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形象权即是商品化权或者是一种狭义的商品化权,而导致对商品化权的定义、性质、范围、保护模式等问题争论不休。本文认为对形象权与商品化权应重新界定,形象权应仅限于真实人物形象权,而商品化权亦应缩小范围,将真实人物形象权排除在外,形象权与商品化权应是两种独立的、并列的不同权利,分别由人格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美国"形象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又 称"形象权"或"公开权")是指公民对其自身的 姓名、肖像等代表形象的标记进行商业利用的 一种独占权。美国学者认为"形象公开权"属于知识产权 领域;目前我国一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形象公开权"的 性质和内容后,也主张将这一权利划入知识产权,主要理 由是:从范围上看,形象公开权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相似文献   

3.
形象权是在形象利益商品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权利。但在我国现阶段,形象权仍然是一种应然的法益而非实然的法定权利,因而司法实践中通常采用包括人格权法、著作权法、商标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内的综合手段保护形象权。而传统的人格权法等对其保护显示出其无能为力的一面,无论放到人身权领域还是单放到版权领域解决,都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将从形象权的定义、内容、性质及保护等方面对形象权的保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虚拟人物形象,即创造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在美国,虚构角色形象的相关权利则称之为"角色权",其权利指向涉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形象权的理论基础,美国Madow教授提出的形象权性质"自由"学说不仅给传统理论带来巨大挑战,而且对于完善现代市场条件下人物形象及其商业利益的保护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形象权并没有摆脱人格权的本质属性,没有必要把形象权归位于知识产权或另外单列出一种无形财产权,而是对人格权法律体系进行适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通过判例的方式引入形象权的首个亚洲国家。然而形象权制度在日本仍处于起步阶段,日本学术界和司法界虽然已经对形象权客体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鉴于此,在2004年,日本最高法院通过上告程序1审理TecmoLtd案,表达了其对形象权客体的意见。该判决意见将对日本未来形象权客体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形象权理论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吴汉东 《法学》2004,(10):77-89
形象权的保护对象是知名形象 ,包括真实人物形象与虚构角色形象两类。形象权是形象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私权形态。形象权与人格权 (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知识产权 (如著作权、商标权、商号权等 )存在诸多联系 ,但具有无形财产权的独立品性。  相似文献   

7.
探析商品化权的定义与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学界就对商品化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定论。本文从奥特曼案引出这个问题,进而对商品化权的定义进行分析,指出商品化权是指将能够创造商业信誉的人物或动物的姓名或名称、角色、形象、名誉,著名作品的名称、片断,广为人知的标志或它们的结合进行商业性使用的权利。另外,探讨了商品化权的性质,阐明商品化权是一种不同于知识产权的无形财产权。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名人形象权商业化利用因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现实生活中人格权商品化所产生的法律适用的空白地带。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即使同出于对美国公开权制度的借鉴,也有商品化权、姓名肖像广告权、形象权等不同的名称,其内涵通常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形象一词虽然是表现特定对象之个性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形象公开权对名人姓名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形象公开权”(the right of publicity,又称“形象权”或“公开权”)是指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或知名人士,对自己的姓名、肖像及其他类似物的商业性利用行为实施控制或制止他人不公平盗用的权利。美国学者认为“形象公开权”属于知识产权领域; 我国一些学者也主张将这一权利划入知识产权,主要理由是:从范围上看,形象公开权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  相似文献   

10.
电子游戏中使用真人形象作为虚拟角色的现象日益突出,这涉嫌构成对形象权的侵犯。特别在美国,近几年出现许多判例,美国法院在面对该问题时,排除"主导性目的"标准和Rogers标准,而适用"转化性"标准来判断涉案电子游戏是否侵犯形象权。这一标准的适用与美国对于形象权正当性基础的态度存在直接的关系,然而,是否承认脱离于禁止仿冒原理的形象权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我国应谨慎对待形象权的正当性基础,原则上将其控制在禁止仿冒原理之下,电子游戏中的角色在我国应不倾向于被认定侵犯形象权。  相似文献   

