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法治阳光普照,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律准绳;让德治清风吹拂,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基石,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安天下,  相似文献   

2.
德治与法治是统一的社会治理过程,欲致国治,必先治德,这是国家治理进程的基本规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治与法治统一的规律,大力弘扬科学理性,大力张扬法治权威,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实践创新,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导到推进科学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上来,使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 ,民主政治不能脱离开现代法治 ,而且 ,鉴于法治与社会客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国的德治实践也不应该把法治放在次要地位。不管是“讲政治” ,还是“以德治国” ,都应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都应当以兴民权、行民治为圭臬。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擘画出法治强国战略部署的一张新蓝图,这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飞跃。这一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在实践上,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大量来稿中撷取精华,编辑了这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规划的反腐路线图逐渐明晰,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令人振奋:首先是严厉打击,让腐败分子不敢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笼子,让腐败分子不能腐;最后是巩固思想信仰,实现人的现代化,让人不想腐。如此剑与书结合,符合了反腐倡廉的一般规律,对根治腐败问题大有裨益。古人在总结有关经验时,已经看到,廉洁其实有三重境界。明代《从政录》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  相似文献   

8.
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法治手段是不可替代的。法治,不仅仅是要依法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惩,更重要的是完善各种制度建设,规范行政行为,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德治,就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调整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当前的道德建设必须抓好两个环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现代科学管理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两手抓思想在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因而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一思想已在刚刚召开的九届四次人大会上写入了朱镕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五”规划纲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好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在我们党执政65年来还是首次。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跨越,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跨前一步,培养法治思维,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以身作则,争当表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考察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入手,就正确处理好守法与用法、理论与实际、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法制教育与德育、法制教育与依法治校等几个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人性张扬与传统道德的对立 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以德治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德治"即德政之治,它是以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作为统治手段和社会管理模式.几十年来,历代统治者都是实行"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作为管理国家和调整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治国问题上的以德治政和以法治政的争论,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孟子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孔、孟创立的"德治"思想,为后代的德治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根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法律规范须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为法的制定创造有利条件,对法的实施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德治、法治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才是完备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法制建设,也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逐步创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要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需要吸纳传统道德积淀中的优秀部分,也需要充实时代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5.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要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律和道德在治国中的地位和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争论。古代法儒两家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并未能辩证地解决这一问题。当前 ,我们必须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协调发展 ,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占据了人心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现实。相反 ,“计划经济”和“人治”的思想已为世人所唾弃或者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提出“以德治国”是否有必要呢 ?从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角度看 ,“德治”又有何学理上的根据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区区几千字难以说透 ,在此我只想简单地谈几点看法。首先 ,“德治”不等于“人治” ,“德治”也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理想主义。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无形影响 ,在许多人眼里 ,一提“以德治国” ,就很…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道德作为同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协调一致性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 ,法治的建立健全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实现。但法治也有自身的局限 ,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津的调节 ,还需要道德的调节。道德调节的利益范围广于法律 ,对人的要求高于法律 ,行为的心理根据优于法律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要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在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陶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科学论断,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完善。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多有发生,人们普遍感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的,所以有的同志觉得,法治更具权威性和强制性,治理国家只要依靠法治就行了。德治看重的是道德教化,似乎不如法治的作用来得明显。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调整这些关系和行为的规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法治与德治,从本质上讲,都是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