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冷战后,东盟实施多边外交战略,采取多头下注和风险对冲等策略,在大国间开展平衡外交。东盟为提升多边外交的有效性,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主导多边合作机制增强与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关系,加快实施海洋安全等各功能领域的行动计划,扩大和其他地区国际组织、国际机制之间的合作,提升其在亚太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影响力,从而将以东盟为中心的点线体系结构构建成立体多维的体系结构。但东盟在大国间摇摆、内部协调不一致等问题会影响东盟多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亚太地区大国均无力建立区域霸权的格局下,东盟虽无力解决大国间的纷争,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国紧张关系升级,发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过渡期的稳定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发展40年,世界瞩目,"东盟 3"和"东盟 6"模式出现后更是令很多人看到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曙光.但是,目前的"东盟 "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即东盟小国难以领导地区大国走向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志大",想通过东盟小国实现地区化的整合;另一方面"才疏",在一群小国主导的组织中,存在两个明显问题,即难以真正调动大国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也难以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秩序,且东盟为弥补领导能力的不足而对大国施展的平衡外交作用有限.本文认为,东亚一体化的前途只能是中美日三强共治,由三国联合领导地区发展.目前,形成三强共治的条件已经具备,中美日三国都改变了战略思维:中国默认日本成为正常大国的要求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主动邀美共管台海危机;美国和日本则默认中国的崛起现实,与中国开展战略接触.三国之间已基本形成战略平衡,以维护彼此的"经济共生利益".  相似文献   

3.
竞争中的大国不仅试图维持实力上的相对优势,还要寻求更高的地位,从而确立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鉴于地位的社会性,即使大国拥有雄厚的实力,其地位也需要小国的认可。为了争取小国的地位支持,大国会积极运用自身实力向小国提供合作产品。借用“昂贵信号”理论可以探究中美在不同时期对菲律宾和新加坡两国的政策影响。如果体系内存在两个实力相近且互为竞争关系的大国,同时都具有向小国提供安全和经济产品的能力与意愿,处于该环境下的小国会依照两个大国释放信号的成本来判断其承诺的可信度,从而采取不同的政策立场来表达对大国地位的支持或质疑。当两个大国均释放出带有较高成本的信号时,小国倾向于采取对冲立场(对大国的地位表达模糊态度);当大国发出的信号在成本上存在明显差异时,小国会倾向于支持信号成本较高的一方大国。本文通过选取2009年前后和2017年前后两个时段菲律宾的外交立场调整,以及2017年前后新加坡的立场调整对以上假说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东盟众多文件不断强调东盟“中心地位”,中国对东盟“中心地位”的承诺和支持是一贯的、明确的。从内涵和本质上看,东盟“中心地位”包含了东盟对内推进一体化、对外协调区域关系的两重内涵,实质上是东盟对地区事务自主性的追求。结合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东盟“中心地位”代表着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制度优势,为东盟处理与域外国家的关系提供权力资源。与此同时,东盟“中心地位”作为地区程序和规范的本质,使其维续与东南亚地区机制的变迁相挂钩。基于此,文章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中用于分析国际机制变迁的国际组织模式作为分析框架,根据东盟的组织能力、谈判方式,以及其他组织的介入来探讨影响东盟“中心地位”维续的因素,并归为内生动力和外部干扰两个层面。在内生动力层面,有效的制度框架是东盟“中心地位”的制度优势基础,东盟的团结凝聚能够加强东盟整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东盟方式”的践行则是通过特定的规范影响地区议题的谈判,三者是推动东盟“中心地位”自我维续的动力,共同支撑东盟在对外交流中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在外部干扰层面,东盟对大国关系的协调作用存在限度,域外大国竞争关系的激烈程度往...  相似文献   

