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长征过云南,传播了革命火种,对云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影响下,龙云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一、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商议对付红军的策略 1934年10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  相似文献   

2.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5日以原中共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中的政治保卫局干部为基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政治保卫局,负责西北苏区和红军中的肃反保卫工作。1936年6月,西北政治保卫局随中央迁至保安,1937年1月迁至延安棉土沟。1937年9月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负责陕甘宁边区的锄奸保卫肃特工作。1947年3月,胡宗南军队进犯边区。保安处随西北局、边区政府转战陕北。  相似文献   

3.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会师,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时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在这次会师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受命疾驰懋功,积极做好各种准备,热情迎接红一方面军,所部成为两军会师的前锋。会师以后,从物质上帮助一方面军解决吃、穿、住的问题;从精神上对一方面军进行慰问和鼓励;在政治上开展向一方面军学习活动;在文化生活上开展部队联欢活动。他积极执行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确定的北上方针,率先头部队攻占包座,打开了通向甘南的北上道路。他拥护中央,顾全大局,维护两军团结,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了坚决而灵活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充分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70年前,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惊心动魄、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  相似文献   

5.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在川滇黔地区谱写的"长征史上最光辉的神奇的历史篇章";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在合江五通石顶山的武装起义,是川滇黔地下党有组织、有计划地策应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略行动的成功之举,是红军长征路上谱写的红色悲壮高亢的音符。  相似文献   

6.
《海南人大》2006,(11):47-47
1.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红六军团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2.长征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3.最先到达陕北的长征部队——红二十五军1934…  相似文献   

7.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六次重大会师的第一次。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历史过程可这样定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导引点;木黄会师后展开湘西攻势是直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而两军团反"围剿"及战略转移,牵制了敌人,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长征历史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在不同阶段对部队编制以及指挥体制进行了多次改编,大大增强了指挥的灵活性和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央红军夺取长征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革命亟需复兴之时,它发挥了"细而健"的战略贡献、"分到合"的建制创举、"舍与取"的行动支持等重要作用,历史地承接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北上及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重大使命,并共同孕育了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0.
长征过程路途遥远,军事斗争残酷,自然环境恶劣,民族情况复杂。为了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中央红军充分采用报纸、标语、戏剧、歌曲等宣传形式针对红军战士、沿途群众及白军官兵开展了大量的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取得了鼓舞红军战士、争取沿途群众、瓦解白军官兵的良好效果。长征时期宣传工作的经验对如今我们党开展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2月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在贵州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和红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这一系列会议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为标志,形成了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逻辑起点,探索遵义会议精神对弘扬长征精神、红军精神、民族精神具有的独特价值贡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陈云在共产国际汇报的俄文记录稿,有关人员整理并在《共产国际》俄文版刊发了《中国红军的“铁流”》。在俄文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基础上,有关人员进一步整理并在《共产国际》中文版刊发了《英勇的西征》。《英勇的西征》是在国际上全面介绍中央红军“西征”的最早中文文本,弥补了俄文版《中国红军的“铁流”》存在的不足。《英勇的西征》成功构建了红军长征话语体系,经过1954年的修改,更成为红军长征史书写的范本。《英勇的西征》留下了研究土城之战、飞夺泸定桥、长征期间兵员补充、红军政治工作、基层干部配备以及日本对华渗透手段的珍贵史料,也为揭穿王明在《中共50年》中的肆意抹黑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同共产国际的影响密切相关。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为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又严厉批评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红一方面军则由开始对李立三的“左”倾冒险行动持怀疑态度,进而抵制和在实际中纠正。在红一方面军中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上,毛泽东和总前委召开的罗坊会议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历时10个月,在豫陕甘宁四省转移,行程近万里,并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经过长征,红二十五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敌军兵力,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与川陕、甘陕苏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某调研组的"‘鸡鸣三省’会议会址考究"采用其所认为的先进方法研究地形、天气有科学依据,但是却抛弃了时代背景、抛弃了二十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威信县文化工作者对长征期间老红军的座谈访谈得到的珍贵资料。这样的研究结论仅强调技术手段而恰恰忽略了党史、忽略了历史事实,失去了基本的支撑和依据。调研组对红军的行军路线的认知也较为片面和模糊,并且误把游击纵队队员墓当成了红军墓。调研组靠"换言之"和"推测"来认定中央红军重大会议召开地点是不严谨的,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可信度。威信县对"扎西会议"的调研前后经历了30年,综合毛泽东周恩来的回忆、毛泽东周恩来在长征期间的警卫员们的现场回忆、朱德的电文、老红军的日记和回忆等等,有人证也有物证可以确定张闻天取代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的会议地点"鸡鸣三省",就是云南省威信县水田镇水田村楼上社花房子所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遵义会议既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央红军长征可分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不断失利到不断胜利的前后两个不同的斗争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史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不难得出军事路线、军事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对中央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包括其前身红四军)的经济供给工作异常的艰难和复杂,它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中央红军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灵活地解决了经济供给问题,最终使这支红军的主力得以不断地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18.
1934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后建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木黄会师奠定了条件。当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历尽艰险、遭受重大挫折后于1934年10月24日与红三军在胜利木黄会师。此次会师在红二方面军征战史乃至整个红军征战史上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7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为了迅速实现直接对日作战,推动华北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驰骋三晋。东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统战工作,与军事斗争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最终促成了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学良、杨虎城及阎锡山等统战关系的形成,适时完成了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转变。红军东征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进行的,东征胜利是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致胜法宝。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战胜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冲破国民党围追堵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团结友善的军队氛围、军队纪律教育等。根据长征途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为了保证长征的胜利,灵活使用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正反面教育法、教育与疏导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