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世纪后半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之间和各个领域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在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脱离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孤立存在、自行运转;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20多年前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从过去的封闭状态中摆脱出来,并逐步融入处于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经济.中国加入WTO,为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一个"平台".正因为如此,中国必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更大考验与挑战.本文拟从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中国应采取的对策这三个方面浅析一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建立在这一世界历史基础上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一定意义上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所处时代,大工业资本在全球开辟世界市场,建构了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空间单元的全球体系。世界历史发展不充分,以及马克思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旨趣,主客观原因共同造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空间”(世界)维度处于隐性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后发国家,重建城市、新建城市、发展城市成为世界浪潮,全球进入列斐伏尔意义上的“都市时代”,城市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全球区域微观单元,世界历史随之呈现为城市的全球体系。全球资本通过城市资本进行积累,凸显了空间生产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在场的意义,唯物史观中被长期遮蔽的“空间”(世界)维度也随之开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生产力的凸显,全球空间分工的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发生转换以及理想社会形态的空间化实现等。  相似文献   

3.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把世界带入一场深重的全面经济危机之中,2009年之后全球经济放缓,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国际安全格局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发生转折性变化,但是从国际安全结构的视角来看,维持现有国际安全格局的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目前国际安全态势。国际安全结构是指不同地区层次的各个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国际安全领域内形成的生存与发展状态,是一个融合了地区结构、内容结构与主体结构的三维复合体。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安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表现在:国际安全地区结构多元,多种力量角逐世界格局;国际安全内容结构多样,传统安全势头加剧发展;非传统安全日益复杂,更加依赖国内政治保障;金融安全问题形成溢出效应,经济政治领域不稳定局面加剧;国际安全主体结构多层,行为体之间相互制约性增强。国际安全结构的这些变化表明,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地区性安全与全球性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等问题结合得日益紧密。严峻的国际安全格局发展态势需要中国准确定位国家安全战略,有效地处理与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安全关系,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培育应对安全威胁的国家结构性安全能力,更好地处理国际安全事务;广泛参与国际安全战略合作,尊重国际公约与国际规则,坚持国家利益,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西方殖民入侵和科技文明冲击下,中日两个民族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本文以此作为深入的门径,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力图揭示出这两个国家古代生存状态与民族心理形成及近代变革差异的内在逻辑关联。一、日本的民族心理特征与近代变革在近代欧洲人开始向世界扩张之前以及扩张的前期,世界历史是多元区域的历史,国家的  相似文献   

5.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明确,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6.
世界体系的和平是指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而不是完全的自然状态)时的世界和平。在当代,世界和平实际上就是指世界体系的和平。 一、世界体系和平的实现条件。世界  相似文献   

7.
王勇 《理论前沿》2001,(6):27-27
纵观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及内容来看 ,有以下几个独有的特征 :(一)以礼法结合为根本。中国古代的法最初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 ,主要体现为“刑” ,因而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刑事性。在传统中 ,国家权力观念十分发达 ,血缘关系极为重要 ,形成了一种家国一体化的宗法体制。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法律调整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平平和和 ,在家族的和谐、和气状态中保持国家的平和稳定。所以 ,法与礼结合了起来 ,“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强调出来 ,中国法律便走上了一条从氏族到宗教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 ,突出强调的是集团性、家族性…  相似文献   

8.
经济与政治是不可分的一个经济过程,政治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斯大林说的“经济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消失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而积极斗争。”(1)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尤显强劲势头。”(2)世界经济是个历史范畴,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指世界经济各个组成部份(国家、地区)之间,日益相互开放,相互融合,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的状况和进程。我们从战后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中,肯定其积极性的同时,对其本身具有的政治性加以分析,以此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未来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的论为方法论基础,建构主义学者亚历山大·温特认为未来世界国家必然会出现。微观层次上,世界国家的形成由个体和群体为争取其主体性获得承认的斗争所驱动。宏观层次上,这种斗争被无政府逻辑导向世界国家,因为无政府逻辑会使军事技术和战争的破坏性日益增强。受建构主义的启示,中国学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与概念重构世界国家形成的逻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在国际体系内地位和作用的上升,中美两国形成了一个“G2”结构。在世界权力新格局下,中美两国和平共处符合国际利益和中美各自国家利益。和平共处要求两国互相对对方的核心利益作出调适。然而由于中美两国的相互误解和相互恐惧,美国不愿意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调整其对华政策,而中国实力已经上升到可以要求美国作出这种调整了。面对国际新格局,中国应改变过去被动的对美政策,确立自身接触美国的新政策和新原则。为此,中国应积极寻找和建立与美国互动的新的国际制度平台。现阶段,东盟机制不失为一个可借用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总和。吉林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们共同构成了锦绣中华灿烂文化的壮美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的底色,它积淀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中华文化也是统一战线的文化营养。以中华文化、地域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作用,应是目前统战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深化了各国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中国已不可避免地融入国际社会,不断影响着世界和被世界影响着。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对中国主权和安全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具有世界视野的国家安全观,主动参与全球化的发展,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  相似文献   

13.
大学如何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但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大学间必须相互学习与借鉴。英国牛津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如创造良好的支持创新的环境、充足的经费、有效的管理、学术的自由、终身教职的设立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表现为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传播与交流,突破了封闭状态;文化传播方式的高技术化;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国家利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组织推广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对此,应采取走出去战略,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争取文化全球化权益;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文化认同,维护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想象和建构世界的秩序图像,即集宇宙天道秩序、人文政教为一体的"天下"体系。当中国仍然深陷于中国朝代更迭的超稳定结构中,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现代性在西方世界加速生长,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并进而形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世界体系。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加速和深化了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无可避免地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相碰撞。这种碰撞既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之间的碰撞,也是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由此,带来的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危机。为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国走上了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现代国家构建的道路。迄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是指伴随着统一的世界大市场的逐渐形成,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甚至个人的经济活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和联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们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国经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领导我们党制定了改革开放战略 ,使中国与世界形成互动关系 ;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使中国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使中国的经济大踏步迈向世界 ;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战略策略原则 ,使全球化沿着形成国际新秩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在约60年间经历了从相互敌视到战略合作直至合作伙伴关系的戏剧性演变.中美两国人民的情智相长和文化价值观上的共通性,对中美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具有持久的凝结作用;两国外交互动的成功经验为双边合作关系的稳定、持续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这说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不只是追求自身国家利益,还会让渡利益,像中、美这样的大国是能够能有所作为、造福世界的.只要汲取历史经验,以尊重、信任和合作态度建设性地处理相互关系,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就一定能不断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大陆政治发展与台湾政治发展同属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部分。受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两岸的政治发展模式风格迥异,台湾形成的是一种西方式的民主政治,而大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两岸政治发展模式在政治发展的条件方面、政治发展的特点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两岸政治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家统一是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岸民主政治的良好发展,两岸应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对方的政治发展经验,应携起手来,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探索出一条双方心悦诚服的政治发展模式,使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快速进行,引领世界政治文明之风骚。  相似文献   

20.
渊源于罗马法和日耳曼法的亲权制度,为大陆法系国家广泛接受,并经历了从“家族本位”向“亲本位”,再到“子女本位”,从父亲单独亲权到父母共同亲权、从支配权到照顾权的演变,德国更以父母照顾权概念取而代之。现代“亲权”制度以子女最佳利益为原则,以国家公权力介入防止亲权的滥用,是民法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制度。我国应借鉴大陆法系亲权制度的现代发展成果,设立父母照顾权制度,改造现行监护制度,形成父母照顾权与监护相互衔接的民法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有效提高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