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亨利四世1553年生于波城,1610年卒于巴黎。他在1562—1610年间任那瓦尔国王;1589—1610年任法兰西国王。早期教育与任那瓦尔国王亨利四世是那瓦尔国王安托尼·德·波旁和王后让娜·达尔贝的儿子,诞生在波城。当他尚处襁褓时,有关他的传闻就不胫而走。世人尽知,他祖父是用大蒜和朱朗松葡萄酒为他施洗礼的。不过亨利国王不沉溺于幻想,而是脚踏实地,这是任何一位君王难以比拟的。这  相似文献   

2.
圣女贞德(冉娜·德·阿克)1412年前后生于东雷米村,1431年5月30日卒于鲁昂。贞德生于洛林和巴鲁瓦接壤的一个村庄,其父雅克·达克(这个家族后来被晋封贵族,故其姓氏的拼法现为德·阿克)务农。贞德十分虔诚,据民间传说,她从13岁起便听到了天国里的话语,还能辨认出其中圣米歇尔、圣女卡特琳(即德·亚历山大)和  相似文献   

3.
法兰西国王弗朗斯瓦一世,1494年生于科涅克,1547年卒于朗布依埃宫,在位32年(1515—1547)。弗朗斯瓦—世之父奥尔良伯爵查理·德·昂古列姆(1460—1496)出身于伐卢瓦家族,为法兰西国王查理五世的曾孙;其母路易丝·德·萨瓦(1476—1531),系安娜和彼埃尔·德·博热的侄女。路易丝·德·萨瓦1496年丧偶,教育儿子自幼胸怀壮志。1498年查理八世驾崩,没有子女继位,而新王路易十二①亦无男嗣,遂立路易丝·德·萨瓦之子弗朗斯瓦为王储。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文本第三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政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它在大革命时期粉碎了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5.
2017年法国大选已落幕,但通过大选暴露出来的法国现今政坛的种种弊端却引人深思:制度性腐败问题,左右两党轮换当政的政治格局分崩离析,传统法兰西总统形象没落等等。对以上问题的解析,不仅有利于全面回顾这次大选,更重要的是透过大选深刻认识法国今日政坛的种种困局,对法国未来政治局势的走势也有一定的预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奥朗德和执政党面临的局势看,法国似乎正陷入“不改革不行、改革即引发危机、而危机又反过来制擎改革”的泥潭。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研究中心命名为“2013法国,全新的断裂”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法国“民众对于政治生活的愤怒达到极致”。当前奥朗德的信任度现已下跌至30%,成为自1981年以来法国“最不受欢迎”的总统。经济困顿、社会问题重重、政治激荡,多重危机交互激励,令法国政治运行于高风险之下。法国的启示在于说明了国内经济停滞的危害性和经济发展重要性,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需注意力度和处理好同民众的关系,而内政上的压力是无法通过外交行动来实现解除的。  相似文献   

7.
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的问题自然是老生常谈,革命的发生主要有舆论作用其先导,也已是无须证明的自明之理了。然而,回顾一下近代的历史(革命仅仅是近代的产儿),启蒙与革命的联系都也并非简单。誉学近代史开端的英国革命发生于十七世纪中,较轰轰激激的法国大革命早了近一个半  相似文献   

8.
作为最晚被并入法兰西王国的封建领地之一,布列塔尼在公爵统治时期通过宣扬民族情感、强化公爵的专属王权、完善中央集权的管理机器等举措,试图建立一个独立于法兰西的布列吞王国。受15世纪晚期继承危机和法布战争的影响,布列塔尼逐步丧失其独立性,历时四十载终被并入法兰西王国。从独立公国向行省的转变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532年合并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布列塔尼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史前无例的1789法国革命是一场摧毁封建统治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翻天复地的思想革命。任何政治革命的起源虽有其内在原因,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固然有它深刻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根源,却同样必须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革命为先导。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潮对于政治变革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历史转折标志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打上的思想烙印就更为明显。匆庸置疑,这场革命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初——一九八二年底,我在巴黎高师进修访问期间,就给罗伯斯比尔的评价问题曾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史学家弗洛朗斯·戈蒂埃交换过意见,她还给拙作《评罗伯斯比尔》(一九七九年十月《历史研究》刊载)写了书面意见,该“意见书”②言简意骇、观点新颖,读后颇受启发。从“意见书”来看,弗洛朗斯·戈蒂埃确实是一位对法国大革命,对罗伯斯比尔有很深研究的专家,无怪乎索布尔在给我的信中说:“在这方面的研究她比我更好。”但就她的观点来说,她把罗伯斯比尔说成是“反自由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的,“反帝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的等等,这是我怎么也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11.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1910—)在中国鲜为人知,或者说几乎根本没有被介绍和研究过。去法国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个作家,更没接触过他的作品。到法国后,才知道他的成就、声望都在我原以为很重要的一些作家之  相似文献   

