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适应培养涉外管理方面人才的需要,我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教研室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课。本课是外交学与外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国际政治专来的选修课。本课内容包括:涉外法规总论、外交事务法规、涉外公安司法行政与民政  相似文献   

2.
《外事管理概论》是国际政治系本科生的限制性选修课,为外事管理方向的学生开设,课时为每周三学时。本课程熔外交学和管理学于一炉,以外事案例带动教学,向学生系统讲授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事管理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外事管理的概念、理论和原则、外事组织和外事人员以及涉外事务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以1993年8月国务院颁发《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志,我国已正式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根据该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家公务员系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各种工作人员”。这个规定显然也适用于我国各级国家外事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但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未明确载明这一点,更没有考虑到外事机关的特殊性和提出建立国家外事公务员制度的任务。 什么是外事公务员制度(FOREIGNSERVICE)?过去我们通常翻译为外交官制或外务官制,或者外交行政,主要是从比较狭义的范围来理解的。通常认为它是一个国家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形式,具体是指对外  相似文献   

4.
原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副秘书长林致昌同志,于1995年4月13日来我系作“关于外事工作问题”的报告。林致昌同志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外事管理工作中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协调工作”的原则,并对外事  相似文献   

5.
李敏 《当代世界》2014,(9):80-81
<正>文化外事是由文化主体执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外事活动。其主体成分复杂,需要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主体建设。一文化外事以文化为内容和载体。狭义的文化外事即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活动,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政府机构是狭义  相似文献   

6.
唐国才 《国际展望》2013,(1):12-23,147,148
在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浪潮下,我国外交资源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上升,必须突破传统的概念和框架,主动筹划开发外交资源。以港澳为窗口的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既蕴藏着丰富的外交资源,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涉外挑战和问题,外交资源与国内社会环境的互动明显。进一步开发我国的外交资源,对于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外交资源重在国内和地方,必须向下看,向内反刍,既要大力开拓经济、军事,科技设备等物质性硬资源,更要倾心培育人文、理念、思想等非物质性软资源,还要用好港澳台侨等相关涉外资源,积极探索公民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外交外事资源管理新模式,以更好地维护国家权益,服务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外事侨务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作为既不是经济、产业部门,更不是科技部门的外事侨务部门,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围绕三亚经济发展大局,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根据外事侨务工作的优势,增强服务意识,找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对中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的海外利益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度拓展,同外部世界的利益融合不断加深,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正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相应凸显。随着国际格局深度演进和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要求地方外事工作者,特别是各级外办主任,必须有国际化的眼光、国际化的思路、国际化的胸襟,创造性地贯彻好中央的对外方针政策,把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对外工作决策部署落实到外事工作实践中去,落实到具体业务工作中去.在当前外事工作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创新地方外事工作,推进地方外事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是当前地方外办同志需要思考和研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选择。中国涉外法治建设成就显著,重点领域涉外立法不断推进,涉外执法司法合作水平明显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扎实开展,但也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执法司法能力受限等短板。推动涉外法治建设,重在建立系统协同的涉外立法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能力,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外交外事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要充分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形成政治与经济、政府与民间、中央与地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地方外事工作新格局,进一步提高浙江对外开放水平;要求打造"优质外事""诚信外事""经济外事"三大浙江外事工作品牌.这些年来,浙江始终以守好"红色根脉"的高度自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外事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外开放重大部署,努力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更多浙江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争当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排头兵的政治担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的确立,使得各级领导对地方外事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对外事部门的期望值越来越大,外事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因此,迫切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和思考地方外事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新情况、采取新举措、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根据外交部关于加强经济外交工作意见,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八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要求,浙江省外办根据省内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事工作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为目标,以打响浙江外事三大品牌为载体,勤思考、谋大局、办实事,在服务企业"走出去"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办、奥德计算机公司协办的“中国外事工作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青团中央、新华社、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妇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北京旅游学院、北京友谊宾馆、中国教育报以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记者共50多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方连庆教授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副校长梁柱教授、国际政治系系主任梁守德教授代表校、系致欢迎词,强调召开这次会议对于在北大建设好外事管理专业的重要意义,感谢有关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与会领导同志和专家就我国的外事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现将研讨会的发言按发言顺序摘要刊载如下(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妥由整理者负责)。  相似文献   

15.
本院张学斌副教授编著的《中国涉外法概论》一书,1997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好涉外法规,是每一个涉外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的重要任务。当前和今后的工作,需要他们不但熟悉某方面的涉外法规,而且还必须比较全面地了解其他方面的涉外法规。现在,有关涉外经济法、涉外行政法等教材可以找到多种,但很难发现将我国涉外法规作为整体全面简要介绍的教材。本书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加强地方外事刊物间的横向交流与学习,全面提高刊物质量,积极适应地方外事侨务工作的新局面,全国外事刊物(新疆)研讨会暨西部考察活动于2005年7月25-28日在新疆举办。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外(侨)办外事刊物  相似文献   

17.
《涉外秘书学》是为国际政治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限制性选修课,是国内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兴起的一门新学科。本课以涉外秘书工作及涉外秘书人员在当今社会中的活动形态为研究对象,系统讲授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能、任务及其规律,涉外秘书人员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于2007年9月胜利召开。大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外事工作是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重要战线,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进一步扩大开放,外事工作责任巨大。正确认识当前我省扩大开放面临的形势和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外事部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对外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地方经济建设要求外事工作为其服务的主题更加突出,但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与过去大不相同,在这种形势下,地方外事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已成为我们外事工作者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徐浩程 《法制博览》2023,(14):160-162
涉外定牌加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出口型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长足的贡献,但涉外定牌加工却一直存在境内注册商标与境外注册商标相冲突的现实法律问题。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贴附行为的法律性质界定上长期是百家争鸣之态。解决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贴附行为的定性问题,要避免涉外定牌加工模式特殊性因素给法律定性带来的蒙蔽,应回归到对商标侵权法律构成要件的一般规定中去,坚持商标地域性基本原则,认定境内贴附行为与商标性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类案中作出恰当的裁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