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较少,因为在他们看来,未来社会的一切取决于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因此,本文就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建立以后,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尽管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要经历“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导致这些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马克_思、恩格斯提出,要消灭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就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设计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在政治方面,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经济方面,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文化方面,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文化;在社会方面,消除城乡对立,实现社会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只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存在。然而,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五形态”说需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应从共产主义社会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存在,人类社会应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六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一,困惑;理论与现实的比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认为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共…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一直是经典作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进程的发展阶段,经典作家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共产主义将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而对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具体的论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列宁又提出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蕴含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意蕴,如未来社会要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随着社会占有性质的根本改变,私有制将消灭;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个性的生成过程;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等。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相关论述,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最伟大的功绩是他同马克思一起,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特別是晚年,恩格斯总结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就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和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建设性意见,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被后人誉为“社会主义之父”。如何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个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现在,人们一说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常常只足想到:那是对生产力发展到了极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是一个建立在社会大生产基础上实行单一的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的充分享用马克思和恩格斯 ,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 )的基本特征做出预测 :社会主义应享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 ;在经济体制方面 ,认为国家组织生产 ,取消货币、商品和市场。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非常重视和强调学习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提出 ,无产阶级应该善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建设社会主义。 1918年 4月召开的全俄中央执委会会议上 ,列宁对那种认为不向资产阶级学习照样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提出尖锐批评 :“有人在这…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7):18-18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曾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叶丽 《世纪桥》2004,(2):21-23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尚未诞生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经历若干阶段的发展之后才能实现。马恩的这一思想给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当时并没有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现实而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比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特征,并且从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意义上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以往人们更多地把它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基本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同马恩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研究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目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文献中,提出了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一些原则性设想,如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占有(公有);生产要素由社会中心统一调配(计划调节);消费品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而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这几个方面彼此相互依存,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社会构建的基本制度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自己的特点,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自己的特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4,(1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首先是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他们将共产主义社会划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描绘,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发展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不仅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一切国家"。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原则性的构想,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具有多阶段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既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也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从经济基础来看,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从上层建筑来看,是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再加上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这几个特征的有机统一。从民主本身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都是说,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认为,这种划分是依据马克思的论述。我认为,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不仅不是马克思的论述,而且不是马克思的本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写道:“设想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从各自的角度审视和诠注着社会的和谐。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从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看,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充满活力,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  相似文献   

20.
《求实》1980,(Z2)
13、社会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结果。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制度的新社会,但它又带有旧社会的各种“痕迹”。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低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