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决策的思想。本文论述了《论持久战》一文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二十项科学决策思想。研究该文中所包含的科学决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不朽著作,其内容包含十分丰富的国防思想。从战略防御理论、国防经济思想、国防教育思想三个部分探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国防思想,并指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防思想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持久战》是自《孙子兵法》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兵书,因此,研究《论持久战》者重视研究其军事思想、军事韬略,是很自然的。《论持久战》又是毛泽东依据其哲学思想写出的一部军事著作,因此,研究《论持久战》者重视研究其哲学思想,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4.
博览之窗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挖空心思抹杀毛泽东军事思想代表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他们以蒋百里的《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在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后为由,诬称后者是“抄袭”。  相似文献   

5.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3):26-28,33
美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特里尔在此书中是这样论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5月《论持久战》一文中就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78—479页)当年我在抗大学习《论持久战》时,因为抗战刚开始不久,抗日根据地处在初  相似文献   

7.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篇经典著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战争性质等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前途,论证了中国必胜的战争结果,并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特点、持久战何以可能、内线和外线、反对主观性和发挥能动性、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行决战和避免决战等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全面、发展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抗战,强调了坚持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唯心论和机械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8.
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揭示了坚定自信与努力奋斗的关系。毛泽东的名篇《论持久战》,通篇贯穿着坚定自信、努力奋斗的思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亡国论"是不对的,这是强调要坚定自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速胜论"也是不对的,这是强调要努力奋斗。毛泽东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重视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论持久战》抓住了中日战争双方互相对立的四大特点:日本方面,一是战争力量强;二是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三是国土小,人力、物力不足;四是国际  相似文献   

9.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兵民是胜利之本”,原本是毛泽东在著名军事论著《论持久战》中的一个小标题,后发展成为一句著名口号。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的军事论著,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赢得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0.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著名著作。虽然它以闸述毛泽东同志军事战略思想为主,但其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精辟论述,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上,充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党、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均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共和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后的今天,重温这篇光辉著作,深深感到它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从毛泽东的战争政治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通过战争性质及军事、经济、政治各方面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批  相似文献   

11.
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挖空心思抹杀毛泽东军事思想代表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他们以蒋百里的《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在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后为由,诬称后者是"抄袭"。但是,只要将这三本书从内容上加以比照,"抄袭说"就会不攻自破。《国防论》问世于全国性抗战前夕。  相似文献   

12.
细细研读《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之后,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读了胡主席2009年12月25日《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建设》一文中提到“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论述后,我对科学决策感受很深。我认为,部队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和部队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科学决策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才能真正担当起领导部队科学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1938年5月所作的《论持久战》,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战略主针。历史证明,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力犹存。前几年多家网站都流行一篇《抗日"持久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持久战理论,人们自然就会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在抗战爆发10个月后,即1938年5月,写出了《论持久战》这一光辉著作。然而,就像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一样,毛泽东持久战理论并非毛泽东的个人独创。在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以前,党内不少人就有关持久战规律、持久战道路、持久战战略方针等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对善于总结概括党内正确意见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其持久战理论的重要源泉。 一、关于持久战理论基础——敌我双方矛盾着的基本特点的揭示 抗战爆发后,由于“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08页,人民出  相似文献   

15.
在1938年抗日战争一周年之际,毛泽东于5月26日至6月3日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著名的长篇讲演,它就是《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精辟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严厉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的又一篇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它语言通俗,道理深刻,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道路。———编者  相似文献   

16.
《论持久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斗争智慧:以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根本性质,制定和坚持抗战的总方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日双方特点及其发展变化,阐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总趋势,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阐述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特点,提出相应的战略战术和斗争策略;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科学论断,发展和丰富人民战争思想。这些思想方法和斗争智慧,给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7.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发表的一篇最为著名的论著。它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终于使中国革命力量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换,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篇著作是引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法宝,更是充满着辩证思想的不朽之作。通过对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强弱转化过程的分析,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如何看待敌我双方力量强弱,如何实现我军力量由弱到强转化(1)。认真理解毛泽东的强弱转化思想对今天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持久战》的魅力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一书,内容博大精深,而文字却通俗易懂,是一部"满腹经纶的哲人不觉其浅、粗通文墨的老妪不觉其深"的奇书.该书一问世,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产生巨大的反响和深远的影响。有例为证:1....  相似文献   

19.
胡新民 《党史文汇》2014,(10):26-30
正毛泽东1938年5月所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对此有专门论述:"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程思远(时任白崇禧秘书)回忆道: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fi]23日召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