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楠  陈庆超 《探索》2008,(1):166-169
价值判断功能是道德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然而在多元化的今天,道德判断却因无力应对社会现实中争论着的多元现象而放弃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也使得道德虚无主义在今天得以盛行.本文针对人体悬挂这一社会争论热点,认为伦理学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并从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道德评价,认为无论从功利主义还是从道义论来讲,该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有效的道德理由支持,而且还违反了道德原则,是种不道德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过,社会文明“是建立在人口的一定限度上的”。恩格斯也曾强调:人类必须“从道德上限制生育的本能”。遗憾的是,我们曾经长期忽视甚至遗忘了经典作家的这些科学论断。为此,我们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尝到了难言的“苦果”。现在,我们必须从道德上来审视人口问题,对人的生育行为进行道德价值判断,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提供强大的社会舆论和道德支撑。   生育行为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道德对人类生育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历史上看,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就一直在调节人…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这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各年龄组之间的道德判断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道德判断力日益显示出自主性。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以及阅读有关的书刊等,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能力和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的。这就告诉我们:道德意识及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修养需求的高低,另  相似文献   

4.
与法律特征不同,道德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它是人的观念、修养、品质、价值观念等诸要素内在的集合存在,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个人对这些诸要素的拥有程度进行分解、评价、褒贬并取舍来维持。人对其自身行为的自律主要靠道德来实现。现实社会中,除一切纯属技术、程序性质的行为的及过失的行为外,只要处于个人意志指导的社会行为,道德评价首先占领人们观念之中,形成基础性的是非衡量和判断。这种依据基础性衡量和判断并能够形成依靠社会舆论力量褒贬或取舍的实体,不仅可以针对人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针对人们的思想、动机、情操,并能够产生对其控制取向的作用。道德的这一特点与法律规范只对人们的行为施以外部作用并呈现出作用力的支点不同。法律不能审判人的思想,但道义的谴责却可以深入人的良知。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自主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的一种能力和觉悟。生态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革新,更需要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人化”与“反人化”的时代境遇迫使人自省和自律,道德自律需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道德自律对于广泛、持久地改变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对“道德的最高原则”的探究是经由对“善良意志”这一个概念的设定和分析而展开的。通过对无条件的善的东西的探寻,康德发现了善良意志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自己道德哲学的基石。责任(职责)是康德为了厘清善良意志的本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出于责任的行为作为善良意志的一种体现,仅仅是就人类意志而言的。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善良意志作为一切道德判断的最终价值来源而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责任如同善良意志得以在人类的行为中体现自身的桥梁,从而使得对人类行为的普遍的道德判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和自律能力差根源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金波 《求实》2003,(Z1):243-244
自律是一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运用内化了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要求人们无论是在有人监督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去为人处事,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严格的自律精神,是一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突出的品格特征。在学生工作中,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自律的基本含义 自律,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某一行为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准则。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可见,自律是指不因外在因素和外在力量的影响,而根据自己的“良心”、“信念”,为实现一定的价值或利益而自觉调控自己行为的修养,属于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自律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曾谈到如何判断一项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问题。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段名言不仅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标准,也揭示了判断一个人或集体的道德活动的道德标准。(一)“三个有利于”是道德评价的利益标准。道德总是和人的社会利益相联系的。人们总是把那些有利于人和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称之为善;反之,则称之为恶。善恶标准在根本上表现为利益标准,刮益标准在总体上是一切道德评价尺度的最终源泉…  相似文献   

9.
当前,从我国社会的现实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实际看,领导干部要做“以德治国”的道德模范,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正确处理“治官”与“治民”的关系。“以德治国”是对我国每一个人讲的,更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当前,贯彻这一思想和要求,要克服有些领导干部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以德治国”无非是让老百姓要有道德或遵守道德规范,用社会道德去规范和治理他们,而自己则以治人者自居,可以不加强品德修养,不遵守道德规范,不用道德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论与行为。这是对“以德治国”的曲解。社会主义道德是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制度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道德制约权力则似乎是人治社会的特质。不过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能不能制约权力,需不需要发挥良心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呢?我国学界并没有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一个道德的人;制度总是会有"漏洞的",所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中必然会存在道德问题。权力主体在权力运用中时刻存在着道德算计,虽然这一算计有时并非是自觉地进行的。而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就体现在这种心灵中的道德算计中。为了有效地制约权力,我们不仅要健全各种制度,还要强化权力道德建设,使得权力主体在自我良心的约束下,在对"恶"的后果的恐惧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滥用权力。  相似文献   

