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殷罡 《西亚非洲》2001,(4):68-69
中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罕见的特例。中国和以色列没有直接的国家利益冲突,中国人和犹太人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历史积怨,具备发展双边关系的最好的历史条件。然而,尽管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但却是该地区最晚同中国建交的,其间相隔了42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友谊有悠久的历史,1950年1月以色列承认中国后,中以就开始了外交接触,两国关系曾朝着建交的目标迈进。朝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改变了“不结盟”的中立外交政策,开始追随美国,打乱了中以建交的步伐。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1956年中阿开启外交关系。中以关系中断并进入长达30年的“冰冻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美建交。1982年第12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非斯宣言》含蓄地承认了以色列;中以关系逐渐解冻。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马德里中东和会加速了中以建交的步伐。1992年1月24日,中以正式建交。影响中以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中、美、以三角关系和中国、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同以色列1992年1月24日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也紧跟着在1月29日与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以色列把相继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交称为其与第三世界外交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以色列同中、印两国的关系正常化,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且也都颇具戏剧性,以色列同中国的建交,是在以色列1950年1月首先承认了新中国的情况下,经过42年之后才完成的。而以色列同印度的建交,则是在印度于1950年9月首先承认了以色列之后,也过了42年以后才实现的。关于中国同以色列关系的曲折发展,国内已有学者著文…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中东战略在冷战前后有所不同,冷战时期以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和遏制苏联在中东的扩张为主要目标,后冷战时期美国对中东战略除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外,还在中东地区积极推动西方式民主。尽管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极大的差异和分歧,加之在巴以问题等方面的不同立场,导致两方自建交以来龃龉不断,但美沙关系是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的,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战略合作仍将继续。在可预见的将来,沙特仍将维持美中东战略支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以关系与中东问题——以色列驻华大使馆采访记1996年1月24日是中国与以色列建交4周年,本刊记者乘此专门采访了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就中以两国关系、中东和平进程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以色列与叙利亚和谈等提出问题。以色列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潘琦瑞女士(MrsIr...  相似文献   

6.
2020年,中东遭遇严重疫情与超低油价的双重打击,阿拉伯世界的治理短板充分暴露,受损尤为严重。经济上,各国的石油与非油经济都深受打击,产油国和石油进口国的经济改革面临大考。政治上,2019年出现政府更迭的黎巴嫩、伊拉克、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的过渡与转型也各有难处。安全上,叙利亚、也门、利比亚三大战场炮声依旧,外来干预使和平前景更为复杂。在地区格局中,阿拉伯世界同时面临三大非阿拉伯强国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的打击与挤压,沙特、阿联酋等国权衡利弊,选择与以色列进一步深化关系,以求抵御伊朗和土耳其,实现自救和破局。于是,阿联酋、巴林等国选择与以色列建交。这是近30年来首次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是中东地缘格局巨变的结果,也将引发沙特、土耳其和伊朗及其领导阵营之间关系的新一轮调整。美国在阿以建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美国即便在中东收缩,也仍旧是地区的主导性力量。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东地区建国以来,一直处于同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乱与纷争之中.在不同时期,以色列采取了不同的安全战略,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和以色列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阿以冲突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许多国家提出召开中东国际和平会议,但美国和以色列反对。美国企图推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以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直接对话,即所谓“双轨制”政策。以色列提出,美国支持的“中东地区和会”建议也是为了上述目的。一些国家对地区和会有限支持,但阿、以双方在会议的形式和实质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中东和平的主要障碍来自以色列。中东和平进程将是艰难曲折的。  相似文献   