12.
萨特与阿隆之争代表了二十世纪法国知识界左和右的"形象之争",阿隆对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热衷于意识形态争论的批判,对用左或者右的标签简单概括复杂现实的不满,对政治行动平庸性的体察,对知识分子作为公众解说者而非引领者的社会责任的身体力行,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仍然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3.
1940年6月,法国巴黎和整个北半部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南部的维希政府成了法西斯的走狗.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和北非等地区开展"自由法国"抵抗运动.这时,大部分法国作家都投入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他们有的直接投入武装抵抗运动,有的转入地下,编辑报刊杂志,出版诗歌、小说,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宣传可歌  相似文献   

14.
二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基点,在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之间徘徊.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华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反倒变得更加浓厚.这种局面在安倍内阁的"价值观外交"中达到一个高潮,而在福田内阁时期重新进入低潮.21世纪日本的对华外交究竟将做出何种抉择?目前日本还在几种选择方案之间动摇和彷徨.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当代韩国》2008,(3):73-80
在韩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中,伦理片一直是韩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以独特的人文情怀契合了韩国悠久的传统儒家文化和普通大众的娱乐需要。当前风格多元的韩国伦理电影,已经成为韩国电影产业格局中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电影类型。在以“家”为中心的故事框架中,韩国伦理电影在银幕上典型地呈现出“回归传统”和“颠覆传统”的伦理文化观念。此外在儒家文化“家国同构”的思想下,韩国伦理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和社会意涵。  相似文献   

16.
17.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转型。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这一转型称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与后工业社会相伴随的是人们基本价值观的转向。如果说工业时代人们主要关注的是阶级冲突以及与这种冲突相关联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分配 ,那么在后工业社会 ,人们所关注的则开始转向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人权、公民自由、性伦理以及战争与和平等这些与阶级不相关的“后物质主义价值”。在这一背景下 ,北欧政党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公众价值取向模式的改变对北欧政党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党分野由当初以阶级为基础开始向以议题为基础转变 ;二是传统政党竞争结构中的左—右分野呈现空前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三是选民传统意义上相对稳定的党派忠诚开始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18.
反贪倡廉是近年来各国公共管理学界与实务界热烈关注的议题之一,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投注的努力不容忽视。各个国家陆续成立了地区性的透明组织,扮演着当地社会反贪倡廉的民间领导者角色。总体而言,法国透明组织的倡议策略呈现出:倡议策略类型与国际透明组织相似、倡议策略面向兼具全球化与在地化、倡议策略重视多方讨论、与各界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倡议工具善用媒体传播管道、倡议时间点与时事现况相结合等多项特色。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艺术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诸多领域.俄耳甫斯神话成为贯穿其毕生的重要题材,他的多部作品都与这一题材有关.我们主要以科克托的电影<俄耳甫斯>为例,考察他以电影语言重写俄耳甫斯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学者安德烈·莫鲁阿说:"加基列夫的俄罗斯芭蕾震惊了法国并唤醒了冉?科可多。"[1]可以说,法国艺术家冉·科可多是在接触了俄罗斯优秀音乐戏剧之后才步入现代艺术殿堂的。俄国谢尔盖·巴甫洛维奇·加基列夫剧团的首映以及与这些戏剧创作者的交流大大改变了冉.科可多的生活方式及个性和思维。通过对新俄罗斯艺术的理解和后来进行的一系列"神秘试验",冉·科可多开始了自己对法国音乐中民族方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