5.
东盟国家认为中美竞争加剧破坏东盟赖以存续的地区与国际环境,给其带来巨大挑战。东盟坚持"不选边站",实施大国平衡战略,通过提升凝聚力和韧性、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展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地区包容性和务实合作的方式消解中美竞争带来的风险。面对新型的大国竞争态势,东盟试图在中美间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然而,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及中美对东盟政策走向与东盟内部挑战叠加将为东盟应对增添诸多变数。对此,中国应坚定维护东盟中心地位,拓宽与东盟的共识,加大务实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从“东进战略”的实施看印度的东亚合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冷战后对外战略的调整,印度开始一改往日囿于南亚、困于中巴、局限印度洋的状况,在积极发展同美、俄等西方大国关系的同时,致力于实施以东盟为突破口的“东进战略”,并因此成为东亚合作进程中一个日趋重要的域外因素。但是,“东进战略”的实施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印度国内问题和印巴危机、印度的大国构想与东南亚国家“平衡外交”策略的冲突、中美日等亚太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等因素都有可能使其“东进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受到制约。印度要想与东亚国家在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未来仍将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7.
曾有人形象地把东南亚比做日本的“后院”,确有一定道理。但时过境迁,国际与地区的经济、政治与安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东盟一体化的进展以及中国地位的提升,改变了原有地区政治格局与经济力量的对比。战后日本对东盟外交有其独特的优势,但面对新情况,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对东盟外交的成败,关系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而日本地区战略的调整也将导致日本与东盟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形成新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曾向红  王子寒 《西亚非洲》2023,(1):131-155+160
土耳其是影响中亚地区的重要外部行为体,中亚也是土耳其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区之一。埃尔多安执政以来,土耳其在新的整体性外交战略的基础上调整了其中亚政策,对中亚的投入和关注度仅次于中东。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目标主要有三:将中亚塑造为“战略纵深地带”,以此为本国“全球性大国”构想提供支撑;推动中亚能源西运,将本国塑造为全球能源枢纽;力推突厥语国家一体化,积极参与中亚事务,配合“东向”的整体性外交政策转型。为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土耳其采取了包括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安全外交以及能源外交在内的多重政策工具,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此保障中亚政策的实施。土耳其的中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特征,即政策布局上的国别圈层性,政策工具运用上更倾向于文化手段以及通过平衡战略保障政策实施。从中亚博弈的未来趋势来看,土耳其虽然目前通过采取议题对冲策略实现了中亚政策实施的大幅度推进,而一旦乌克兰危机结束,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趋缓,土、俄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将重塑中亚大国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9.
自独立以来,印尼积极寻求自身地位的提升,日渐形成了由“独立自主地位”“区域领导地位”和“中等强国地位”构成的“国家—地区—世界”三位一体的地位诉求体系。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印尼对自身地位的巩固和寻求更为敏感。为此,印尼不仅承袭“在两个礁石之间划船”的传统外交取向,拒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且试图带领东盟国家在印太地区开辟“第三条道路”。在印尼对中美战略竞争的认知与反应中,地位政治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印尼秉持“自由积极”外交取向和中美战略竞争下“不选边”站队的深层逻辑:在物质层面与中美同时保持密切关系能提升印尼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在社会层面保持自主性可获得国际社会对其地位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东盟“大国平衡外交”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盟,作为一个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集团,在冷战时期处于美苏争霸和东西方对峙的夹缝之中.冷战结束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体实力大大增强,但仍远不能与周边各大国相匹敌,小国忧患意识依然浓重.因此,其成员国一直把保持大国在本地区的“均势”作为其大国关系战略的基石.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亚太地区力量结构多元化和力量对比均衡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盟国家更加重视保持大国力量的“平衡”在实现其对外战略目标中的作用,并开始全面推行这一外交.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相似文献   

12.
As the U.S.-led security order in Asia gradually comes under stress, regional powers such as India and Japan are formulating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 hedge against the vulnerabilities accruing out of the unfolding power transition in Asia. China’s unprecedented economic and military rise coupled with America’s perceived relative decline is drawing New Delhi and Tokyo into a strategic embrace. To insure their interests in this era of great power transition, New Delhi and Tokyo are keen to hedge against America’s possible failure in containing China’s growing assertiveness in Asia. This hedging strategy is evident in their grow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 which consists of a triple hedge: increasing bilateral defense partnership against fears of American retrenchment; economic engagement against an over-dependence on China; and a multilateral hedge against China’s growing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s. However, for Asia’s two prominent middle powers, transforming these nascent attempts into an effective strategic response to Asia’s current power transition would also require cooperation in the nuclear domain, an area where their policies continue to diverge.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  相似文献   

