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枪在握     
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一直用枪对准着船上的其他9个人. 水手长巴雷特用他那嘶哑的声音对我狠狠地说:"你这头猪,你总不能一直端着枪,你迟早会有打盹的时候!" 我一言不发.他说得对.一个人连续不睡觉能坚持多长时间?最近的三天里,我几乎连眼睛都未敢眨一眨.我只要一打盹,他们就会扑向所剩无几的水.  相似文献   

2.
苏晨 《方圆》2022,(1):36-37
在接受《方圆》杂志面试的时候,考官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你的优势在哪里?"当时,我回答说我是一个共情能力强的人,很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这让我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人生,乐于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第四个问题,我想从双重人格谈起。为什么呢?我在学校的时候,有些课没有讲,我就讲了。我开始讲起了罗马法。开始讲罗马法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社会上有人问我讲什么,我说讲罗马法。他们说怎么你们卖骡子、卖马都有法了?在罗马法里,讲主体的时候,用了一个人字。其实,在大陆法国家,一切都叫”入”。民事主体就是人,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债权人、债务人。那么”入”字在罗马法里就是一个面具的意思。作为社会中的人,大概就象一个人有多重面具一样。比如你在家庭里面,你可能是父亲,同时又是儿子,又是孙子,同时又…  相似文献   

4.
1你们不要老企图问我我是谁,我不会告诉你们。“我不是你认识的我,你认识的那个我已经死了。”这是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经常能听到的一句经典台词。我把这句话介绍给你们,就像是介绍我自己一样。只不过,我不知自己已死过多少回了,今后,我还能说多少次这样的话?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是谁?精神病其实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高级白痴。有时候,他又等同于一个智商非常高的人,也就是说,智商高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精神病里的一类,他们的思想都是和正常人不一样的。这两种人往往是殊途同归。现在,有一个问题死死地系结在我的大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快乐,快乐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快乐的心情能使人身体健康长寿。快乐的人能够安于平淡的生活。快乐的人能够与世无争,快乐是健康地度过每一天,快乐是守着亲人对自己的关怀,快乐是在逆境中不能沉沦而是崛起的心态。快乐是在孤独中的守望成功的喜悦。快乐的人能够在困惑中不迷茫。曾有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说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相似文献   

6.
向莉 《江淮法治》2012,(9):50-50
我是一名农村公路的环卫工人.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工作很单调,但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辛苦。可是.社会上不少人对我们的工作不是很认同,有点不重视,尤其是我们在清扫路面的时候,来往的车子大多按喇叭让我们避让.而他们很少方便我们工作.有时候天黑、雾大能见度不高的时候,容易发生一些交通事故。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更需要尊重和理解,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提供保障,让我们工作更安心。  相似文献   

7.
编辑手札:我来到《中国检察官》最先接触到的是各个检察院同事们或沉稳、或平和的声音。大家娓娓道来的是需求《中国检察官》的杂志或是与杂志互动的赐稿。从稿件中选取的这些小故事是故事和生活的结合.才最真实有趣。这些小故事是现实的生活,是发生在咱们这些检察官身边的。读后你会心一笑也好,深深思考也好.更或者有了翩翩联想也罢.总之希望阅读过这些小故事以后,你也能参加进来,或是从中获益得到心灵舒缓.或是自己拿起笔把你身边的检察官做个素描,来个丹青,让其栩栩如生。咱们就在这里开个故事会。把咱们的检察文苑做成检察官资讯的来源,发现生活精彩,美好的来源,发现工作妙趣横生的来源。让这些事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让咱们的检察官天涯若比邻。在这条路上,杂志愿意竭尽自己的热诚和智慧,为检察官最终娴熟地掌握检察业务贡献一份力量。当你在工作中懈怠的时候,当你面对疑难案件这个堡垒久攻不下而感到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要对你说:掌握检察工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秘诀”是:每天都下功夫读一点。听一点.写一点。  相似文献   

8.
《法制与经济》2001,(3):40-40
编辑同志:凡是有过上网经历的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你进入一些网页的时候,总有许多网络广告小窗口不管你是否愿意浏览都会弹出来。且时间一长,次数多,使你的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明显下降,搞得你心烦意乱。更主要的是。这些广告窗口的出现,占用了我们的上网时间,浪费了上网费用。请问,这是否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9.
你问问身边一些人,律师是什么?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律师就是打过几场官司的人。提起律师,人们想到的是那些穿西装打领带.腋下夹一个皮包,风度翩翩,潇潇洒洒,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出入于各个写字楼之间的那些人。这些人是律师,但一般老百姓不认识他们,也找不到他们办公的写字楼,这是电视上看到的律师形象。作为律师,这样的回答或许会让你吃惊;作为老百姓,这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  相似文献   

10.
《江淮法治》2008,(14):22-22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在余震中被命令撤离的消防战士跪地落泪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客易啊!”——乞讨老人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  相似文献   

