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艾尔文赢得大选 ,由此结束了智利军政府长达 1 7年的统治 ,智利由威权体制过渡到民主体制。智利的民主转型是通过皮诺切特政府开启的选举进程而实现的。但是 ,人们也不能忽视1 983~ 1 986年的社会运动在其中的作用。1 983年 5月 1 1日 ,智利爆发了皮诺切特统治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抗议。在此后的 3年中 ,几乎每个月的全国抗议日都有大批群众参加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 ,人们提出“现在就要民主”的口号 ,要求皮诺切特辞职 ,立即恢复民主制度。虽然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运动未能实现为智利直接带来民主的目标 ,但是智利的民主转型却…  相似文献   

2.
在智利1989年12日14日大选中,基督教民主党领袖帕特里西奥·艾尔文以55.5%的多数票当选为总统,并于1990年3月11日正式就职。艾尔文政府的上台,标志着智利长达16年的军政权统治的结束。这不仅是智利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而且会对拉美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艾尔文政府内外政策的走向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1990年3月11日,智利民选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正式就职,从而结束了长达16年的军政权统治。军政府16年的统治虽然受到国内外各种谴责,但是,它采用“芝加哥弟子”的货币学派理论,执行货币主义的政策治理国家经济,在拉丁美洲“失去的10年”(80年代)中,使智利经济连续6年以5%的速度稳步增长,1989年高达10%,这一成绩现已被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所肯定。在当前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中,智利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拉美国家进行结构性调整、缓和外债危机、恢复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一条思路。目前,智利艾尔文政府继续保持了军政府的自由经济模式。因此,无论对智利,还是对其他拉美国家来说,回顾和总结智利军政府16年的经济政策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智利总统弗雷周瑞芳爱德华多·弗雷·鲁伊斯一塔格莱,是智利军人1990年还政于民后的第二任民选总统。由于其前任艾尔文执政4年间,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外交上摆脱了孤立处境,因而弗雷政府1994年3月上台后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一年多来,他政绩较显著,但...  相似文献   

5.
评智利的社会改革美国《NACLA报道》1996年5~6月智利军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坚持收入再分配只能来源于经济增长,而艾尔文政府的政治纲领则强调“增长而不失公平”,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军政府虽然在80年代末实现了8%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实际上收...  相似文献   

6.
1991年,智利政局稳定。艾尔文总统凭借他多年政治活动的经验,在政府内团结了各派政治力量,特别是妥善处理了与军人的关系,使政府树立起良好形象,得到国内人民的广泛支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1991年智利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增长。198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1990年人为压低到2.1%,1991年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智利位于南美洲的西海岸,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85%的居民倍奉天主教,是世界主要产铜国之一,铜占世界总藏量的30%。爱德华多·弗雷·鲁伊斯1994年3月11日就任智利总统,任期6年。弗雷执政后,基本执行其前任艾尔文的内外政策,且更加务实。目前,政局稳定、经济形势良好、外交活跃。但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智利市场     
一、概况智利共和国(REPUBLICA DE CHILE),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北接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面积75.6626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1990年)。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国语为西班牙语。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现任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1989年12月当选,1990年3月就职,任期4年。智利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47名,任期8年;众议员120名,任期4年。智利拥有比较丰富的矿藏、森林和水产资源。矿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主要矿产品有铜、硝石、铁、钼等。与其他拉美国家相似,初级产品生产及其出口是智利经济发展史的主要特征:殖民时期出口小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出口铜  相似文献   

9.
智利民主政府在延续原军政府时期基本经济政策的同时,在社会政策领域进行了重大调整,把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正作为社会政策的基点.在对过去10多年扶贫工作进行初步总结的基础上,智利政府于2002年5月提出以反对极端贫困为核心的"智利团结计划"为贫困家庭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提供保障性现金补贴、提供家庭救济金、推动贫困家庭优先进入各类社会发展计划."智利团结计划"与智利政府过去10多年的扶贫计划有密切传承关系,体现了政府社会政策的连续性.与原来的计划相比,"智利团结计划"更重视贫困家庭的参与,更强调政府各级机构的协调,更重视各地方政府和地方组织的作用,更强调创新,因而也更加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1973年皮诺切特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智利的议会被关闭,政党与工会被解散,政治异见人士被禁言镇压。本文通过档案材料,梳理了智利天主教会在这种情形下领导组建救助组织和平协作委员会与团结公会的过程,及其通过医疗救助、司法援助以及档案材料的记录整理,为受到镇压和迫害的智利人民提供帮助的事例。本文认为,作为军事政变后智利社会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救助组织,这两个前后出现的天主教社会救助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智利的反对派力量,并通过带领或资助建立各类社会团体,重构了早前被残酷的高压政治气氛破坏殆尽的社会联系,从而保留了智利民众心中互相帮助、民主团结的精神与希望。这种救助虽然引起了军政府的不满,但智利的教会和政府之间并没有爆发公开的、直接的激烈对抗。正是在天主教会的帮助下,智利反对派在遭受严重打击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和壮大,并在1989年通过投票选举成功地迫使皮诺切特退位,将智利重新带回了民主的发展道路上。  相似文献   

