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我国的政治生态。互联网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融合发展,有利于扩大协商的网络民意基础,创新协商的形式,增强协商的实效。人民政协网络协商推进过程中存在政协组织的网络平台建设有待优化,政协委员的互联网参与思维不强,网络协商能力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网络协商的建议: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网络平台和渠道,提升协商民主效率;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协商能力;加强网络技术支撑,提升协商民主效能;打造协商民主智库,创新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已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在网络政治背景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形式——网络协商民主应运而生。参政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应顺时而动,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网络参政意识,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加强现代组织建设,实现组织沟通信息化;打造网络公共平台,发挥网络协商讨论中的议题引导作用,积极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问政、网络监督成为协商民主有效补充的形势下,政协要发挥推进民主政治的传统作用和功能优势,利用网络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创新和拓展,规避网络议政缺陷,通过寻求网络技术与协商民主的契合点,在责任、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实现政协日常履职与网络议政的有机联结,全面提高政协协商议政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4.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全国政协实现政协职能的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具有激活政协职能、促进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保障政协监督权的实现、为执政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提供智力支撑等作用。2013年双周协商座谈会重新开启以来,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巩固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扩大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等方面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要着力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决策民主化功能,提高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化进程,促进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不仅塑造了新的生活形态,也塑造了新的政治形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扩大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群众基础,增加协商的形式,增强协商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政协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政协手机客户端以及大数据技术是政协工作向互联网延伸的具体方向,这些平台和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政协协商更加便捷、充分、主动,从而不断推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作为特定政治共同体中平等的政治主体的民主实现形式,可以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党协商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形式,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场所。民主党派可以通过人民政协实现与共产党合作协商,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应通过健全政协平台,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机制,丰富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序开展,已经渗透到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强大生机和活力。进入新时代后,协商民主的战略任务就是继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围绕充分发挥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人民政协需要聚焦党政中心履行职能,深入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委员队伍建设。这是新时代对做好政协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理论,对推进生态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作用。协商民主有利于培育生态政治治理主体,为生态政治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实现生态政治善治。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现协商民主与生态政治治理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当前时期,人民政协的作用更突出,在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着独特优势。立足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新定位,基层政协按照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适应新时代我国协商民主发展新要求,基层政协还需进一步精心组织政协委员更好履职尽责,以担当诠释初心,用作为体现使命,按照"党委关心、政府关切、群众关注、政协所能"的要求,进一步积极发挥好在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协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协商民主。在制度层面,协商民主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在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过程中,协商民主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统战文化、社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民主要素交融,政协文化产生价值流转并实现其社会价值。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人民政协应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推进协商民主制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政协协商民主机制,关键是要能有效彰显协商民主的内在价值。从协商民主的特点看,协商民主的内在价值体现在平等性、充分性、公平性和民主性四个方面。N区政协在近些年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们分别通过构建履职约束机制,联合协商机制,日常参与机制和公开、互动协商机制彰显了协商民主的各方面价值,对发展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数原则是票决民主的基础和灵魂。然而,政协判断意见和建议的标准是科学和真理,政协协商民主加人大票决民主才是一种科学决策的机制,促进团结也离不开科学和真理的支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政协协商民主区别于人大票决民主的本质特征。党委政府应主动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在深层次上实现"三化";应适度增加专家学者的比例,并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应提升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在优化和加强各级政协领导班子建设、改革政协委员产生机制、完善现行政协界别的设置、推进人民政协法治化进程及利用互联网探索和培育新的协商民主渠道等方面不断提高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决定了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新形势下,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创新实践,要提高参与政协界别主体的协商意识和能力;在践行协商民主基础上逐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协参与立法是近年来地方政协尝试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协商民主不应是政治理想和方式,而且应当具有制度的保障。民主立法是政治民主的首要形式,理应体现协商民主的精神。各地政协尝试的参与立法实践,不仅深化了政协政治协商的内涵,而且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条件下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按照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的目标,在政协参与立法方面,要把政协参与立法明确为政协政治协商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协参与立法不是政协升格为两院制的手段,而是我国协商民主的应有之义。政协参与立法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体现,与西方两院制下的立法有着本质的不同。推进政协参与立法,在政协参与立法中形成政协参与立法的制度规范,不仅有宪法和法律的依据,而且符合民主法治的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是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方式,在构建和谐阶层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探索协商民主在构建和谐阶层关系中的实现路径应该从完善协商民主的形式入手,扩大政协协商形式的包容性;培育"两新"组织等非正式协商形式和平台,扩大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机会;鼓励支持网络协商民主、自媒体等界面协商形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在推进协商民主创新的实践中主要为了解决对政协协商的不重视、协商程序不规范、政协委员履职能力有待加强、提案办理缺乏实效等问题。广东各地政协主要通过协商的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创新、政协委员管理培训的常态化以及提案办理程序的完善来解决政协协商所出现的问题。未来的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创新应给予政协协商民主更多的空间、提供更高的制度保障,并防止改革过程中发生"执行差距"、出现"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18.
政协协商是以政治协商制度和政协组织为载体和依托实施的协商民主。作为最早制度化的民主形式,政协协商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广泛多层的协商民主体系中,政协协商的比较优势非常突出,但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协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西方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票决民主的修正,对代议民主、远程民主的超越,主张决策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持续的对话、协商和沟通,以有效化解利益纷争、提升民意质量、达致基本共识并实现政策的合法性.协商民主理论作为晚近兴起的理论,为我国政协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进路.基于协商民主的理论视界,应当合理设置界别,完善参政议政程序,推进"透明政协"建设,提升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刻阐述政协协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政协协商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协协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