;在南方,陈朝的后主虽然昏聩无能,但仍在凭借长江天堑苟延残喘,况且首都建康城宏大坚固,军资储备颇丰;在内部,杨坚刚刚迁入新的首都,由  相似文献   

15.
薛胄,字绍玄。隋朝河东汾阴 (今山西省万荣县宝鼎村 )人,生卒年月均不详。薛胄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薛端,北周时曾官至蔡州刺史。北周明帝时,他袭父爵为文城郡公,开始入仕,官至司金大夫和开府等职。隋文帝杨坚于公元 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薛胄入隋被任为鲁州刺史,未及赴任旋改任卢州,不久又迁兖州刺史。他到兖州的第一件事便是决刑狱。他上任后见牢狱人满为患,更因朝代更替,案牍不决,百姓怨愤。所以,他利用旧朝之狱今朝不理为由,仅十多天,便结案数百起,使大多囚犯得以放还,一时刑狱为之空虚。这一举措不仅没有损害隋…  相似文献   

16.
厍(shè,音舍)狄士文是山西原善无县(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县境内)人。他出生于鲜卑贵族的家庭,其祖父厍狄干是北齐的开国元勋,被封章武郡王,任左丞相。其父厍狄敬是北齐的武卫将军、肆州刺史。厍狄士文袭祖爵,封章武郡王,任北齐的领军将军。厍狄士文为人孤僻耿直、刚正不阿。建德五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后,很多官僚士族纷纷归附北周政权,而厍狄士文却不畏强权、闭门守节。北周武帝闻讯后,表示赞赏,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隋朝建立后,厍狄士文又受到隋文帝的重用,封为湖陂县子,任命为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  相似文献   

17.
正吏部在选官的时候,上品首推"国"字脸,这种相貌威严正气,有官威;其次是"目"字脸,五官风雅俊朗,有亲和力;最差是"金"字型,上小下大。不过,戴上乌纱帽,倒也能遮丑。在古代,从皇帝到小吏,绝大多数人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或许是大权在握,感觉好,气场足,想给人带来另一番不同感受。朱元璋一张麻子脸,却要求画师把自己画成唐宗宋祖合二为一的龙相;陈后主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  相似文献   

18.
总结古人"整顿文风"的经验,对我们今天改革党政机关的文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文山",很有启迪。公文文风不正、效率不高的问题,古已有之。历代统治者均对公文文风进行过一些改革。隋文帝:治罪文表浮华的大臣汉代的公文,文风古朴,受到后人推崇。到了晋朝末年,"文章竞为浮华,遂以成俗"。南北朝又甚于两晋,"博士买驴,书纸三卷,不见驴字",传为笑柄。隋朝开国以后,因为深受南方浮艳文风的影响,当时的文章风气,一味地以华丽的词采为时髦,雕章琢  相似文献   

19.
正公孙景茂,字元蔚,河北河间阜城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大臣、学者。由于博学多识,被称为"书库",隋文帝杨坚仰慕其贤,七十七岁时授予其刺史之职。公孙景茂很注意抚恤百姓,以自己的德政感化州民。为了治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百姓的炕头上,这个"搬"字文章很大。路途崎岖,交通不便,一个耄耋老人,又是"上仪同三  相似文献   

20.
<正>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时,梁毗初任西宁州刺史。当地一些富商为了拉拢讨好他,纷纷进献大量金银财宝。虽然梁毗严词拒绝,富商们还是三番五次地进献。一天,他大声吩咐家人:"马上给我备好大红请帖,宴请各位富商!"第二天晚上,梁府张灯结彩。前来赴宴的富商们交头接耳:"这梁毗收了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