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风 《今日上海》2014,(4):22-23
知道阳台盆栽蔬菜吗?一些精明的家庭主妇在阳台的花盆或坛罐中栽种葱蒜取之自用其实就是阳台盆栽蔬菜,不过这只能称之为阳台菜的雏形。我要向读者介绍的是种全新的、成熟的阳台盆栽蔬菜,正式推出的时间是今年的四五月份。  相似文献   

2.
微科技     
“光合作用”无线充电器(Electree+) 给咱一棵“电子盆栽”,技术宅也能小清新!这货的叶子虽然不太绿,但不要小行它的“光合作川”——27片微型硅质太阳能面板“树叶”朝向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3.
王学斌 《人民论坛》2023,(23):13-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人民群众之“主体”,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总体”,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整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之“大体”。这是执一端而驭万象之“体”,亦是纳诸多“用”于其中且熔于一炉之“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全局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老庄“道”本体论及早期道教“道”本体论思想,阐述了“道”不仅是一种自然之“道”,也是一种生命之“道”,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创造能力。“道”是生命之源,生命的流程就是“道”的流程,生命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因此,“道”论思想是早期道教生命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相似文献   

6.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把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扩展到国际范围。大学生参与国际竞争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主要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爱国”为核心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平等”为核心的“立身之德”。本文对“四德”实践的主要途径考评也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守诚信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修身之要,也是建业之基、治国之道,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者,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相似文献   

9.
杨林 《求索》2005,(12)
“是其所是”这个哲学命题可以在五个维度上展开,即自然之维、因果之维、差异之维、超越之维、生活之维。这种展开不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话语诠释,亦可归属为“事实解释学”的范畴,因为这个命题对为什么是、何以如此的究问不仅是“形而上”的,更是日常话语形式的哲学凝缩,如“自然而然”、“该是什么是什么”等等,本体之思与生活世界的际遇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0.
宋君修 《前沿》2004,(4):163-165
“人性”是一个久远的主题 ,本文以“人之性”来涵称在人性中的各层次意义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试图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之性”上的某些思想 ,提出“人之性”有“天性”和“本性”两层内涵 ,是一个以“天性”为基础 ,指向“本性”并使“本性”无限发展丰富的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11.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现在已经成为时下中国流行焦点、热点论题.“中国梦”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期盼,是炎黄子孙齐心奋进的主线.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深入研判“中国梦”的价值之维、哲学之维、实践之维、理论之维、民族之维、时代之维六个方面主旨要义,突显“中国梦”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而“特色”情结更是贯穿“中国梦”的始终时代标识.努力挖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以礼成仁:儒家生存观的道德规范人的生存,需要“仁”的导向,也需要“礼”的制约。“仁”是做人的总原则,解决的是人为什么存在,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礼”则是儒家用以成仁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是“仁”的内质的外化形式。孔子正是从“礼”与“仁”的这种关系上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9) 中国封建社会也是从这种关系上视“礼”为“死生存亡之体”, (20)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1)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22) 作为行为规范,“礼”的作用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14.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同是一个“事”字,其含义也有不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之“事”是事业之“事”、职责之“事”、为人民谋利之“事”。  相似文献   

15.
刘福享 《创造》2009,(1):45-45
“为民之德,为民之情,为民之能。”三者相互关联,互为作用,它们共同铺就了为民之“道”。“德”为官之魂,只有为民之德打牢了,对老百姓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  相似文献   

16.
绍兴县地处富庶的浙江宁绍平原西部,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绍兴是著名的水乡、酒乡、桥乡和“名士之乡”,也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钟灵毓秀,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纺织之都”、“文化之邦”之美誉。改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在儒道会通的背景下兴起,“以无为本”逐渐成为时代共识。王弼从道的运动入手,将“无”视为“道”之“隐”,将“有”视为“道”之“显”在于世,推进了对“无”的认识,建立起“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以无为用”“崇本举末”的完整思想体系。王弼这一“举本统末”的思想体系,是整个魏晋玄学的理论最强音,不仅是为了探求对本体之“道”的观照,更是为了关注“道”之在世,关注处身其中的现实人生,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学界多用“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之内涵。然考诸《墨子》文本,此一解说缺乏直接的文本依据。墨家在《兼爱》《天志》《大取》《小取》等篇所讨论的“兼爱”,表示的是一种“所有人应爱所有人”的理想之爱,具有交互性、周遍性与相若性等特质。“兼爱”的实质还在于“施由周始”,即施为者面对施为对象,皆秉持“视人如己”和“爱人之亲若爱其亲”的态度一体加以对待而已。而“爱无差等”则语出孟夷之辩中的墨者夷子,主要用以表示一种不区分“己之亲”与“人之亲”的同等之爱。据此观之,以“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并不能完整揭示出“兼爱”所强烈追求的“周遍性”特质,从而可能会窄化和简化墨家“兼爱”说的丰富面向。  相似文献   

19.
灵魂的对话     
阳春三月,我走进启功先生那著名的“坚净居”。从侯刚先生《启功》一书中得知,启功先生有一方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取拳石之坚、勺水之净,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坚净居”。“坚”应为先生做人的风骨,而“净”则为先生一生的道德修为。看先生虽然九旬有二,却有如孩童般纯净的气质,如勺水之净;而言谈语吐间自然流露的鲜明的是非标准,如拳石之坚。当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认定水是世界的本原时,意味着“一切是一”。如果本原意味着“一切是一”,那么这水原本应该是净的。尼采称赞泰勒斯这一命题具有“诗样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20.
卢立建 《前沿》2008,1(4):40-42
历史之真可分为“现象之真”与“逻辑之真”,寻求“逻辑之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逻辑之真”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但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之后马克思继承修正了黑格尔“逻辑之真”的思想。在历史本体论意义上逻辑之真高于现象之真,但在历史认识论意义上应辨证看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