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一 《德国研究》2015,(2):125-139
德属西萨摩亚与中国相距遥远,彼此交际本不殷繁,殖民当局因发展种植园经济的需要,相继招雇数批华工。旅萨华工备受雇主、工头的欺凌虐待,不断乞求清政府设置领事给予保护。晚清中国与德国有关德属西萨摩亚的设领交涉成为20世纪初中德一个重大的外交争端,交涉过程与招工、保工章程、合同的修订相交织。起初,清政府鉴于西萨地狭事简,并不愿在此增设领事,后因虐工丑闻日甚一日,攸关国体民命,遂积极展开设领交涉。西萨设领最终尘埃落定,但限于自身国势,旅萨华工的境遇未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华工出国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1858—1861年),由广州率先开始实施的,它对日后清政府对待华工的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在英法联军占领广州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广东官府推行华工出国合法化,固然是外力胁迫的结  相似文献   

3.
“朴定阳事件”是朝鲜政府试图摆脱清政府的干预,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外交行动。从1887年9月到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着“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交涉。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遵守三条规则(“三端”)、惩治朴定阳三个环节上,作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只得以“不得委以重任”、“不准再充使臣之职”为台阶,尴尬收场。清政府在这场旷日持久交涉中的唯一收获,就是阻遏了朝鲜政府遣使驻扎欧洲的计划,勉强维护了宗主国的体面。该事件反映了朝鲜政府对清政府后期全面干预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昭示了朝鲜谋求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它作为一杆标尺,验证了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与广州经济周洁萍,陈炳马来西亚华人与广州侨乡的关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78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槟榔屿后,分别从广州等沿海城市诱拐、抢掠中国劳工,把大批华工贩运到马来西亚,使槟榔屿一时成为“苦力贸易中心”。广州市属的白云区、黄埔区、番...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一万多名华工为美国远征军服务。本文根据收藏在中国、美国、法国等地的相关档案和文字资料,从"跨国史"和"共有的历史"的角度,对一战西线华工和美国远征军在欧洲战场的交集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意义等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和分析。一战华工与美国远征军的旅欧经历,构成了中美两国之间一段极其精彩的共有的历史。一战华工与美国远征军的互动,小而言之是有助于美军提高其战斗力;大而言之则是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两国共创国际新秩序。此外,一战华工不仅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使者,更是迫使美国人正视觉醒中的中国人的使者。一战华工与美军在法国发生交集的历史,是中美两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的共同遗产。在即将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之际,对一战西线华工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战西线华工的故事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中一个重要和独特的篇章,而且对一战华工史料的挖掘和研究在学术范式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展现了"共有的历史"视野的重要学术价值及其在中美关系研究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欧盟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为体,其领事保护中较为复杂而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权意识与代理合作。人权意识与制度化的增强,一方面推动了领事保护的发展,另一方面容易使得公民对领事保护的期望与要求提升得过高。欧盟成员国的人权观念,更多强调的是其权利的方面,较为忽视权利与义务的关联。欧盟开创的领事保护形式虽然争议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获得国际法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可,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也已有类似的一些实践。基于国际法的人本化以及人的因素在国际实践中的凸显,为了更好地维护海外公民的权益,未来的领事保护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和普遍。对于欧盟领事保护中的人权意识与代理合作,我们应辩证地分析和对待,既要借鉴其领事保护的合理经验,又要避免其资源浪费和领事干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东盟国家发生的中国公民安全事件呈逐年增长之势,且类别多样,其中涉及游客安全事件数量最多。从安全事件发生的国别来看,泰国最多,文莱最少。其中,既有当事国基础设施、治安环境、中国领事保护宣传平台普及程度不够等客观原因,也有中国公民自身的主观原因。针对中国公民安全风险的相关保护措施已经纳入高层互访议程。中国外交部、驻东盟国家使领馆通过增设领事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建立"线上线下""动静结合"的领事保护预防机制等措施在维护中国公民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贯彻落实"外交为民"的宗旨,可以继续通过提高"安全提醒"发布的频次和效力、深入打造内外联动的领事保护预防体系、对不同的安全事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等途径,切实提高安全利益领事保护能力。同时,中国公民自身也要提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8.
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以美国为中心,主要根据美国官方或者私人的档案和新闻媒体、铁路华工后代的追忆,以及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来建构铁路华工的历史,华工群体自己的声音严重缺失。21世纪以来,在素有"北美华侨之乡"的江门五邑地区发现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各类侨乡文书,为追寻"沉默的铁路华工"的历史,倾听他们的声音,建构研究中的华工视野、侨乡视野、中国视野提供了可能。透过侨乡文书可以发现,铁路华工主动筹款出洋,通过美国—香港—侨乡的商业网络给家眷寄送侨汇和家信。铁路华工通过拼搏奋斗源源不断地输入血汗钱和思想观念,提升了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编织起侨乡民众赖以谋生的移民网络,启动并促进了广东五邑侨乡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铁路华工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者由于受地域文化、语言、认知等因素的局限,往往更多地关注铁路华工的美国"在场"研究,未能关注到华工原籍地广东的"原乡"研究,从而难以回答铁路华工研究中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华工从哪里来?华工原籍地村庄状况如何?华工和原籍地的关系如何?所以,应加强华工原籍地广东侨乡、美国西部早期唐人街和广东埠以及美国华人姓氏中英文对照等方面的研究。相应地,铁路华工研究中的"热点"——跨州铁路华工研究,应拓宽到尚处于"冷点"的美国铁路华工特别是西部铁路华工群体研究上。  相似文献   