9.
牛新春  李绍先 《国际问题研究》2023,(3):38-54+139-140
中东权力格局进入多极化时代,地区国家争相改善外部环境,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主要大国间关系有所改善,中东进入以政治缓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以2022年12月中阿峰会为标志,中国中东政策从以经济为中心向融合经济、政治、安全等维度的综合性政策转变。中国适时抓住中东变化机遇,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建交,既为中东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也为中国的新中东外交开了好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印度与以色列的双边关系发展迅猛。2003年9月8日,以色列总理沙龙作为50多年来第一次访问印度的以色列在任总理,率领150多名随行人员对印度进行访问,将两国关系推至高潮。这必然会对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利益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一、印以关系历史回顾 印以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自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印度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采取亲阿拉伯世界与巴勒斯坦和疏以色列立场,导致印度40多年来一直未与以色列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会议上,印度同伊朗和南斯拉夫一起,支持建立一个联邦型的巴勒斯坦政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以来的中东动荡对巴以问题具有深远影响。从近期看,虽然巴以问题在中东地区的外交议程上位置后移,但是巴勒斯坦、以色列的战略生存环境均在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的内部政治生态也有新的演变。巴以之间不仅围绕定居点、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等核心议题的立场悬殊,还在以色列国家属性、巴勒斯坦非军事化等其他争议问题上较量不休。从中长期看,随着中东地区新的阿拉伯政权的诞生和步入施政阶段,巴勒斯坦问题有可能重新升温,恢复其作为中东地区核心问题的本来面貌,并成为地区国家之间进行竞争博弈的重要外交舞台。然而,由于导致巴以和谈停滞的阻碍因素继续存在,巴以重启和谈的希望仍然渺茫。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美国的压力下,利比亚于2003年12月宣布自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接受国际核查.2003年8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宣布在伊朗检测到浓缩铀痕迹,伊朗核问题凸显.目前,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斗争仍在继续.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惟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于以色列在核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中东地区建立"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不仅在道义上,而且在物质上支持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自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后,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军事交往取得了显著成效,高层军事领导人互访频繁,军贸工作逐步扩大,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加深。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在中东地区的维和行动,并派海军舰艇编队开赴亚丁湾参加防范索马里海盗的护航行动,为中东地区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土耳其新中东政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埃尔多安政府执政以来,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新中东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埃尔多安政府一改此前土耳其不介入中东事务的立场,积极改善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充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调解者。同时,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则出现了裂痕。但是,埃尔多安政府的新中东政策并不意味着土耳其外交战略重心的东移,而是对此前一边倒的亲西方战略的修正,旨在更有效地维护土耳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与以色列曾是中东地区两个关系最为密切的盟国。但两国关系却在近年来发生了彻底逆转。在造成两国关系恶化的原因中,既有国家政治领导人个人意识形态倾向性与个性的影响,也有国家内部社会潮流转变和政治局势发展的因素,另外还有伊拉克战争后地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以及库尔德问题发展的国际化与复杂化。土耳其与以色列当前关系的逆转和危机,不仅会导致这个地区国家之间安全联盟的重新组合,而且也会给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以及地区跨国性库尔德问题的发展带来更多变数。  相似文献   

16.
章波 《西亚非洲》2007,11(2):26-31
历史上波斯民族和犹太民族存在传统的友好关系;巴列维王朝的西方化、世俗化政策有利于伊朗和以色列的接近;以色列需要打破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的孤立局面;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以色列需要通过伊朗转移伊拉克犹太人;1950年伊朗承认以色列。50年代初伊朗开始向以色列供应石油;50年代中期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促使伊以建立了战略关系。以色列向伊朗提供了军事、武器等方面的援助。两国有共同的地缘战略利益。50~60年代,以色列同伊朗联合抵抗苏联和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干预及影响。1958年革命后的伊拉克成为伊朗和以色列共同的敌人。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和伊朗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东之能源外交和策略.中国目前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所需,以能源外交为主轴.随着在中东地区能源经济外交的深入和扩展,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虽然中国在伊朗等问题上与西方国家有利益冲突,但双方在中东有许多共同利益,包括维护地区和平,促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对话,打击恐怖主义,确保石油安全等.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东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战后初期,美国在中东排挤英国和法国的势力,取而代之。随后,中东就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焦点。美国直接参与中东地区以色列同阿拉伯的冲突,支持以色列一再进行侵略战争,并已两度亲自出兵中东。美国在中东作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无论对于中东的动乱、整个中东局势的演变以至世界的全局,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当前其主要特点是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加强核武器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采取"核模糊"政策,既谋求核威慑,也规避"国际合法性"的问题;全力防止中东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影响包括:拥有核武器有助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但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产生严重负面效用,阻碍地区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可能促使以色列的阿拉伯和伊斯兰邻国发展核武器,增加了中东地区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增长。各国更加关注自己的经济发展,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中东地区长期的冲突使该地区国家的经济滞后,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才能发展中东地区的经济。这也是中东和平进程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深层次原因。巴以签署关于加沙一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和约旦、以色列签署《华盛顿宣言》,表明中东和平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平环境的出现将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创造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从而对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合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