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问题不仅存在于语言学领域,也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阈可以了解到:语言不仅仅只是人们利用的工具或手段,它是人的一种活动,一种与人的其他活动编织在一起的活动;人只有在语言中才有了理性、思想、观念,语言是人的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解释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完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著作,对它既要作认识论研究,又要作解释学研究,解释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量"和"质",量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范围,质是指此范围内的文本是绝对具有还是相对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马克思本人的全部著作不能绝对地、确定无疑地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本质--意义,这个意义是体现在文本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它是马克思赋予的,而非读者赋予的,它是固定不变的,并可以被认识.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基本的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关系问题。近代解释学把解释学当作一种纯粹的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并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由此,不少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大众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关系也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从哲学解释学观点来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处境、视域的影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民生状况制约了大众的视域和处境,同时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艾思奇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解释,形成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解释范例。他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生活化解释、民族化解释和通俗化解释。他的解释方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坚持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品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民族化解释范例,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通俗化解释传统。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短短七个命题却折射出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哲学论》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的界限,对前者进行逻辑分析,对后者保持沉默.这种基于语言批判的逻辑分析不应该是哲学的全部本质,应该从实践解释学角度重新解读或续写《逻辑哲学论》,即:对“可说的”进行基于实践的解释;对“不可说的”进行跨越解释学间距的基于实践的理解,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突破单向度理解的视阈限制.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语言中,很多语词是有内在意义的,不能随便指称.分析人们在日常使用"法律解释"与"法律的解释"时的意指,会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法律解释"与"法律的解释"并不能相互指代.中国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首先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  相似文献   

7.
青年海德格尔:从神学走向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发展与转变是理解他全部哲学进程的基础,在大学学习阶段,海德格尔从神学转向科学,再从科学走向哲学.从神学到哲学,完全有可能是海德格尔此时内心中发生出来的真正向往,他不过是巧妙地利用了健康这一外部原因.但是青年海德格尔走向哲学生涯,并非一种早已决断的目的论意向,而是一个思想生成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行政哲学就是对于公共行政系统的哲学性思考。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是行政哲学发展中的两个传统取向。无论是实证主义行政哲学还是解释主义行政哲学都是一种单向度的行政哲学,而萌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辨证主义行政哲学试图超越其二者。辨证主义行政哲学是批判性与反思性的,其为公共行政研究提供了更为全面与综合的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哲学的当代意蕴是在他回归到对"哲学"本性的历史追溯过程中实现的.在他看来,所有的哲学含义上的问题都以特定的方式同哲学本身持存着始源性的关联,这种始源性本质关联显现着哲学的内在规定以及这一规定所承载的哲学命运.海德格尔对当代哲学发生作用的功能与方向都内在地包含于他对"哲学"的诠释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农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农业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重大变革。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角度,研究发展循环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技术选择依据,从理论和实践的视野研究发展循环农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问题,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刘明石 《学理论》2008,(22):52-53
时间与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海德格尔关注的问题,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论述。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和时间的定义中,有很多和马克思相近的地方,但也有明显区别。而且他的哲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凡事都用"在场"来解释,本文将以"在场"这个角度,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与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伊德所言:技术影响如此巨大,即使是哲学家也必须关注他们.而综观各家著述,技术的定义,本质与分类问题又可算是技术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受益于海德格尔对技术是什么以及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初步厘清了技术的定义与本质,并对技术的分类问题在存在论上仔细考究,尝试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艺术本质是海德格尔美学和道家美学比较研究的并深入论述了世界、大地与形象、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道家取"天地自然之象",使"道"、"气"、"象"成为理解艺术本质,建构中国古典美学的的基本范畴.在艺术家的方法问题上,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家"回到事物本身"是通过"抓住"物象,但又不拘泥于物象来达到的.道家则以"虚静"、"心斋"、"坐忘"等范畴论述了艺术家的审美心胸之可能条件.关于审美超越,海德格尔以有限的出场与无限的未出场整体统一的显隐说,突破了传统的典型说.道家则以"气"、"虚实结合"既强调了物象的虚实,又突出了"象外之外"的虚实.  相似文献   

14.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人生经历,丰厚的前人思想,这是每一种哲学思想形成的寻常来源。海德格尔哲学的形成也不例外。我们 从海德格尔的人生曲径中,探寻其哲学思想的扎根之所;从海德格尔对东西方哲学史的奇特解读中,探寻其哲学思想的来龙 去脉,也就可以初步揭开海德格尔哲学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陈树林 《理论探讨》2007,1(5):39-42
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解范式没能从根本上转换,是导致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的深层原因。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与本体论、认识论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作为对传统哲学实现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其真正意义恰恰体现在从哲学理解范式的发生的革命转换。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外在表现形态、理论使命、理论功能、理论旨趣、理论主题、立论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因此,把马克思哲学研究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和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正确解释世界,也要能动改造世界,它是两种功能的辩证统一。《知识经济批判》把知识经济放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考察,积极研究并充分肯定了知识经济对当代社会发展和哲学理论方面的影响,正确评述了知识经济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但知识经济批判的内容与任务远不是《知识经济批判》一书所能完成和担当的,仍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发展,并用它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是实践观思想。马克思把实践视为哲学的最根本原则,用实践的思维方式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颠覆了传统哲学理论性质和方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华丽转身,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开辟了新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19.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要求对其"元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亦分析什么是哲学的提问方式以及哲学以什么方式而存在.哲学的"元"问题是"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其典型的提问方式是:"x是什么".哲学首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其次又表现为特定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