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移民出现新的流动趋势,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在全球移民总数中所占比例为81%。随着经济全球化作用和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出现新的发展变化,形成华侨华人新移民群体。华侨华人移民路径由传统的南—南移民转变为南—北移民。华侨华人新移民群体的构成和生存方式由传统的投亲靠友移民转变为留学移民、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全球化国际移民新趋势改变了华侨华人新移民的迁移路径、就业创业和生存方式,华侨华人新移民在新的多元化文化生存环境中依然保留了中华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开放性,再次体现了五缘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三峡外迁移民青年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陌生的安置地他们面临着全方位的调适、转变。具体来讲,在社区环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上面调整相对顺当一些,但在生产劳动方式的适应上面还存在一些障碍。由此移民安置工作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移民青年的社区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有城市文化生态存在着政绩化、精英化、形式化、新移民边缘化的特征,制约着农民等城市移民融入城市的进程。政府和社会要高度关注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共存共荣的城市文化格局,切实构建农民精神文化家园,减小农民融入城镇化的各种成本,推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众多水利工程的修建带来了大量的移民,移民生活水平随着搬迁活动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下降许多,导致移民贫困化。为了保护移民利益、构建社会和谐,必须调高现有的移民补偿标准,加强移民资金管理,建立开发性移民扶持政策,构建完善的移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权益保障体系,保证移民能够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恩施州立足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在落实全区域规划基础上,突出将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将产业、就业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将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和彰显城镇特色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拓展和提升城镇功能,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彰显、宜居宜旅"的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生态移民问题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的共性问题。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其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还存在人力资本的提升、社会关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识的变迁等问题。面对生态移民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从政府层面、主体层面、社区层面和社会层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会适应的困境,让其在迁入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在新常态下,住建系统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全省住建系统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居住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着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奋力推动"六个转变",开创全省住房城乡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移民群体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南水北调"项目的实施与进展。结合我国移民的实际情况,应从政府支持、社会工作支持和个体支持三个方面帮助移民群体适应新的环境,帮助他们积极努力地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帮助他们以向上进取的心态去迎接崭新的明天。  相似文献   

9.
库区移民是广西特殊的贫困群体,人数多,任务艰巨,其扶贫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战略性的特点。扶贫工作开展的成效,关系着移民群众的长远发展,关系着广西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稳定发挥,更关系着广西"两个建成"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广西移民系统应集中力量,抓好库区移民的扶贫工作,建立精准移民工作新机制,加快推动库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确保移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李蔚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2):84-91,127,128
本文以流动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中国"新"技术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与移民经历相关的生活故事,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移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性研究。我们从访谈数据中抽象出被解释变量:主观幸福感;解释变量:职业前景、婚姻状况、国内社会网络以及日本社会网络。通过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拥有较强的国内社会网络及日本社会网络都是解释移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特殊的移民群体里,婚姻状况也是另一个决定中国"新"技术移民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还发现,掌握较多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中国"新"技术移民的这种跨国界流动行为体现出更多的"过客"属性,而非"移民"属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宣传舆论方式和渠道对宣传工作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企业宣传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矛盾的考验和挑战。在新形势下,企业宣传工作应做到:规范审批制度,注重工作时效;创新运行机制,加快系统转变;融入"三基"工作,培育文化基因。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给宣传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宣传工作者要成为"管理者"、"思想家"、企业文化"基因"的"培育者"。  相似文献   

12.
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移民的社会融入是西方移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研究界,对于移民社会融入的概念内涵存在着多重界定,如同化、文化适应、社会吸纳等等。而移民的社会融入又主要包含经济融入、社会一文化性融入、政治性融入等维度。在移民融入的归因解释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政策制度的解释范式提供了三种最主要的理论解释。此外,关于移民融入模式的理论发展反映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在移民融入的公共政策模式上的差别,其中同化论与多元文化主义的竞争构成了最为核心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贵州城镇化率低,但发展空间广大。在已有的城镇建设中,存在着轻视规划、建筑千篇一律等问题。在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将城镇化与新农村、"最美乡村"建设同举,着力打造文化城镇、个性化城镇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寻找就业机会,进城务工。然而有许多城镇,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尤其赶上重大节假日就出现"民工荒"、"招工难"的现象,很多来城镇务工的农民重新回到赖以生存的农村,尽管主观上愿意迁居城镇,然而城镇的生活压力比农村的生活压力要大很多。本文通过对农民迁居城镇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从农民的一般特征和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考虑,得出影响农民迁居城镇的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移民社会是以移民为主体生活人群的社会,相对于原住民社会而言,移民社会是文明程度更高、更加进步的社会。从移民社会的特征分析,东莞不是移民社会,倒彰显游民社会特征。东莞社会转型的任务,应是致力于实现从游民社会向移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城镇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其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工作的好坏,三峡移民工作不是简单地进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搬迁重建,而是经过精心规划,力争使城镇建设与人文环境、乡土民俗、生态环保相协调,以移民搬迁为契机、以开发性移民为宗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争为三峡工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为三峡库区移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大一新生综合征的发生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新生综合征是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的一种概括,表现为学习焦虑、目标间歇、生活恐慌、人际困惑和心理落差等.新生综合征的发生,是从"独木桥"到"立交桥"、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从熟人世界到陌生人世界、从精英到普通的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大学生要预防综合征,就应努力做到: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生活从依赖转向自理,交往从旧集体到新集体转变,定位从彷徨走向自信.  相似文献   

18.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相似文献   

19.
以统战工作社会化创新理念为指导,以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内的高校"准新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抽样调查与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准新移民"统战工作现状予以梳理和廓清,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统战相关理论,以高校"准新移民"为研究重点,探讨针对高校"准新移民"统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裨益于解决新时期我国高校统战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从未停止过,迁移以民族融合为主旋律,伴随着摩擦冲突。西方移民国家的实践经历了从排斥同化到包容共存的过程,主流移民融合理论经历了融合论到多元文化论的转变。以史为鉴,充分认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历史必然,合理借鉴外国移民理论与实践,加强流入地政府、居民与流动人口间的理解与互动,从宏观政策到微观个体行为都可能成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合工作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