11.
王孝哲 《求实》2000,(3):39-39
道德本身乃是“软”的。我们知道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靠个人“自律” ,即个人凭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 ,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约束 ,来处理同别人的关系以及同社会群体的关系 ;二靠社会“他律” ,即社会舆论评判某种行为合乎道德或者不合乎道德 ,予以肯定、褒扬或者否定、贬责。显然 ,这样的“自律”和“他律”都是“软”的 ,因为 ,假如一个人道德观念淡薄 ,素质较低 ,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硬是要做出不道德行为 ,又对社会舆论置若罔闻 ,…  相似文献   

12.
道德赏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依赏罚施与的主体不同,它可分为自然赏罚、自我赏罚和社会赏罚.自然赏罚就是人的行为因遵循或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引起的自然对人的赏罚;自我赏罚就是德行或品质的拥有者既是赏罚的施与者又是赏罚的承受者,即自己赏罚自己;社会赏罚就是社会(他人、群体、政府或国家等)是施与主体的道德赏罚.狭义的道德赏罚即指道德的社会赏罚.社会赏罚按其具体的施与者和施与方式又可分为家庭赏罚、公众赏罚、组织赏罚、法律赏罚和宗教赏罚.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社会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按照这种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基础和主观形态两个层次。从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07,(2)
案例:张华与丈夫两人现有的住房是3年前共同贷款购买的,房屋面积为120平方米,总价值为60余万元,采取的是首付2成按揭10年的付款方式。离婚时,银行按揭贷款只还了5年。在办理离婚手续时,二人为分割房屋产权发生了纠纷。张华的丈夫认为,房子的首付是自己的存款支付的,每个月的按揭款也是自己工资收入支付的,因此房屋的所有权应该归自己。而张华认为,尽管丈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以20字规范了我国公民基本道德,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一、什么是道德我们要讲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探索》2004,(6):105-108
制度作为规范人的行为或人与人关系的规则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制度安排的适当与否对道德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制度一方面应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秩序,另一方面应使各种违反道德的行为受到惩罚.当前我们亟需强化几项制度从而为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对于道德金律,我们的理解和争论,基本是围绕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来展开的:一是道德金律的"律"的方面,即其道德律法、规则、规范等形式层面的问题;二是道德金律的"金"的意义,即其在道德规范或原则上的普遍性、第一性的地位层面的问题;三是各种表达式中所包含的"人与己"、"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甚至"人与物"、"人与自然"等等关系内涵层面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我们是否更合理、更正确地诠释此一道德理念,同时也决定了道德金律这一传统思想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鸿飞 《求实》2006,66(Z1):142-143
一、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与契约关系1.制度与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法律、习俗、道德都是制度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消除或降低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North,1990)。社会交往中何以存在不确定性呢?简而言之,世界本就是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备的“场域”,这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从人类的行为特征分析,又源于人的两种困境,一种是人的有限理性(知识困境),一种是人的投机本能(道德困境),因此本就不确定性的世界增加了人为原因。在Williamson(2002)看来,不确定主要在于缺乏信息沟通或人的理性有限;还有一种是“…  相似文献   

19.
学术道德失范是最近几年在科学界比较流行的词汇,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主要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只顾着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丢失自己的科研道德,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是科研道德所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20.
王清宪撰文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立刻引起反响。德法并重治理好我们的国家,也就成为我们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两会”上的重要话题。 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用来自我约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进一步把道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二是指指导这些行为与准则的道德理念。前者就不必说了,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道德的准则。我们也在自觉中用某种道德准则评价着我们周围的人和事。而一般人很少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意识中,这样做就是道德的,那样做就是不道德的?根源在于我们拥有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