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德里达主要通过解构言语与文字的关系、文本的传统意义以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等级概念,德里达实际上为我们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即“在场的形而上学”。倡导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解构,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解构主义对重译这一现象的分析融入了新的元素。认知语境的历史性差异和共时性差异就决定了同一个文学文本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有不同的译本,在同一个历史阶段也应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有不同的译本;而且文本意义的互文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翻译成为一种改写或操控,它只是临时固定了作品的一种意义,因此重译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再次运用其解构主义策略,从文本学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从幽灵出场、幽灵在场、幽灵退场及再出场三个方面分析此书中的解构思想,有助于更直接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维以及与“幽灵”的关系,也尝试为理解本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我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荣耀!” 190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马拉松,这项古老赛事的黯然销魂谱上,出现了自古希腊信使斐里庇得斯后又一个历史性名字——多兰多·皮特里(Dorando Pietri)。  相似文献   

5.
著者在该书《后记》中说:“这是一部或许应该将其界定为法学理论属性的著作,因为虽以司法的现代性和现代化作主题,但在内容上已涉入现代性题域,通篇文字或许很难界定是在法律和司法阵地进行现代性理论思考,还是在现代性、后现代性语境中谈论法律和司法论题。其实这并不矛盾,在解释学语境中,语境与话语对象需要实现‘等置’(Gleichsetzung)和融合;要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立场,文本的意义更多地是由‘能指’之间的‘嬉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野里阐释了德里达的解构与解构主义,认为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程序能够成为激进力量,这是不容否定的,但它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另一种表述、甚至是新发展,解构主义是社会运动遭受挫折后的一种"无力"的回应,具有虚无主义或回避问题的重要特征,解构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7.
传统形而上学批判对近现代认识论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类主体和理性的批判,导致传统认知方法的变更。二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解构主义发动的对传统形而上学根基的批判,致使认识主客体关系的转变和认识结构主导地位的建立。传统形而上学批判在我国则推动了党的思想认识路线的重建,并且加深了对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大众对国家现时遇到的重大国际问题的认知主要依靠于政治传播,而政治传播从来都是有目的引导性的信息传递。主流媒体对国际政治传播的“议程设置”塑造人们对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地位认知的“世界图景”,这种塑造反过来影响国内政治认同。本文以2003-2015年《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部分的28912条全文本内容作为数据源,用文本分析和话题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知晓模式(Aware Model)、显著模式(Salience Model)、优先模式(Priority Model)的分析阐释我国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忠实原文、原著是译文翻译工作应遵循的重要准则,也是评价一份译文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而随着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到来,传统的翻译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这一形势下,解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为翻译理论研究工作添加了新的血液与活力,不过在实际中,我们还应正确使用这一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10.
西方非理性主义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叔本华的意志主义为代表的实体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现代派,反以往的人伦传统和文化传统,反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人物越来越内向化和脆弱化。第二个时期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功能性非理性主义,在文学上表现为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态度为特征,嘲谑传统经典。消解深度摸式,语言成为自身指涉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至少)就文学叙事而言,我建议用下述方式来理解“叙述者”:一个内在于文本的语言位置,正在进行的叙述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话语所涉及的存在物、行动和事件也在这个位置上被标记出来。通过转喻转移和人格化的双重过程,“叙述者”这个术语被用来指代在这个位置上的假定占据者、叙述话语的假定生产者。叙述者是一个通过语言标记的、文本投射的、读者辨别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占据者需主要从交际角色来看待,它不同于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或计算机的)文本生产者。本文简要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一般因素(语言学的,哲学的,方法论的和一般文学理论的),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叙事学家判断叙述者在其文学叙事的一般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实例,还只是一个可选元素。在文章结尾,本文论述了近期两个试图规避这个选择的理论行动:重新描绘叙事学家的研究对象范畴或重新界定叙述者概念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对罗马法原始文献的片段进行的文本分析(意大利语esegesi,英语exegesis),是罗马法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真切、深入地揭示现存文本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D.7,8,12,1涉及的是罗马法体系中两种重要的用益物权——使用权和用益权的界限问题。对该片段的文本分析使我们得以更细致深入地理解相关制度在罗马法史上的社会生活背景,理解相应民法规范技术的精微权衡、发展变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摈弃传统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段,提出以新的创作思想来塑造人物,强调人物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印象。本文以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为分析文本,阐述其重要创作思想:表现人物的“内在主观真实”。  相似文献   