14.
张弛 《东北亚论坛》2021,30(2):85-99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竞争性地区主义的兴起成为亚洲合作中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不过,竞争性地区主义对于亚洲来说并非一个新事物,而是长期孕育在本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和中美竞争的加剧,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向:以经济为出发点的合作导向逐渐让位于安全,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大国权力博弈的工具,制度竞争的内容也从表面的规范之争迈向背后的理念价值之争。这种变化对中美关系发展、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亚洲合作的前景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防止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的发展滑向恶性竞争,包括中美在内的泛亚各国,应努力促使"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两大机制之间形成某种程度的兼容共存,避免两者成为完全对抗的国际机制,并在部分特定领域共同为亚洲各国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5.
In the face of China-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ASEAN, choosing not to take sides and instead upholding its centrality by promoting inclusive and pragmatic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trying to play a constructive and mediating role between the two major powers. Such a balanced approach is the best solution for ASEAN to enjoy sufficient strategic independence in advancing its own agenda. However, it shoul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uncertainties arising from evolving ASEAN policies of China and the US as well as its own inherent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6.
韩国的外交困境:一个概括性框架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韩国外交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的困境。通过对60余年来韩国外交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以政权存续为主要目标的安保外交时期,这种困境是不存在的;而进入冷战后的统一外交时期之后,韩国在包括对美外交与对朝外交、和平外交与统一外交、同盟外交与均衡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的处理原则上在全社会(包括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还没有形成广泛而稳定的共识,从而使韩国的对外政策在近年来表现出随着政府的换届而不断摇摆、缺乏稳定性的特征,整体反映出韩国在处理朝韩关系及统一问题上的不自信。韩国只有在这些重大的外交原则问题上形成广泛而稳定的共识才有可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进一步推进统一外交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经济外交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共同获取"正和"经济利益、化解地区内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从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实践着手,分析其对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构建中国和谐周边的作用,并探索性地指出中国在对东盟实施经济外交过程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wo rival sets of alliances in Eurasia: in effect, one Western‐oriented alignment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urkey, including Israel, Georgia, and Azerbaijan. On the other hand, a group of states resisting American and Turkish influence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is developing, led by Russia and Iran, including Syria and Armeni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lignments is their expansion into Central Asia; in this context Uzbekistan's role is crucial. Uzbekistan is the only Central Asian state to pursue a proactive and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as exemplified in its relations with both its neighbors and great powers. Tashkent has developed clo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NATO and for a time seemed to hedge its bets on US support, but has lately shown signs of turning back toward increasing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Russia and China. Given the strategic value of Uzbekistan and its role as a regional player in its own right, the future course of the country's polic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ecurity of Eurasia.  相似文献   

19.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在分析日本和东盟的外交关系时,大多从经济、政治或军事方面人手,而对于双方的文化关系,以及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的论述还相对缺乏。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对东盟的文化外交战略,全面了解日本的东盟外交战略,并探讨其对日本和东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U.S. government's new emphasis on the Asia-Pacific represents a bold strategic choice that could animate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for years to come. Yet the United States must balance its rightful new focus on the Asia-Pacific with the volatility that still exists in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pivot to the Asia-Pacific—but to protect its vital interests, it should also hedge against threats elsewhere, particularly in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To implement a “Pivot but Hedge” strategy, the U.S. government should do three things. First, it should exercise caution when cutting the defense budget. Second, it should give the military services greater leadership roles in specific regions: naval and air forces should lead in the Asia-Pacific, while ground forces should lead in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Third, it should maintain expansible, capable, and well-trained ground forces as a hedge against global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