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作民  许珊 《山东审判》2006,22(3):54-57
在整个民事诉讼体系中,审级制度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审级制度一旦确定下来,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框架也就确定下来了。在寻求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运作模式,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各国审级制度的建构思路和在司法目标上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建构对于解决该制度司法适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法院司法实践中试行的审理程序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尚不能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程序建构必须立足于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目的,遵循基本的程序法理,同时配合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体系完善的发展趋势和司法实践需求。通过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管辖制度、审理及救济程序、诉的合并以及法律效果等具体程序安排的解释和重构能够促进其按照制度预设的功能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3.
合并与分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 ,提高诉讼效率 ,保证正确处理刑事案件 ,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民事实体和程序法律的不断完善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同时由于我国在立法规范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导致附带民事诉讼缺乏独立性、救济范围过于狭窄 ,从而造成了对被害人的利益保护不足。因此 ,总结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借鉴各国立法经验 ,强化刑事案件民事赔偿救济程序的独立性 ,逐步实现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分立 ,将成为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4.
阎峥 《法制与社会》2010,(22):62-62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作为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是实现诉讼整体公正的重要保障,但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却存在着许多立法与实践的缺陷。本文从回避制度的价值入手,主要分析了其立法与司法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回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自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到现在所达到的高度,从与司法实务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观察的话,或许可以用"从技术到理念"的短语来形容。这既是得来不易的成就,也标示了目前民诉法学研究的问题所在。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民事诉讼法学仍往往被视为某种手段性、技术性且局限于司法实务程序操作层面的琐屑知识,既无多少"理论含量",也缺乏体系的建构。经过余年来对相关比较法知识的研习介绍,以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制度为主要来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民诉法》确立公益诉讼制度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中洪 《法学评论》2012,(1):120-126
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置公益诉讼制度,不仅从立法体例的角度看有欠科学,世界各国的民诉立法均没有这种体例,以及这种立法体例背离了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程序设置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且由于公益诉讼中的"公共利益"难以确定,故这种立法体例也极易导致司法审判中适用的混乱。为此,我国对于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立法模式,还须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与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7.
反垄断民事诉讼:设置“行政前置”程序必要与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卫军 《河北法学》2011,29(4):144-149
我国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在反垄断民事诉讼程序中应当设置"行政前置"程序。但考察国外相关立法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司法实践发现,国内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均不支持这一主张。而这一主张本身也不符合一般法理、司法效率和实现相关立法目的的需要。同时,主张设置反垄断民事诉讼"行政前置"程序的理由事实上也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当事人陈述被定位于证据形式的角色上 ,重形式轻运作是其显见的缺陷 ,这种传统的定位方法导致了当事人陈述制度的逻辑矛盾及程序功能的萎缩。对当事人陈述进行以充实程序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化分析有利于强化其程序功能。具体地 ,通过询问当事人和听取当事人本人陈述两种程序运作增强当事人陈述的程序驱动力 ,藉此能达到明确诉讼关系、沟通信息、整理争点、形成心证等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之重构与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审级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民事诉讼制度 ,其基本功能有二 :即纠正错误判决和统一法律见解。我国四级二审终审的民事审级制度的建构 ,由于欠缺审级制度功能论和相关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考虑 ,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弊端和制度体系上的不和谐。因此 ,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 ,并遵循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 ,重构我国四级三审终审的民事审级制度 ,在重构的基础上优化具体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从比较民事诉讼法学的角度,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民事诉讼的立法经验、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的共同规律,以指导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这种借鉴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江伟  刘敏  张艳 《法学家》2000,(1):85-89
一、研究概况 1999年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及教材,主要有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叶自强著《民事证据研究》、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江伟主编的长达80万字的《民事诉讼法学原理》在内容和体系上与其它教材相比,增加了民事诉讼法学基本...  相似文献   

12.
汤维建  郭士辉 《法学家》2006,6(1):93-96
一、研究概况 2005年,民诉法学界秉承一贯严谨、求实的作风,继续在理论的大框架内不嫌微末地进行具体制度的构思和建设,在理论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较往年有所拓展.2005年度的理论研究加强了实证调研的力度,①比较法研究的份量明显增加,②体现了立体化、多元化的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应用型法学学科中,民事诉讼法学是最具动态性的学科之一,诚可谓一年一个样,年年不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我国社会形态的变迁和社会主流观念的更迭,民事诉讼法学正处在新陈代谢、金蝉脱壳的过程中.横览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从荦荦大端到具体而微,我们似乎到处都可以听到它与传统体系的"断裂之声",一种"去传统化"、"去苏联化"的学术氛围蔚然大观,民事诉讼法学真的融入了世界性涌动的大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已经具有了国际性的前瞻视野.这样的基本判断在以下的难免挂一漏万的综述中也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究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维建  刘涛 《法学家》2004,(1):98-100
一、研究概况 (一)方法论与研究特点 2003年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围绕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继续向纵深的方向推进,涉及的范围广泛,研究成果可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实务界和理论界联系的不断趋于紧密,各种形式的联合研讨和共同攻关,使诸多理论研究成果很快转化为用以指导实践的司法解释,从而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加明显、更趋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概况 2000年民诉法学研究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出版发行学术著作及教材达十余部,发表论文近三百篇.本年度,一批颇有分量的民诉法学专著的相继出版,将本学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汤维建  常廷彬 《法学家》2003,2(1):78-83
江泽民在16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诉讼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可以说,力求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不断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强化程序公正的兑现程度,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民事实体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切实的作用,是2002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侧重之点.……  相似文献   

17.
The discussion of drafts of major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by a broad range of Soviet citizens and by the entire legal profession has become a firmly entrenched part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Additional proof of this was provided by the lengthy discussion in the press of the draft of the new RSFSR Civil Code.  相似文献   

18.
赵信会 《河北法学》2005,23(2):56-59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建议,有主张走英美法系的诉讼模式,有主张采大陆法系的诉讼模式的。我们认为一国诉讼制度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本国的历史、文化,其次还应当考虑一国国民的最基本的价值倾向,并应当兼顾诉讼模式与其他诉讼制度的协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原则上应当采取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民事司法确认程序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司法确认程序,是不同于现有的诉讼程序、非讼程序以及特别程序的一项独立的司法程序。该程序在设置上不仅确认的范围及其案件类型应当有所限制、审查的方式应当是开庭审查与书面审查同时并行、审查的形式应当是公开审查与不公开审查并行、审查的类型应当是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并行,以及法律文书应当采用"确认书"的形式,对于案外人的救济,应当采用向原确认法院提起诉讼的救济方式。这种基于我国解决纠纷的现实需要创立的新的程序制度,是近几年来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对于促进我国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程序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序分化涉及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应该规定哪些种类的第一审诉讼程序这一重要问题。程序分化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保留"简易-普通"的基本分类;现有的简易程序进一步分化为"小额"、"速裁"和"简易"三种程序;对普通程序在缩小合议制适用范围的同时以"规则形成"为指向加以规范;程序设计整体上注重与司法ADR的衔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整合。本文对小额程序的设置必要性和具体程序设计做了论证,并以司法实践中的案件类型划分为依据,考察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普通程序与适当延长审限及合议制的关系,还提出引入"特别上告"制度以促进高层级法院通过直接审判案件发展指导性案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