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视阈中的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的视野看,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软实力,大学文化近年来倍受学界关注。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想在未来文化传承创新及科教兴国中有所作为,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江新国  马春凤 《人民论坛》2011,(11):212-213
从文化的视野看,大学精神属于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软实力",大学文化近年来倍受学界关注。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代的中国大学,要想在未来文化传承创新及科教兴国中有所作为,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经济时代以后,大学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为了回应时代要求,必须从建立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着手。对现代大学内部制度的建构,是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保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形成大学制度文化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施鹏  程刚 《前沿》2015,(3):10-14
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为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环境,相应呈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规则文化四种形态。在"求真育人"的本质价值诉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目标与功能指向的真实解读。鉴于此,应倡导并培育"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大学学术精神;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制度,形成学术立校传统;加强学术伦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形成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全面推进大学学术文化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
曾亮  官兴丽 《前沿》2013,(16):125-126
大学文明足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其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茶道文化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其内涵极为丰富,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这些都与精神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将茶道文化引入大学当中,势必会对其文明进程产生出积极影响。基于此点,本文就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理念”发展史浅析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理念"最早由纽曼提出,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发端于近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别出现了蔡元培"学术自由";张伯苓"育才救国";梅贻琦"通才教育";竺可桢"求是精神"等不同大学理念。建国后中国大学理念有所创新,但也走了许多歧路。未来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应注重以下三方面:加强通识教育;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确保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7.
囿于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的浸染和裹挟,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行政化、过度市场化、过度功利化和过度同质化等式微倾向。行政本位的强化、工具理性的膨胀、政府依附性的固化、大学定位的模糊是导致式微发生的显性诱因。要消解大学文化式微,需从改革大学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崇尚大学学术自由,执守大学精神使命;重塑大学文化个性,凸显文化价值理性;深化大学自治理念,回归大学办学本位着手。  相似文献   

8.
陈超  张振飞 《前沿》2011,(24):181-183
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是两个互不相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文化的新视角,实现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价值发掘是前提,载体创新是关键,扩大覆盖面是保证;同时,必须与学生需要、时代特点、大学精神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视觉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重要文化形态的演进和转变,而且标志一种全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处在这场媒介变革引发的"精神交往"革命中,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视觉文化传播意义上的现代性塑造,成为新命题。视觉生产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塑造提供了新路径。视觉传播时代,需要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和生产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0.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培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路杨  王艳华 《前沿》2013,(3):12-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进程中,肩负文化传承、传播、创新、输出的大学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理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对大学而言,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制高点便是培育大学精神。因此,对大学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及培育进行再认识、阐释和回望,对大学自身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精神在当今时代应具有的时代内涵、大学精神的价值意蕴以及大学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期望让大学精神成为大学发展的内驱动力,成为大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精神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辐射之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养料,也让大学真正成为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提升大学精神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互为表里,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剖析了当前大学功利异化、大学精神衰微的现象,提出需要从树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观念,加强民主管理;发展办学特色,践行办学理念;构建大学文化等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中重道从道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先的责任意识、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怀、尚和贵中的和谐理念,对公安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滋养和培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学文化创新的五创模式可以分为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内涵、大学形象五方面,从而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创新大学文化,使大学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使大学文化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和现实、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它既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井冈山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继承,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井冈山的革命者又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高度,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加以发展,使井冈山精神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温和琼 《前沿》2011,(6):126-12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潮流中争得一席之地,为各少数民族文化留住文化根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进一步唤醒其文化自觉,强调凸显东方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发展内涵;民族地区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其地方优势,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地传承和批判、现实地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的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苗伟 《长白学刊》2010,(3):141-145
伴随着公共性的凸显、合理性的确立和个体性的生成,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熟人社会、人治社会、农业社会向现代生人社会、法治社会、工业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化、大众化、多样化、信息化的积极走势,但也存在民族传统文化式微、意识形态安全凸显、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消极倾向。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构成当代人类文化存在的外在表征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创生机制。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和首要价值,走向文化的和合既符合中国文化固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逻辑,又是时代的文化旨趣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8.
胡庆祝 《人民论坛》2011,(11):208-209
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学文化创新的"五创"模式可以分为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内涵、大学形象五方面,从而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创新大学文化,使大学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使大学文化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李滢  王俊芹 《人民论坛》2012,(14):146-147
中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飞速的城乡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原有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生态缺失和传统人居理念断裂的文化缺失。燕赵文化是河北人居文化研究的源流。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文化为城乡人居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将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的因素结合考虑,才会创造出环境友好的河北人居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现时代,藏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面临着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面对着现代化的课题。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转变传统文化模式,建构符合创新发展时代理念的现代文化模式。藏族身处雪域高原,藏族传统文化是世俗文化和强势的藏传佛教文化的混合型文化。藏族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必须基于自身传统文化模式的特点进行转型,形成既符合现代普遍理念又带有民族特色的藏族现代文化模式。具体言之主要包括系统有机的五个方面:传统转型、内外开放、主体人格、伦理关怀和绿色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