14.
(至少)就文学叙事而言,我建议用下述方式来理解“叙述者”:一个内在于文本的语言位置,正在进行的叙述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这个位置上,话语所涉及的存在物、行动和事件也在这个位置上被标记出来。通过转喻转移和人格化的双重过程,“叙述者”这个术语被用来指代在这个位置上的假定占据者、叙述话语的假定生产者。叙述者是一个通过语言标记的、文本投射的、读者辨别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占据者需主要从交际角色来看待,它不同于真实世界中有血有肉的(或计算机的)文本生产者。本文简要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一般因素(语言学的、哲学的、方法论的和一般文学理论的),这些因素能够促使叙事学家判断叙述者在其文学叙事的一般模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种类/实例,还只是一个可选元素。在文章结尾,本文论述了近期两个试图规避这个选择的理论行动:重新描绘叙事学家的研究对象范畴或重新界定叙述者概念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戏仿(parody)这一概念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出现,如今,它已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而且成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具有通俗化倾向的小说的叙述特征。20世纪末兴起的网络文学中,对经典文本的戏仿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网络写手们通过谐音、文字游戏、情节颠覆的方式,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文本进行重新刻画,创造出一个个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新文本,既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影响,也表现出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幽灵”概念是解构主义的术语,德里达用其不确定性特征来驳斥福山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可消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复活了马克思主义。但德里达为马克思的“幽灵”存在的辩护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马克思,而是要用解构主义重新解读马克思,其结果是更深刻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福州市生态公益林为代表,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施,运用意愿价值评估理论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公益林补偿的支付意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居民享受公益林价值的意愿支付费用相差较大,E(WTP)正=13.05元/(月·户),样本总体的平均值为6.58元/(月·户)。意愿支付值的大小受家庭人口数、家庭中工作的人数、月收入、住的区域、职业、是否关注环境问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收入占比、区域、是否关注环境问题、对福州市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满意程度如何、平均每天户外锻炼身体的时间等是影响是否支付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埃德温·H·萨瑟兰是犯罪学史上一个无可争议的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者(2)。他开启了白领犯罪(White Collar Crime)研究领域并创立了“差别交往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3)。他不仅引领了他所在时代的犯罪学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他身后70年的国际犯罪学研究(4)。以其名字命名的“埃德温·H·萨瑟兰奖”是美国犯罪学会最重要的年度奖项。萨瑟兰的主要著作有:《犯罪学》(1924),《两万名无家可归者》(与洛克合作,1936),《布卢明顿地区的犯罪和少年越轨生态学研究》(1937),《职业窃贼》(1937),《犯罪学原理》(1939),《白领犯罪》(1949)(5)。其代表作为:《犯罪学原理》《白领犯罪》和《职业窃贼》,前两部著作在国内已有译本[埃德温·萨瑟兰,唐纳德·克雷西,戴维·卢肯比尔:《犯罪学原理》(第11版),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E·H·萨瑟兰:《白领犯罪》,赵宝成,等译,苏明月,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唯有《职业窃贼》中文版阙如。此次翻译《职业窃贼》,旨在为深入研究“萨瑟兰学说”或...  相似文献   

19.
发展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是国家稳固、人民安康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中央和地方制定一系列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划,助推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X轴)—政策目标(Y轴)—政策主题特征(Z轴)三维框架,借助NVivo11 Plus分析中央和地方(西藏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除外)颁布的172份“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划文本,运用ROSTCM6计量软件分析政策规划文本主题词。研究发现,在中央和地方“十四五”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划文本中,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居于主导位置,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相对较少,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明显不足;不同的政策目标对应的参考点数量差异较大,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主题特征三维度之间存在较强联系及相关性。最后指出,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和方法,顶层设计注重整合多主体力量,中层政策注意协调工具箱合力,基层实践聚焦释放示范点效能,是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犯罪研究试论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程小白,肖冬根1·(11)农村地痞恶势力类型、危害及其治理肖业炎,张艳1·(17)论高薪养廉与职务犯罪预防黄鸣鹤2·(31)江西省单位犯罪活动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张恒立2·(35)论涉枪犯罪的特点杨郁娟2·(39)论加入WTO对我国社会治安的冲击与治理对策周路,刘文成4·(23)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法与逻辑实证主义之关联干朝端4·(27)城市化运动中犯罪现代性的思考杨德明4·(31)新世纪的农村社区控制陈曙光4·(35)跨境犯罪原因浅析李娜4·(39)犯罪发展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