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品性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也是先秦儒家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孔子将"为仁"作为道德品性培养的最高目标,并从"为仁"的基础、 "为仁"的方法、 "为仁"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为孔子"为仁"学说找到了人性根源与普世意义.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从另一个角度为道德品性培养的普世性找到了人性根据.性善与性恶,殊途而同归,都是为了道德品性培养的必要性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重新认识孔子,需要重回儒学源头,从"天人合一"的原问题出发,全面理解儒学中倾听天命和敬畏自然的观念,其核心是"仁"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急剧变革环境中的孔子学说,其基本学理,一是为治理社会而开出"仁、礼、德、中、和"的方案;二是为培育治理者而提供"修身正心"的指导。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社会大变动和社会求治理相交替的历史,因而孔子学说必定随之而沉浮。在1978年之后,我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治之路,因而孔子学说又一次浮起,成为"显学"。现在,中国需要一次从孔夫子到毛泽东、邓小平的科学总结,承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借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构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德"治、"仁"治;"仁政"、"贵民";"重礼隆法"等治国思想,对今天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基本内容是"爱人",而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它建立在人人都有一颗为他人之心的基础上,这颗为他人之心就是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根源于孝悌之心,但又需要超越孝悌之心,只有发扬光大这颗孝悌之心才能真正的爱人。以一颗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道,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人们要崇尚"仁"。有了"仁",人们就会和睦相处,国家就平安和顺;统治者必须以"仁"施政,这样,民众才会服顺,国家才会太平。统治者实行"仁政",要先制民之产,否则,加以惩治则是"罔民",这样的统治者终究会被推翻。  相似文献   

7.
仁、义、礼、知、信、恕等思想构成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仁与义、礼、知、信、恕一起维系着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信是和谐的凝聚力,恕是和谐的人际基础,礼是和谐的行为规范,知是和谐的伦理保证,义是和谐的价值标准。孔子学说从根本上是要求人们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孔子从德性修养和修为角度批评管仲德不足,又从国家统一、天下和平和华夏文明延续等角度盛赞管仲之仁功。这是孔子具体而灵活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表现,表明他既看重一个人的德性修为,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历史贡献。同时也说明孔子的仁学包含德业和功业两个层面的内涵,"仁"的理想境界是同时具备道德和功业,道德和功业统一于"仁"。而在现实中,无论哪方面作出贡献者皆可称"仁",不因其功夸大其德,也不因其德不足否定其功业,体现出孔子在"功""德"关系上的辩证圆融态度。而多数后儒们重内在修养轻外在事功,仅从道德和心性修养层面评价管仲,抛弃了孔子看待"功""德"关系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美学家。他的各类学说其实是浑然一体的,而其核心即“仁学”。笔者想就“仁学”中表现出的情感美育谈几点认识。“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其含义宽泛、多变,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仁”的核心即“爱人”。《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是什么?它是人类最本真、最可贵也是最伟大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互动。人们正是在爱与被爱中感受、体验、理解着“仁”,因此“,仁”的本体意义所表现的就是一种情感美育。“仁作为德性,是理性化的范畴;但…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最基本的含义是人应该努力约束、限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人之为人的伦常规范.礼在本质上是一种自觉意识."克己"是约束自己,即修身,加强自我修养.复礼不克己,则失去先决条件;克己不复礼,便失去修身方向.仁与礼始终相即相融.仁高于礼,礼服从仁.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孔子始终竭力维护周制周礼,但他对周礼又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仁"与"礼"在其中如何定位?以现代社会的状况来看,孔子之道是否还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都是近代以来关心中国文化的学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 ,而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对人的终极关怀而进行阐述。孔子的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其重人、重仁、重任、重忍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一思想 ,并进一步指出孔子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启迪之义。新时期 ,我们仍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将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是孔子的人格教养之道。孔子在修养自身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设计了多样化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尚中而贵和,度于仁义礼,权变而时中。基于中庸至德,孔子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价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格内涵,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中庸人格教育论取得了多方面认识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通性中,进一步解读和把握"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中,对"仁"与"礼"的运用进行现代性选择。本文在分析孔子和老子的"仁礼"观思想基础上,阐述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仁礼"关系如何把握,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为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提供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人类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有识之士特别是儒文化圈内的专家学者,可以充分利用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因为他们的有关思想与学说必将是21世纪人类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资源.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为责"、"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大同'的社会理想"等几个层面,能释放出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智慧火花.  相似文献   

1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孔子"仁"的思想更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很多重要思想都紧紧围绕"仁"这一核心展开,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儒家"仁"这一思想核心的内涵,并重点探究其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所说的“仁”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境界,他从不把“仁”轻许于人,例如,尽 管他对春秋时楚国名相子文的评价很高,但当弟子问及子丈是否达到“仁”的境 界时,孔子予以断然否定,认为子文还没有沾上“仁”的边。可见其“仁”的标 准之高。但对有不少缺点的管仲(孔子也曾严历批评过),孔子却力排众议,认 为他达到了“仁”的境界。之所以如此,乃因为管仲“一匡天下”,坚持统一, 而孔子特重统一,故把坚持统一,看作是至高无上境界的“仁”。孔子的这种思 想,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创先河与集大成,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呈现,有别于其他的宗教或哲学,自身饱含着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蕴和强大的生命延展力以及历史贯通性,也是其能够成为千年来引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力量的重要原因。孔子的思想注重人的自身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思想"仁"意为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所应建存的一种和谐圆满的状态。从这个维度出发,儒家思想更是一部系统的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理论学说,是我们现下谈论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重要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教育思想是从“仁”派生出来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其精髓是践“仁”。孔子关于知与行、学习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充满了辩证法,揭示了人的认识论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如何进行教育?孔子主张行“仁”,即用“仁”的方法去实施教育:一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有教无类”;二是强调教育要落实到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三是以“仁”的理念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应当把孔子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杰出的人材。  相似文献   

20.
"德治"思想是孔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却不是孔子政治学说的全部内容.孔子在强调道德教化重要性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过"富民"、"宽猛相济"和"足兵"等主张.这些主张与"德治"思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深入分析孔子的经济观、刑罚观、军事观与其"德治"思想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和准确理解"德治"学说的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