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媒暴力与青少年社会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限制传媒暴力困难重重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限制传媒暴力困难重重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法律社会化过程,不是简单地知晓相关法律条款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而是一个长期的法治观念的塑造、法律行为的养成过程。法制教育的缺失和简单生硬,难免造成青少年对法律认识的偏颇,很难理解法的精髓,也难免产生反感甚至抵触。青少年法律社会化的实践途径是:以社会教化为前提,重在有效传播;以个体内化为目的,重在主动践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重在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与之相伴的急剧社会转型,我国青少年社会化问题开始出现了大量新情况,而电子游戏、偶像剧及电脑等的出现,尤其是近些年来迅速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随之遍地开花的网吧,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本文是对内蒙古两城市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对比分析了网络对边远地区汉族和蒙族青少年社会化(道德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通过汉蒙比较,整体反映出无论是汉族或蒙族青少年都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延长,网络对其社会化影响显著,而且严重冲击青少年社会化的传统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涌入城市,追赶着现代化步伐,他们有着属于他们的城市梦。可进城后,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非但没有实现他们的城市梦,还走上了越轨道路。正是种种社会化主体的缺失或者是不良影响,使得进城务工青少年早期便在农村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败,产生不完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的偏向,并由此使得他们在农村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情感缺乏、冷漠内向,自我放弃、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厌学、拜金等个体特质。从观察访谈的资料分析来看,这些不健全的个体特质恰恰是他们进城后越轨行为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重新犯罪率是衡量刑法体系改造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行行刑制度存在欠缺。本文在全面分析了青少年重新犯罪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为了弥补传统监禁刑的不足,新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应当成为了犯罪青少年再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社会课题,在我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是长期以来社会学、犯罪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以及党委、政府、群团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采取科学的、富有成效的预防措施,是最大限度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低碳已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青少年作为社会中较活跃的群体,目前其行为局限于宣传低碳.本文通过目前青少年的低碳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对其低碳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掌握青少年在践行低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青少年践行低碳活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促使青少年能以更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低碳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归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有犯罪经历而易遭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其再社会化的障碍,并为重新犯罪埋下伏笔,因此接纳与帮助归正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有着特殊意义。我国既存在有利于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历史传统,又存在阻碍其再社会化的现实情势,未来应积极转变社会观念和革新政策模式,从强化家庭与社区的接纳引导、推行归正青少年就业援助、对归正青少年自立互助组织进行公共支持等着手,积极为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少年司法制度应当与普通刑事司法制度有所区别。少年司法制度的目的除了保护社会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预防、矫治少年犯罪,保护少年健康成长,使保护社会与保护犯罪少年相统一,从而达到公正与功利的价值目标。近来,有学者提出了社会化的方案,即在刑事司法中贯彻社会化的原则,以提高刑罚实现其预防犯罪、矫正犯罪人的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女性犯罪率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衡量一个国家道德水平的标准。在经济体制转轨换型过程中,青少年女性会遇到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干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导致行为失范,对社会造成危害。本项研究以个体社会化的生物遗传素质,家庭、学校、同龄人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社会环境作为研究视角,对青少年女性犯罪及其社会化现状、影响因素、干预措施作了分折。  相似文献   

13.
浅析青少年吸毒的群体性特征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吸食毒品并非一种孤立的个人选择和行为,在毒品的获得、尝试、吸毒的“高峰”体验、吸毒亚文化的习得与传承、社会压力的消解和吸毒行为的认同,以及复吸行为的发生等方面,青少年吸毒都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因此针对这一群体性特征,有必要相应地调整和完善青少年的吸毒预防及矫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走进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尔沁街道利农社区,每个人都会惊奇地发观:这样一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却看不见一般老社区那样脏乱差的景象。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洁的楼房,丰富多彩的板报以及别具一格的文化长廊;耳边传来的是社区活动中心内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每年寒暑假,当一些孩子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电视之中不能自拔时,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在我国,随着社会结构的高速转型与变迁,青少年社会化问题也日益严峻。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价值观与行为偏差问题以及违法、犯罪问题。大家知道,解决青少年社会化的难题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期组织下面三篇文章专题讨论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社会化问题。其中,刘保卫教授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网络对青少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深切地关注。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他们的社会化失败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爱的养成的过程,青少年的爱的缺失促使他们违法犯罪的形成。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诸多因素会导致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爱的缺失,探究这些因素对于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爱,预防他们的违法犯罪有极大助益。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滥用毒品的成因与禁毒教育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少年吸毒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可以从低学历标签和亚文化接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对于禁毒教育尚存在一些误区,教育内容的不完整使青少年吸毒的推动力进一步加强。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多元化的禁毒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接触中青少年被侵害及相关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相关问题,如网上黑客的攻击、色情内容的传播、信息欺诈等,广大青少年也深受其害。认识网络接触中青少年被侵害及相关保护问题,有助于网络道德建设,加快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的步伐,使社会注重青少年网上行为教育,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使青少年在网络接触的过程中,尽量少受网络信息的侵害。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上海市率先将原来的闲散青少年改称为社区青少年。这一称呼上的改变,对上海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10年过去,原来我们对社区青少年概念的定义,随着社区青少年群体结构的重大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因此,深刻认识目前社区青少年群体结构的变化状况,并据此重新研究和定义社区青少年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出现以及变化,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属于青少年群体中一种特殊群体。它在居住区域、居住性质、年龄区段、生存状态等方面都具有自己明显的不同一般青少年群体的特征。我们只有正视现实,把握动态,才能把社区青少年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更出彩。  相似文献   

20.
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环境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有犯罪经历而易遭到社会排斥,从而造成其再社会化的障碍,并为重新犯罪埋下伏笔,因此接纳与帮助归正青少年对于犯罪预防有着特殊意义。我国的历史传统与社会现实中,兼有有利于和不利于归正青少年再社会化的因素,未来应积极转变社会观念和革新政策模式,从强化家庭与社区的接纳引导、推行归正青少年就业援助、对归正青少年自立互助公益组织进行公共政策支持等着手,积极为归正青少年的再社会化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