11.
就业权内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随心 《河北法学》2006,24(2):147-150
就业权是一种以自由权主导兼具社会权性质的复合权利.将这一性质作为分析就业权内容的前提和工具,运用理论分析为主,兼采文献与历史研究方法,就会得出:就业权是一权利系统,从逻辑结构上看,自由权性质层面的自由择业权和平等就业权是主导,社会权性质层面的工作获得权是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论形象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公民死亡之后,作为人格区别意义上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肖像和姓名所可能具有的商业影响仍然存在,并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此种商业影响,应当是一种财产性权利的客体,此种权利就是形象权。形象权的特征有三:第一,形象权涉及诸如肖像、姓名、作品等人格区别因素,但它是财产权,而不是人格权;第二,形象权的产生并不是基于人身的存在,而是基于特定主体的创造性或者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第三,形象权不是为了实现人格区别,而是为了保护人格区别因素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因此,形象权既不同于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也不同于著作人身权。形象权是类似于知识产权中财产权利的一种权利,应作为独立于物权、债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的一种民事权利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3.
公证权是国家与生俱来的一种重要权力,认识公证权性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作者拟在分析研究公证权性质的理论准备基础上,对公证权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法定优先购买权是一种特定主体依法所享有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他人购买标的物的权利,历史悠久,为多国立法所采。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合理的法律基础。在法律性质上为期待权、物权、附条件的形成权。我国法定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设计,应符合法定优先购买权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15.
肖帅 《法制与社会》2011,(3):254-255
专利先用权对于实行一发明一专利和先申请原则的专利制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先用人的利益,实现相对的公平,而且更能够保障投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稳定性,防止盲目投资,维护社会经济安全。本文从专利先用权的概念、性质和取得条件出发,重点探讨先用权具体适用的条件及限制,以明确先用权在专利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国际商事仲裁权的性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大主体、两大关系”是对国际商事仲裁结构的形象概括,纠纷双方当事人和仲裁庭这三大主体之间构成两大关系,即双方当事人的分裂对抗关系、仲裁庭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裁决服从关系。从这两大关系中可引申出国际商事仲裁权的两类性态,即程序选择权和社会司法权。权利性与权力性、契约性和司法性构成国际商事仲裁权性质的两对基本范畴,在历史进程和仲裁进程中展现出国际商事仲裁权性态的交互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7.
谢丹丹 《法制与社会》2011,(13):297-29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人尤其是名人的形象因素进行商业化利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形象权的法律属性,学界看法不一。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见解,即应该将形象权定位为人格权之一种。形象权的民法保护从长远来看,需要从立法论的角度制定人格权法或者民法典以确立形象权的人格权地位,从近期来看,可以通过体系解释、扩张解释等解释方法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条和第15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先买权的性质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先买权的性质分别为期待权、订约请求权和形成权。先买权的行使也具有阶段性,分为双方协商阶段和单方行使阶段。对我国先买权立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量刑建议权与公诉权 有观点认为量刑建议权属于公诉权。笔者以为,量刑建议权发生在公诉权的行使过程中。它和公诉权密切相关,认为量刑建议权从属于公诉权无可非议.但以公诉权来界定量刑建议权的性质是不恰当的。公诉权只是一种程序性权力。在法国,公诉权的性质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公诉权是一种社会性权力,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权;  相似文献   

20.
所谓股东权保护的渊源(Sources of Shareholder‘s right),是指得以保护股东权的法律依据.以其性质之不同,股东权的渊源可分为两种:一为法定性渊源即公司法,一为自治性渊源,即公司章程.在英国,由于公司章程被视为契约,故第二种渊源被英国法学界称为“契约性渊源”.研究股东权的渊源,对于完善公司立法,强化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在股东权保护中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