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亮 《前沿》2005,(10):145-148
本文从法律行为的地位和意义入手,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从而作出了选择。  相似文献   

2.
犯罪的实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犯罪理论缺少对犯罪的认识论分析,将犯罪当作社会现实行为。社会现实行为是犯罪的行为模式基础,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犯罪是其中的形态之一。犯罪乃是一种较激烈的社会冲突行为。法律在规定社会存在的各类行为时,拟定了很多条件,这些条件不是社会现实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因此可以说,犯罪的性质是社会虚拟行为。犯罪违反了国家刑法规范所设定的虚拟行为系统,但它也有自身的规则,也是一类社会现实行为。犯罪的价值取向也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与其他合法的社会现实行为没有根本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肖锋 《理论月刊》2007,(1):113-115
民事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因是否基于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在特性、成立要件、生效要件以及法律控制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意思表示理论在民事诉讼行为上的适用,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4.
法律调整的是人的行为,法院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实际上是对人实施的行为是否有效进行认定.一个合同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可以分为两个行为,签订合同行为和履行合同的行为.履行合同行为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签订合同行为的无效.法院不能通过审理"履行合同行为"而得出"签订合同行为"是否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贾宝金 《传承》2010,(6):140-141
法律调整的是人的行为,法院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实际上是对人实施的行为是否有效进行认定。一个合同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可以分为两个行为,签订合同行为和履行合同的行为。履行合同行为无效并不必然导致签订合同行为的无效。法院不能通过审理"履行合同行为"而得出"签订合同行为"是否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传统上从思考行为的角度被界定为“思考的思考”。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元认知可被诠释为一种行为意识,是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一种涉及计划行为、操纵行为和评估行为三方面的思考行为。目前,元认知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论政治行为的内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学者的政治行为概念 ,力图对这一概念做出更明确、更完整的界定 ;进而探讨了政治行为与人类生活其他类型行为的区别 ,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政治行为在规范性方面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8.
无效行政行为是对行政行为法律效力的一种否定性评价,无效行政行为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不因时效的经过而获得效力。无效行政行为与行政行为不存在、可撤销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废止等概念之间具有本质区别。无效行政行为在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行政救济等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无效行政行为的规定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相对人行政法行为是行政法行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相对人行政法行为,厘定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概念,明确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行政法地位,剖析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效力,探索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类型化,将相对人行政法行为视角作为行政行为视角的补充来观察和解释行政法理论和制度,将给行政法理论和行政法实践带来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0.
危害行为理论是我国刑法学理论的根基,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危害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的体系地位不当,导致了犯罪构成理论的混乱和司法实践的困惑,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完善、刑事法治的实现尚有抵牾之处。鉴此,从危害行为理论的反思、危害行为体系性地位的辩驳以及司法实践的困惑等方面对我国的危害行为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同时把危害行为置于犯罪构成之前作为刑法中的行为进行评价,无疑会有助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探讨法律行为制度产生之历史背景入手,论述了私法自治与法律行为的关系和现代社会法律行为制度存在之必要性。并阐述了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概念代替“法律行为”概念所存在的弊端,主张应恢复使用“法律行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2.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初 ,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 ,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 ,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遍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 ,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 ,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3.
对刑法中的行为进行源流、学说与定位的探索,具有对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推动作用。在行为的诸多概念中,应将社会行为论确立为我国刑法通说。构成要件中的行为要素可采用"构成要件该当行为"这一表述。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行为是实行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实行行为的要素、行为不一定是实行行为、实行行为是限定的行为。行为的体系性定位有行为说与构成要件说之争,行为说主张将行为排除在犯罪论体系之外,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行为在现代法学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以对行为进行评价为最终目的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中 ,危害行为起着核心作用 ,它是犯罪构成体系中联系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中介 ,是犯罪构成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界关于危害行为的有意性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危害行为与行为等同说,第二种是意思表达说,第三种是意思抛弃说。不同的观点反映出学者意思抛弃对“行为”和“意识”以及“有意性”和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的认识不同。笔者赞成意思表达说,它不仅把危害行为从行为中分离出来,而且也有效地区别了“有意性”与构成要件的“主观要件”。用“意思决定说”认识实践中的行为,既可把无意识的行为排除在刑法之外,又可把有意识但需进一步判断罪过的行为囊括在刑法评价之内,是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法律行为理论是法理学基本范畴之一,随着行为法学传入中国,我国学者亦重视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为了避免重复性研究,笔者不揣法陋,对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从研究意义、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分类、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7.
法律行为理论是法理学基本范畴之一,随着行为法学传入中国,我国学者亦重视对法律行为理论的研究.为了避免重复性研究,笔者不揣法陋,对法理学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从研究意义、法律行为释义、法律行为的结构、分类、评价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8.
李淑文 《前沿》2015,(1):44-48
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的背景是农民环境权受损。分析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应联系在特定制度安排和社会变迁中农民的生存际遇。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存在着矛盾选择,这意味着在农民环境行为中,既有可能产生理性的环境行为,也有可能产生非理性环境行为,这使得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存在着两重特征。一方面,出于对现有利益格局和权利制衡关系的理性判断,农民在权利维护上表现出犹豫和畏缩,在这里称其为"柔弱的农民环境权救济行为"。另一方面,受环境权受损程度和救济路径是否有效率影响,环境维权和救济行为力度呈现逐渐升级的趋势和进路。  相似文献   

19.
妇女参政行为与政治行为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化,政治文明最终通过政治行为文明来体现。迄今为止,人类的政治行为文明主要体现着男性的政治权力,近代妇女参政行为的崛起对政治行为文明起到新的规范作用,即革新政治行为的内容,调节政治行为中男性与女性的力量对比,建立和谐的政治行为环境和氛围,影响和改变政治行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苏雅 《前沿》2007,(8):105-107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以不产生法律约束力,而以影响或改变事实状态为目的实施的行为。研究其涵义、价值、学科定位及分类对完善行政行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