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外贸战略不断转变与深化.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由国际贸易大国向强国转变之际,应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增加新兴服务业出口;建立战略性进口机制,扩大资源和高技术进口;积极改善国际环境,有效应对贸易摩擦等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向全世界庄严承诺 ,将按照世界通行的贸易规则发展同各国的经贸关系。兑现承诺的关键在于加快国内的体制改革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 ,主要包括 :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 ;推动科工贸一体化 ;提倡外贸中介组织的创新 ;创建和完善有效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入中国贸易业绩指数指标体系,宏观把握甘肃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通过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检验,对甘肃对外贸易绩效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外贸当前业绩表现较好但出口潜力较差,需要提高世界市场匹配率和出口增长趋势值,从而提高出口潜力指数综合指标,以拉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促进外贸效益的提高;应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尽快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以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和确保国际竞争力等三大内容为目的的国家出口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应对高失业和高贸易赤字等国内、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挑战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美国又一次新的应用,其实质是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前景并不乐观。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意义重大,中国政府也发布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美国经验可以为中国外贸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减缓美国金融风暴不断升级使全球贸易环境恶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的贸易战略调整凸显必要和迫切。这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贸易战略调整和转型应该摒弃出口至上导向,将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战略让位于贸易平衡战略,选择多元化的贸易战略。既要正视我国的国情和眼前的各种问题,重视进口和国内市场及需求的作用,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缓解目前的贸易摩擦态势,改变中国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又要正确把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贸易战略的前瞻性、整合性。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情况来看,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民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都将难以为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的良好状态也将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相应的调整,该弱化的要弱化,该强化的要强化;必须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面对未来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应深入研究世界贸易需求状况,坚定外贸发展信心,在政府政策的助推下,充分运用自身优势,采用对外投资、网络营销、开拓多元化市场、创新融资渠道等方式,扩大对外贸易出口,迅速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强调,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要求湖北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就是要依托湖北的科教和人力资源,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让创新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为此,我们要以"抓做创新重点、找准创新主体、注重部门协作"为关键,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制、强化创新保障"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0.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200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全年的工作重点确定为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正是立足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文章以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事实依据为基础,对成都市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方向和路径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宁德环三都澳区域跨越崛起,宁德要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良好机遇,走出一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三"跨越崛起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改造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二、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和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四、推进思想解放和实施人才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减少碳排放已成为世界共识。当前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政策主张可以分为边境碳调节税(碳关税)、碳排放许可交易(碳配额)两种类型。我们主张实行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它是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贯彻其"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政策选择,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我国应把碳配额许可管理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碳配额许可交易制度,在国际气候应对规则中加快夺取我们应有的参与权、引导权和决定权,争取国家有利的发展条件,推进我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推进我国进入富强和谐的碳中和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1年以来,按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总体部署,以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为参照,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5个方面全面开展了政策创新与试验。本文对试验区政策创新的特点、总体进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的建议:加强政策协同与配套,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政策进一步细化与规范,加快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正确处理政策创新的推广与复制。  相似文献   

14.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部六省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圈建设、解决民生等问题入手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在具体举措上,中部六省依据自身优势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山西省以推动能源基地绿色经济作为主题;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河南省立足"三农"和城乡统筹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湖北省根据省情"三业并举",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湖南省实施了"一化三基"战略;江西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引擎走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各省发展策略的比较,对江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乐山市将"科教兴市"战略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到外延扩张和内涵扩大并举,致力于把乐山建设成为四川经济发展高地。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目前贸易顺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转变。贸易顺差首先反映了我国外贸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要改变这些不利的影响,就要尽快改变“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扩大内需以及降低出口退税率和人民币升值,以保持我国金融形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是天水经济社会承前启后、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产品及市场结构,扩大出口产品总量,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围绕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在构建开放开发新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努力做到"八个着力":着力创新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着力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发挥改革的强大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困境。基于此,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依然明显、经济发展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搞好发展的科学定位、实现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到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组织创新会加强竞争有序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一基本事实,启发了人们对产业组织创新和优化外贸竞争秩序的思考。本文在比较分析美国、日韩、意大利和中国四种出口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认为我国以各自为战为特征的中小企业组织模式容易导致出口竞争的无序化并削弱国际竞争力;围绕这一分析主题,本文对组建出口联盟关乎外贸竞争秩序优化及相对应的产业组织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由竞争向合作转化以优化外贸竞争秩序的实现路径。作为对现实的一种佐证,本文对意大利中小企业出口协营组织的成功例证进行了经验性考察。最后,对我国如何创新产业组织以改善外贸竞争秩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