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保护备加关注。释比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也是羌族社会中口述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释比和与之相关的释比文化成为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极其核心的内容,释比和释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羌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这是灾后文化重建,以及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羌族释比图经,羌语称《刷勒日》,它是羌族宗教百科全书式的原始图画经典。释比以"看图诵经"的方式可将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知识展开诠释。该图经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把一些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现象都融入画卷里,是一部珍贵的研究羌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武慧 《前沿》2012,(16):136-137
北川羌族酒歌保留着许多人类原始的艺术形态,无文字的羌族用最原始、最直接的唱歌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酒歌是北川羌族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直观体现.它有着保留、传承和发展北川羌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研究北川羌族酒歌也是研究羌族、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对保护传承北川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灾后重建背景下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发生了传承场域、传承者、可持续性之变迁,在羌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中,充分发挥羌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文化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摆脱通过外力助推羌文化的静态保护,催生羌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生力,依靠羌族民众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互为补充等途径,为羌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魏青 《今日民族》2010,(4):20-21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能歌善舞,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出土的战国时期古墓葬彩陶瓷盆上,有古羌人的原始舞蹈纹饰,展现了古代羌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传承的以原生态舞蹈“萨朗”为核心的“瓦尔俄足”(歌仙节),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6.
羌族服饰与羌绣是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文化符号,也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分析了阿坝州羌族聚居地区的羌族服饰与羌绣保护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在保护羌族服饰与羌绣过程中,应加强政府部门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民(家)族传承为主、院校传承、社会传承为辅,原真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并举,才能共同推进羌族服饰和羌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袁文杰 《前沿》2012,(12):161-16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颇有记载。但由于该民族没有文字,大量的文化文明都蕴藏于这个民族的生活生产之中,这吸引着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了解和认识这个神秘的民族。笔者以羌族民歌的多元化特点剖析其构成,呈现羌族文化的综合与交织。  相似文献   

8.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徐兵 《前沿》2012,(4):172-173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西戎牧羊人”,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着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跣步蹴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的自娱性舞蹈,世代相传,历史悠久。笔者就蹬步蹴的分布、形式与结构、分类、风格特点等作了分析,对踺步蹴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望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0.
汪芳  田彬华 《前沿》2010,(14):170-17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陕西凤县在原有矿产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主动转型,试图开展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县开展了羌族化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凤县而言,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动选择,是一种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涉及羌族原生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真实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凤县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中的最大障碍,而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旅游的成败。营造游客的"体验真实"就成为凤县羌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所在。而羌族原生文化在促进凤县旅游的同时,也由于文化的备受重视和强势传播,进而获得在现代社会强势文化冲击下生存发展的全新动力。期待凤县的主动转型和羌文化传承保护二者能成为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双赢耦合效应典范。  相似文献   

11.
羌语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其本身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民众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展示了羌族文化;羌语也蕴藏着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医术、传说,是羌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传承载体,也是维系羌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事实告诉我们,羌语的传承日益困难,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使用范围正日益收缩、使用频率日益减少、使用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因此,抢救和保护羌族语言文字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对羌族本身的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也对保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羌族与白马藏人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振明 《思想战线》2000,26(5):39-41
羌族与白马藏人源于古代同源的羌族和氐族,是两支地域相邻且文化相近的族体.其文化的相近主要表现在生计、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但由于历史原因,两种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羌族受汉化较深,农耕业较先进;白马藏人多受藏文化影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羌族神灵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基督教在羌族中的传播可谓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中的一颗流星。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督福音的“圣灵”与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相遇。于是,福音传播者捧着福音书,按照各自的宗教文化价值取向和经验认知,对羌族原始宗教的神灵信仰做出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周岚  龙镇 《求索》2013,(10):259-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坛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地方剧中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凤凰傩坛戏传承保护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傩坛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认为傩坛戏是整个傩文化中的一方珍宝,傩坛戏的保护要从“留”、“破”、“立“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为傩坛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羌族民间故事结构与母题的心理分析发现,其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契合了幼儿探索自我成长的心理旅程;其"母子分离"、"善与恶的对立"的母题,能够在潜意识中帮助幼儿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为一种独特的教化手段,探寻蕴藏在古老童话中的教育要素,不仅能为羌区幼儿教育提供崭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资源,还有助于该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能为羌族文化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罗晓飞 《前沿》2012,(11):163-165
羌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羌族民居是羌族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含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思想是羌民族精神内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羌族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建造形式与空间布局反映了古羌人"人神共居"的宗教意识与住宅文化观念,是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言史书。羌族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谓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形式美感和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是羌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与表现意味。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得出的概念。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外学者比较关注、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尚未统一定论的概念。西方“文化”一词主要源于拉丁文“Culture”,它的原意是指经过人们加工、培养、教育等产生发展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例如天然的燧石不是文化,但经过人打制成的石刀、石斧等石器则为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者爱德化·泰勒(E.Tyloy)在其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赋予了文化概念的现代…  相似文献   

18.
文化负面文化负面文化学支援朝,王静芳文化,是一种最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一座最能激起人们永恒的好奇心的神秘迷宫。它在人世间无所不在,有人之处就有文化。它在细节上繁杂,在整体的复杂性上无以复加。正因为如此,关于文化的意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9.
“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神秘的宗教意味。唐、宋驱傩活动虽然上承汉制,但娱乐成分已逐渐浓厚,可以说傩戏乃唐、宋岁时节令中颇为特殊的一种游艺活动;而宋代崭新的驱傩仪式,更推动了傩戏的发展。诗赋之介入傩文化,不仅使雅文学与俗文化相结合,更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歌舞喧腾的傩戏场面,傩文化拓展了诗赋视野,扩大了诗赋素材,更呈现出特殊的时代风貌。因此,本文拟参酌文献史料,爬梳唐、宋诗赋中之傩文化题材,藉由其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呈现唐宋诗赋中傩文化之书写状貌,并肯定其民俗传承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羌族神话以口耳相传为主,烙上了浓厚的集体创作色彩,逐渐沉淀了羌族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蕴含着羌民群体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示着羌族的民族个性和特点。具体而言,羌族神话中折射出了羌人"社会发展至上"的责任观,孕育着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传递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和珍贵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