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相似文献   

2.
文摘     
在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种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割成两个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的体系,通用了多年。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以全新的理论体系,向这一传统体系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一新体系,以认识论为主线,实现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本书首先阐述了认识的基本矛盾,即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流行于学界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是一种误读和曲解。被视为这一理论的根据,则是所谓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轭形门"。在这两个不同提法的背后,是关于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不同观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跨越发展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25年来,唯物史观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唯物史观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唯物史观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出"新",构成了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赋予了唯物史观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这几乎是理论学术界的"共识"。可是,最近有的学者却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简单地"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所谓的"命名"无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片面的。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三块",而恰恰是同一事物(即"新唯物主义")的三个不同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互涵互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离不开谁,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足取的。"新唯物主义"之为"新唯物主义",乃在于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三位一体"。脱离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支撑""滋养"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假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王福山 《前沿》2013,(18):48-49
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家庭理论,在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作了具体的阐述。然而,目前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家庭”内容被删除了。从唯物史观产生、丰富的历史过程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极为重视家庭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研究并阐发了家庭的社会历史观理论。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理应包含有家庭理论,这对于完整的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视及发挥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传统哲学的论题,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题,是基于实践论基础上提出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把前者混淆并等同于后者,这是误解。这种误解发端于苏联教科书,也构成中国理论界的一种范式和理论立场并反映在教科书中。其实,唯物史观不是在“真理”与“价值”这两个范畴的直观视野上直接讨论二者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讲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即唯物史观没有“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论题,“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论题。  相似文献   

8.
唐月娥 《湖湘论坛》2001,14(2):28-29
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宣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湖南省哲学学会组织省内 60多位从事哲学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同志,于 11月中旬在常德师院召开了主题为“‘三个代表’与唯物史观”的理论研讨会。期间,与会者就这一主题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代表认为,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既以唯物史观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又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   一、…  相似文献   

9.
章辉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贬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虚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美学研究的价值,错误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依托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这一重要理论契机,尝试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引入存在论,走出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为实践美学,也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突破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真理观、价值观及唯物史观等方面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根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是同时产生的。“世界历史”是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唯物史观是适应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哲学形态。围绕全球化的现实特点、全球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互动而在规律的意义上形成新的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实践唯物主义思维的逻辑说服力、历史解释力和实践范导力,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此岸性".逻辑说服力--克服了"从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实现了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历史解释力--揭示了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实践的规律,为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武器;实践范导力--既充分肯定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动力量,又高度重视发挥这种能动力量的客观条件.深入探讨实际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哲学思想的理论本质,才能凸现出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实践论本质.  相似文献   

13.
旧唯物主义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而是沿袭了唯心主义方法,由此决定了旧唯物主义最终与唯心主义殊途同归。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哲学变革是从哲学方法的变革开始的,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坚持唯物主义方法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覃正爱 《湖湘论坛》2001,14(3):20-22
一、“三个代表”思想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作出了新概括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我认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作出的新概括,因为“三个代表”思想中论述的生产力、文化、利益三个范畴,反映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内含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和发展的物质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牵涉着马克思思想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只有厘清这一个关系问题,才能够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意义有较为准确的界定.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容丰富,马克思所揭示的"共同体"类型多样,其本质是关系共同体.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是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填充的实体,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关系是紧紧相连的一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黄映然 《理论月刊》2002,2(9):26-28
毛泽东“自觉的能动性”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人的本质、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全人类的解放等方面关系密切。深入探讨毛泽东“自觉的能动性”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对于克服以往的研究中偏重于从认识论角度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片面性,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舒江华 《前沿》2011,(10):63-66
人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历史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从人类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争,实现了对人的理解上的哲学革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理论创新的典范。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实现由黑格尔的以目的联系为基础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向以因果联系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转变,是整个思维创新的关键。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的对象化活动的研究,创立唯物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实现了方法论的根本性突破。运用主客体辩证法这一理论武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范畴,科学地揭示了历史的真实联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思想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并非将历史发展的主体与历史发展的规律分开,而是将"人与社会"的矛盾作为其基本框架,将自然界与人和社会形成了"三圆交叉"的并存关系,并围绕"人、社会和自然界"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以"生命、生活、生产、生态(自然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主要内容的矛盾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学者,他的目录学研究工作不自觉地符合马克思主义所阐发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在其目录学思想中表现出唯物的哲学观、科学的认识论和求实、进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