11.
凌奥幸 《政府法制》2009,(18):52-53
具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人往往能使人对其忠诚,但并不是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个人魅力”型的领导人,在非洲和一些拉美国家,个人魅力甚至会起到副作用。在没有个人魅力的时候,只要你付出更多的努力,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人。领导才干,这个词对于广大的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举个例子,随便走进一家美国书店,你会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的书讲的都是这个话题,这种类型的书籍甚至比营养类书籍更畅销。  相似文献   

12.
朱丽亚 《政府法制》2013,(20):47-47
有不少人认为美国人是非常随便的,不羁的,个性张扬的,这实在是一种误读。他们在公共场所对礼仪、对社会秩序的重视远在我们之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他们通常不会强调孩子做凡事都只听大人话的应声虫,但会比我们更注重教育孩子对公共秩序、社会准则的遵守。我第一次带儿子牛仔去美国的时候,他只有1岁半。凌晨5时就去赶国际航班,偏偏到了西雅图又是当地的凌晨。当天傍晚,我们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的时候,牛仔突然大哭,怎么哄都不行。我突然想起,因为时差的关系,他肯定是想睡觉了。周遭并没有人抗议,但我们的朋友却皱起了眉头。他请求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全都打包带走。  相似文献   

13.
人有的时候会想这样的问题,我是谁?其实这是人的一种自我反思,或者也可以说,是人在给自己进行一个定位。答案可以非常丰富,但是我想,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和他的职业有关联,一个人是干什么的,一个人一生在干什么。我,是一个律师。我是杨仲凯律师,这个概念模糊而又具体。我心目中的律师是怎样的,其实也可以归纳为,我,对自己怎样去要求,自己的人生怎样延展,怎样活下去。在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本真的我和作为一个律师的我,撕裂成为两个人,一个是思考者,一个是游走在时光里的践行者,这种自我的要求,让两个我互相成为镜子,相互对照,试图达成一种完美的统一。我想,完成“我心目中的律师”的命题,叙事可能远比论说生动,不如就写一段往事吧——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生活》2016,(16):58-59
“恶神之礼”中的信念冲突 如果你是一位国家主宰者,我是一名恶神,有一天我对你说:“我可以送给你你所在的国家一样礼物,这样礼物将会极大程度地改善你国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们更快乐、更幸福;作为得到礼物的代价,我会每年在你的国家里挑选5万个人当作‘祭品’,让他们以极其恐怖的方式死去,并且之前不透露任何消息;我挑选的‘祭品’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地位职业,哪怕是作为主宰者的你,也有被选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真爱无价     
1983年,在农村插队6年的小蔓和王军终于要返城了。离开农村的前一夜,这对恋人憧憬着未来,计划着把他们相爱的事告诉双方的家长.以征求他们的同意。王军欣喜地说:“有你这个既漂亮又能干的媳妇,我父母高兴还来不及呢。”“可我爸去世早,我妈早就说过,要我一定嫁个有钱有权、能撑起这个家的人。”小蔓有些担心地说。王军说:“这你放心,我虽然既没钱也没权,可我身强力壮,能吃苦,保证能让你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闻听此言,小蔓感到十分欣慰,激动地拉起王军的手.两颗年轻的心幸福地贴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与法治》2010,(14):47-47
每一个女人都是特别的 在适当的时候让一步,不仅可以体现出你的涵养,而且还会让你成为受人欢迎的女孩。 一个好的朋友可以让你的人生有很大改变,他会让你变得乐观。女孩到了二十几岁后,要多交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你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17.
写这样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给某一个人抑或某一件事树碑立传,也不仅仅是为了记录金州人所做的一切,而是要以我自己的新身感受来告诉所有了解或不了解律师的人们,律师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如此努力地做着……金秋时节的长沙将其水乡城市独有的灵动毫无保留地铺陈在我面前。无论是三面环水的橘子洲,还是优雅秀丽的岳麓山,都能让人遐想翩翩。在这样充满无限诗情画意的季节里,在这片孕育着诚挚与激情的土地上,我开始用自己的心灵之足经历一群律师所走过的种种艰难困苦、种种酸甜苦辣。他们的光荣、他…  相似文献   

18.
“我家庭的历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史。”面对客户的时候,李华学总喜欢讲自己家族的故事,虽然这很不符合西方文化公私分明,保护隐私的传统,但李华学告诉记者.“这能让客户们知道。他们现在处于一个多么好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容人乃大     
马德 《政府法制》2012,(17):44-44
有一个人,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的时候,屡遭同学欺负。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同学的书桌放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孔窗户射进来,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了我的光了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证》2014,(3):28-28
正各位同仁,大家好!刚才丁会长的总结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这份职业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特别对于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年轻人有激情,这种激情是不是能恒久?我也年轻过,我发现我不能恒久。但对于一份职业而言,正如同你吃饭,这碗饭是好吃还是不好吃,你都得吃,因为你需要。话说回来,我们这个职业究竟是不是为社会所需要?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我入行的时候,公证的外部环境比现在好很多,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法定公证状态。社会的公证需求是一种制度性的,不需要你去设计,不需要你去考虑开拓市场。但是,等我当上公证处领导的时候,我发现我要开拓市场了。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公证有用吗?你找到它的需求了吗?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状态?我们的卖点是什么?今天很多同志都讲到公证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