11.
齐传钧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45-53,80
在长期深陷发展之困的拉美诸国中,智利以20多年的还政于民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成功转型。智利民主政府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在延续军政府时期奠定的自由市场制度的同时,注重维护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不断提高社会支出规模,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合理地平衡了"转型正义"和"原谅与忘却"的原则,保证了转型期间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笔者最后提出以下启示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威权制度可能提供经济结构"向好"改革的机会,且政治专制与经济增长也可以长期共存;民主化进程需特别注意改革的次序,不可片面追求民主政治目标;实行各派别之间的联合执政,避免单一派别在政策上矫枉过正;构建包容式的社会文化有助于避免转型过程中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动荡。  相似文献   

12.
皮诺切特作为智利军人执政委员会提出的唯一候选人,在10月5日的公民投票中败北。根据智利军政府1980年9月通过的新宪法,如果皮诺切特在此次公民投票中获多数赞成票,他将作为合法总统继续执政到1997年;如果多数选民投反对票,军政府应于1989年12月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应向民选总统交权。一段时间以来,智利军政府对公民投票的态度比较乐观。在政府看来,皮诺切特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他作为唯一候选人参加竞选;反对派组织松散,缺少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政府控制着宣传机器,为皮诺切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一体化”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各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婚姻、文化接触等途径融为一体(可以称为“融合”);另一方面是指国家(政府)通过采取各项政策,把少数民族纳入国家主流社会生活之中,使其参与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处于被动地位。智利的马普切人就是这样进入国家社会结构中的。一、智利的马普切人据考证,智利的人类活动早在1.2万年前就出现了。大约6000年前,更为发达的社会群体出现在沿海和北部地区,其文化带有很深的安第斯文化的烙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卡帝国统治…  相似文献   

14.
贺喜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54-59,80
早在1970年智利总统选举期间,美国白宫就提出对即将上台的阿连德政府实施经济封锁。当阿连德入主莫内达宫后,经济封锁便正式成为美国干涉智利最重要的手段。白宫切断了阿连德政府获得国际贷款的来源,利用债务问题向智利施加压力,同美国企业界一起采取各种措施阻挠阿连德政府实施铜矿国有化政策。美国的经济封锁重创了智利经济,恶化了美智关系,加速了智利"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智利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改革在拉美地区普遍展开,这个地区的经济呈现出剧烈动荡和增长乏力的局面。而智利经济却表现不俗,不仅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增长势头强劲。笔者认为,智利的经济成就是政府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自主的、有创意的经济政策的结果,或者说,是智利逐步背离新自由主义的结果。智利经济改革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智利经济改革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但这个阶段的改革成效并不好,表现为经济剧烈的起伏动荡;第二阶段的改革依然是在军政府时期进行,但在政策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随着1990年文人政府取代军政府上台执政,智利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就智利历届文人政府所奉行的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强制存款政策、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做了详细论述。经过30年的改革,智利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企业私有化过程已基本结束,一种新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从当前情况来看,智利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既不在于其经济体制,也不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在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智利模式”的成就实践了近20年的智利模式取得了网个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阿连德政府后期,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率达到天文数字。面对严峻局面,1973年军政府及其经济领导班子提出与阿连德时期完全相反的政策:一是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将金...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是哥伦比亚加维里亚政府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的一年。政府在经济上积极实施经济现代化战略,实行开放政策;政治上推行参与性民主,支持修改宪法,同游击队和平对话,推进和平进程,以适应建设新哥伦比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1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智利外长瓦尔克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韩国釜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简称《中智自由贸易协定》)。《中智自由贸易协定》是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中国对外签署的第二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中智两国将从2006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智利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将有92%的产品被免除关税,而中国销往智利的近一半的产品也将实行零关税,占两国税目总数97%的产品将于10年内分阶段降为零关税。进…  相似文献   

19.
1973年智利军人政府执政后,放弃了进口替代模式,实行以初级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模式向出口导向模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由“内向发展”到“外向发展”的转变。在进口替代模式下,政府实行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进口替代工业可以在没有国...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在经济衰退的猛烈袭击下,智利政局急剧动荡。智利军政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的风浪中度过了执政的第十个年头,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势。综观1983年智利政局,可以看到两个突出的特点:争取民主的群众斗争风起云涌,各种反政府势力组成了统一战线,给军人政权造成强大冲击;军政府的社会基础大大削弱,中产阶级以及部分大资产阶级与军政权离心离德,武装部队内部的分歧正在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