10.
美朝条约的签署及最终换文于1882~1883年完成,美国成为第一个打开朝鲜国门的西方国家.美国在汉城设置驻朝使馆,福久以使馆武官和代理公使身份积极推动美朝关系的发展,在拓展美国在朝商业利益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为维护美国商业公司合同权益与朝鲜官方进行交涉、支持美国商人在朝鲜开矿建厂、为美商能够顺利开展商贸活动积极建言美国政府在济务浦等地设置领事以及为美商争取朝鲜近海珍珠贝商机等,这些都是福久扩大美国在朝商业利益的表现.福久的上述努力多具事倍功半之特点,其主观意图是通过这些加强美国在朝影响,但其做法与美国对朝政策及美国东亚政策的总体方向不吻合,加之清政府的阻挠等外部因素,最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福久未能完全如愿.福久的活动不同程度地维护了美国商人及商业公司的利益,客观上也丰富了早期美朝关系的内容,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从侧面加深对同期东亚国际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华工出洋的情况经常被笼统地归于契约劳工体系,美国学者当中有不少人认为华工赴美仍有苦力贸易的成分,但又缺乏有力证据证明。本文试图厘清契约劳工体系下,契约华工赴美的两种不同方式,即将债务合同与劳务合同绑定的合同制劳工和自愿且带有信贷色彩的赊单制劳工。华工出洋方式的演变既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珠三角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尝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珠三角地区民间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在归国难侨“复员”缅甸问题上,国民政府与英缅政府、缅甸新政府在中国侨民返缅条件、时机、资格甄审等问题上进行了大量交涉,难侨“复员”缅甸结果差强人意。国民政府的华侨“复员”交涉并未因战后东南亚局势的变动而及时调整,墨守成规,缺乏智慧和勇气。独立后的缅甸也基于该国内政的考虑,利用甄别侨民资格、分期分批返回等手法尽量减少华侨重返当地。随着国共两党内战的加剧,国民政府对华侨“复员”工作无暇关注,遣侨工作不了了之,引起归侨的不满。  相似文献   

13.
欧盟共同领事保护伴随着欧盟公民身份产生,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结果。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在第三国的欧盟公民人数增加,以及涉及欧盟公民的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这些原因都深化了一体化所赋予共同领事保护的特殊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共同领事保护的实施进程。然而,欧盟共同领事保护机制中所显现的种种责任问题表明,领事保护与主权国家和国家责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欧盟共同领事保护中,主权国家才是最主要的和最终的责任承担者,而这意味着在现阶段共同领事保护的实施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4.
泰国贸易关系史 泰中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自从兰甘亨王朝以后,泰中双方交往频繁,持续不断,尽管当时还不象今天这样互派常驻使节,但泰国官方却常遣使团出访中国,直至1942年,因中国内部发生了严重事态,这种关系才一度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泰国与中华民国于1947年签订了友好条约,于是,在泰中关系史上首次互派了使节和领事。当年,泰国任命的大使被派常驻中国。后来,国民党退踞台湾,泰国驻华大使馆也跟随迁往台北。  相似文献   

15.
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一向秉持不干预他国内政的做法,所以在处理保护营救行动中多采取外交途径。对中国公民海外利益进行保护的主要形式是领事保护。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欲将钓鱼岛群岛的"施政权"随同琉球群岛"归还"日本。台湾当局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交涉,否认琉球主权属日,强调钓鱼岛不属于琉球,应分案处理,然自身所处困境使其在对美交涉中进退两难。美国从自身利益及亚太战略考虑,在此案的处理上偏袒日本,表面采取"中立"立场,实则将钓鱼岛的"行政权"交予日本,为日本实际控制钓鱼岛提供了便利,造成之后中日之间的钓鱼岛纷争,为中日关系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8.
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的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伪满洲国与德国的关系,中外研究者较少,从而成为伪满洲国史与中德关系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点,但实际上可研究的内容和史料并不太少,限于篇幅,在此主要据较罕见的日文、德文和英文文献略作叙述。 1931年伪满洲国成立时,境内的德国人很少,德国仅在有侨民居住的哈尔滨(花园街37号)和奉天(现沈阳)分别设有领事馆,①与德国的关系一般。1941年11月30日时,哈尔滨领事为然(E.Rann),奉天领事为克莱帕伯(Dr、W.Clapab)。当时德国在大连柳町75号也设有领事馆,但大连当时不属伪满洲国的范围。 19…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员跨国流动增加,安全局势更为复杂,各国都面临着领事保护任务加重的局面.本文以日本外交蓝皮书中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总结分析了日本领事保护机制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轨迹和特点,并对中日领事保护机制进行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依据侨乡新近发现的各种文献、文物,从侨乡的角度,考察淘金华工、铁路华工去美国追逐梦想的动因和移民机制,初步分析了华工出洋的成本与收益,详细讨论了他们梦想的内涵,他们带给家庭、家族、家乡的各种层面的变化,他们为实现梦想所付出的血汗乃至生命。美国淘金华工、铁路华工生活在现实环境和精神家园两个世界之中,他们不仅是美国西部开发和美国工业化进程的直接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和贡献者,也是侨乡社会转型进步这一"侨乡梦"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