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反思人类社会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把人类中心主义客观地分解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并通过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比较,明确了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性.最后论证了科学发展观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郭水兰 《桂海论丛》2007,23(5):9-11
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欧洲中心主义”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优越性和特殊性,欧洲就是依靠这种内在的力量而兴起并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同时“欧洲中心主义”把欧洲的胜出永久化,把欧洲的道路和欧洲的模式绝对化与普遍化,认为任何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欧洲的道路并以此断定人类社会历史将终结于欧洲模式。“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扭曲了历史,导致了人们对欧洲以外世界了解和认识的缺乏,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整个世界和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贡德.弗兰克运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史观”把被“欧洲中心主义”颠倒了的历史反转了过来,并彻底挖掉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根基,宣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真正终结。  相似文献   

5.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存在分歧。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继承,直到今天依然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8.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危机的问题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对于引起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人类中心主义",学术界却产生了诸多分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即"早期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现当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中心主义与国家中心主义是经典意义上的国家现代化主导范式,二者分别侧重社会和国家作为主导性力量来推动整体性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构成了现代主流发达国家的历史演进主脉络。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赶超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前两种范式的解释力遇到了挑战。一种以政党为中心主导的,先由体制外产生的政党通过构建民族主义价值体系、规范体系与期望体系,实现新式权力结构革新,进而助推国家现代化的"政党中心主义"新范式逐步登场,并彰显了极具潜力的理论和道路力量。  相似文献   

11.
论面向审判中心主义的侦查机制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审判中心主义指导诉讼制度改革。这必将给侦查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明确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在当前以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和大力推进人权保障思想的背景下,深入了解审判中心主义给侦查工作带来的挑战,从而从转变取证工作重点、推进侦查措施改进、构建新的检警关系以及建立侦查人员旁听庭审制度等方面提出对侦查机制转变的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不同的价值预设、分析层次和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并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思路.在当前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在对三者进行借鉴反思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重构基础上,塑造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危机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治理的制度供给,发展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构建生态危机的全球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别祖云 《求索》2010,(7):90-92
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其生成直接源于古代的宗法性社会结构。它既培育了一批批抱着道德至上信念,确乎闪耀出道德人格光辉的德性楷模,同时又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剖析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走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德中心主义文化范式的藩篱,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吸取其教训,消除其影响。本文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表现及其严重缺陷,阐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确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视为唯一的价值中心,到弱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价值中心,再到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把自然界确立为唯一价值中心,环境伦理学在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不断批判的过程中已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给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后果可谓触目惊心,但是,简单的把人类视做自然存在物,从而将人类引向自然存在状态以及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环境伦理学究竟该往何处去?基于对自然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说的论证逻辑的充分梳理,只有分别吸取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并把它们统一起来进行思考才能构成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向。环境伦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需要强化对实践性、统一性和代际平衡性等一系列价值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王云霞 《思想战线》2012,38(2):50-54
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湘萍 《前沿》2011,(5):189-191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指导下,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也为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与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营 《求索》2007,(5):118-121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为了人,循环经济实践也依赖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体现的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但并非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再现。作为人类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启示我们应树立具有如下特征的现代理性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坚持循环经济科学的人类主体意识;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遵循循环经济理性的人类利益意识,关照人类的根本、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实践观上,应树立循环经济的人-自然与人-人关系互为中介的生产实践观,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