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群体性事件现场"软处置",是指民警在群体性事件现场以对话方式解决参与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众诉求或利益问题。通过对话能够解决武力威胁和震慑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中,受民警自身素质的影响,还无法和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进行对话。表现在: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形成阶段,民警不愿意与群众对话;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对峙阶段,民警不懂得与群众对话;在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激化阶段,民警不敢与群众对话;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各个阶段中,民警不善于与群众对话。  相似文献   

2.
1998年10月,四川省委副书记秦玉琴在全省维护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使绝大多数表现为群体性事件;人民群众的要求绝大多数是合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与绝大多数干部的工作有关;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通过我们主观努力是可以解决缓解的。”从已发生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来看,绝大多数是由于前期工作不深、不细引发的,因此,研究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先期工作,对指导当前和今后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先期工作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经过网络激化,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其影响具有广泛性和参与性,参与者具有隐匿性和盲目性,因而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具有复杂性和应急性。推动这一激化过程的是网上利益相关方、网上知情方和网上参与方等三方通过一定的网络激化路径实现的。面对这一新形势,政府应总结其中的规律和教训,改变原先否定、回避的立场和态度,进而探索新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省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1.邪教组织活动和宗教非法活动较为突出;2.一些地区流氓恶势力犯罪猖獗;3.群体性事件增多;4.因民间纠纷激化酿成的杀人、伤害、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突出;5.种植制贩毒品违法犯罪增多;6,部分地区盗掘、走私文物犯罪严重。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演变激化的结果。是一种超出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已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大课题。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境外专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类型、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而境内诸多学者、专家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特点、表现形式和处置对策都做过一些有益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试析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处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果对群体性事件不能妥善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就有可能激化,直至走向对抗,从而严重危害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对策:1.明确群体性事件的性质;2.规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语言和行为;3.提升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理性程度;4.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  相似文献   

7.
群众性事件(又称群众性闹事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的和平表现形式。它虽然还称不上一个完整意义的法律术语,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类似事件不断发生的今天,加强对群众性事件的定量定性分析研究,对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防止和减少“出乱子”、“出大乱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所谓群众性事件,到目前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的调整,导致现实社会中潜伏着诸多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一旦激化,很容易产生具有破坏性的公共危机事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是这类事件的直接面对者和处理者,能否有效化解危机,将直接反映其治理能力,也影响着政府在整个社会中的形象和权威。  相似文献   

9.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激化,职工群体事件有上升趋势。要建立起完善的工会职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其发挥预防、控制、妥善处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及遏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核心在于阻止其中的冲突升级.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可以区分出四种相互关联的机制,分别为:信息变异机制、规模膨胀机制、情绪激化机制和暴力扩散机制.探究四种机制中导致情况恶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是成功遏制冲突升级、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房屋拆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敏感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由于其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此一直为人们所瞩目,而政府权力的强制介入又进一步激化了拆迁矛盾,成为酿成双方冲突的主要原因和导火线。如何在强制拆迁过程中兼顾公共利益及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其责任缺失是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保证妥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公安机关应当认真研究应对新闻传媒的策略,准确把握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新闻传媒的介入时间、方式,以引导新闻传媒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更加多元化,一些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化,最终转变为群体性事件。正确处理和预防群体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共青团组织在当今社会工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共青团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改进青年思想工作;共青团组织的职能也应从尽义务为主转移到以维权为主上来。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教育、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预防青年人群体事件的发生,发挥重要社会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而维权几乎成了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目的。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以集群的方式表达某种诉求或者意见,其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对群体性事件处置采用弹压模式,不仅容易造成矛盾升级激化,而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使得矛盾和负面情绪积压。对此,我们可以改变思路,由公安机关引导公民进行集会游行示威,为公民维权和表达意见打开一条新的道路,从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节约处置的成本。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交织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危害着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群众的和谐生活.造成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可归类为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政府机制和政府管控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已成为激化我国社会矛盾的病根,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症状久治难愈.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与各种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与经济高速增长伴生的安全保障问题使群众情绪不稳定;因就业问题而失去经济来源的群众极易产生反社会心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的不断扩大,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8.
考察我国近30年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城镇化目的的偏差、农民生存权遭受侵害、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以及农民群体的非理性维权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防治日益激化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建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以及农民"利益代言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长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矛盾。日本民主党执政以后,有些矛盾相对柔化,有些矛盾并无实质性改变。2010年9月的撞船事件激化了两国固有的一些矛盾,中日两国一度在政治、经济和海洋巡查领域形成激烈对峙状态,双边关系陷入新的低潮。两国关系中结构性矛盾、领土矛盾、军事矛盾、经济矛盾等挑战凸显。与挑战并存,中日两国关系面临诸多新机遇,日本“3·11”大地震既是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成为中日关系转好的契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的灾害表现出了深切的同情和大力支援,以实际行动改善两国关系,由此抓住机遇,连动开启了两国关系中的一系列转机。但中日关系的矛盾毕竟十分纠结、复杂、深化,两国关系很难在短时内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和网民人数的激增,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利用网络传播迅速形成重大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起到聚焦放大作用,已成为当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共性特征,给政府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带来极大挑战。本文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聚散效应的表征,研究网络介入群体性事件的进程及其影响,从实战角度提出网络情势下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为网络时代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实战部门应急处置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