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居制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各国关于夫妻分居的法律规定,有不同立法体例和类型,参酌国外及 港台地区的分居立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关于我国建立分居制度的立法构想应是: 采用英美法系立法体例,即分居程序宜简单,由分居到离婚,相对从严;分居制度与离 婚制度并存;分居的法定理由和事实理由相结合;协议分居与诉讼分居并举;分居的 法律效力主要涉及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两方面;当事人死亡、和解或离婚,分居终止。  相似文献   

2.
李超 《法制与社会》2010,(21):36-37
夫妻分居期间是婚姻家庭生活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应因此而有所不同,且分居在现代社会已不少见,故设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从国外的婚姻立法来看,许多国家设立了分居制度对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分居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意义和社会功能,而我国的婚姻立法中还没有规定分居制度。本文仅从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归属问题出发,对分居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关法律问题加以阐释和论述,以谈谈对我国设立分居制度的必要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婚姻自由不仅是人格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婚姻法上一个的原则,我国赋予其婚姻法基本原则的重要地位,然而它在给与人们广泛自由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我国日渐提升的离婚率。分居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规范离婚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些国家甚至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分居制度,在调节上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反观我国婚姻法,关于分居仅有简单的一句话,尚无分居制度的任何规定,诸多问题业已造成了我国司法实践的些许混乱,于我国国情十分不称。纵观古今中外一些法律文化十分先进的国家有关分居的法律规定,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分居法律制度于我国十分必需。  相似文献   

4.
法律对分居的规定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对夫妻分居产生纠纷处理存在法律适用中的问题。立法应该明确分居的定义、分居的原因、分居实现的方式和分居的法律后果,以便在审判实践中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5.
罗冠男 《法学杂志》2016,(1):102-110
“离婚自由”和“离婚谨慎”是当代各国离婚法的普遍原则.在意大利离婚法中,分居作为离婚的前置条件,其法定的期限一再地缩短.意大利2014年和2015年离婚法的改革,进一步简化了离婚的程序,缩短了分居的期限,实际上是向“离婚自由”更加靠近了一步.意大利现行的分居制度可分为合意分居和裁判分居,其制度因其特定的社会原因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目前面临着离婚率飙升的问题,过于简单的离婚程序受到诟病.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的分居制度,在我国构建作为离婚前置程序的分居制度,作为离婚的缓冲器以降低我国离婚率.  相似文献   

6.
国外、域外别居制度比较——再谈我国别居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德花 《河北法学》2002,20(5):132-137
别居又称分居,它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会法,至今仍存在。国外各主要国家及域外香港、澳门等地区都规定了别居制度。我国建国以来的1950年和1980年两部婚姻法均未规定别居制度。2001年4月28日修订的《婚姻法》中,虽将别居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但同时应进一步对别居的法定理由、效力,程序、终止理由、期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别居又称分居 ,是一种不同于夫妻因偶尔不和而暂时分居的法律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对婚姻家庭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复婚率的提高 ,事实别居现象的大量存在 ,妇女社会地位、自身素质的提高 ,重视家庭对子女的亲情与教育 ,司法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为别居制度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分居制度比较———兼谈我国应设分居制度上海社会科学院林荫茂同居应是夫妻关系成立后的必然法律后果,不少国家婚姻法均将同居义务作为夫妻义务来规定,中国除大陆外,澳门、台湾、香港地区均有同居义务之规定,大陆虽没有正面规定夫妻互负同居义务...  相似文献   

9.
分居制度与配偶权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恺 《法学论坛》2001,16(4):90-96
分居制度在两大法系有着不同的立法体例。配偶权主要包括夫妻同居、互相忠实、夫妻姓名权、婚姻住所决定权、家事代理权。二者在一些方面存在冲突。  相似文献   

10.
《江淮法治》2009,(16):52-52
分居一般是指分床、分食、分开居住。因感情不和造成的夫妻长期分居,由于夫妻感情的不可挽回,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勉强维持已没有意义,因此《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经调解无效,应准许离婚。至于同居一处,各在各自的房间睡,或者在同一房间住,各自在各自的床上睡,不过性生活,这种“分床”一般不认为是《婚姻法》中的“分居”。  相似文献   

11.
分居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立法仅将分居作为一种表明夫妻双方互不履行同居义务的事实,根据这个事实,法院可判决准予离婚。而对于分居的条件,分居的程序.分居的法律后果等问题未形成法律制度。 一、分居的程序(一)分居程序的立法例 1.《法国民法典》规定的分居程序是依司法程序提起的,婚姻当事人要求分居的.必须由一方或双方向法院起诉。如法官认为符合分居条件的,则以审判方式判决分居。 2.《意大利民法典》规定,分居可以以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进行。但分居协议仍须经过法官核准,未经核准的分居协议无效。 3.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规定了协议分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夫妻间有更多的独立空间,有自己的经济实力,家庭职能也开始渐渐地冲破传统思想的约束。当夫妻双方感情出现不和时,往往先选择分居,在分居期间夫妻之间适用法定夫妻财产制似乎有悖公平原则,应把分居期间视为婚姻存续期间的一个特例,所以有必要考虑设立一个法定夫妻财产制适用的"排斥期间"。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婚姻法》"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可以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离婚的缓冲期间,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使其慎重地处理面临的婚姻家庭纠纷,从而理性地决定是否离婚。这既有利于保护婚姻当事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婚姻法》"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可以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离婚的缓冲期间,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使其慎重地处理面临的婚姻家庭纠纷,从而理性地决定是否离婚。这既有利于保护婚姻当事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跨国婚姻已屡见不鲜,但随之而来的离婚诉讼却因法域之间的不同法律规制有别于传统的离婚案件。跨国婚姻的财产分割困境主要表现在对涉外夫妻共同财产的查明难、认定难及分割难等三个方面,本文旨在此基础上提出路径设计与选择,引入分居制度、域外调查制度和外国法查明制度的续造,以期弥补理论空白,旨在为跨国婚姻夫妻财产分割制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夫妻间有更多的独立空间,有自己的经济实力,家庭职能也开始渐渐地冲破传统思想的约束。当夫妻双方感情出现不和时,往往先选择分居,在分居期间夫妻之间适用法定夫妻财产制似乎有悖公平原则,应把分居期间视为婚姻存续期间的一个特例,所以有必要考虑设立一个法定夫妻财产制适用的“排斥期间”。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设立分居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居又称别居,我国除香港、澳门外,目前尚未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然而分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况且分居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在新的婚姻家庭法呼之欲出之际,对分居制度进行研究就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设立分居制度的必要性同居...  相似文献   

18.
同居制度之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同居为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础要件 ,不仅涉及到夫妻关系的维系 ,更关系到子女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等问题。各国立法中 ,在明确规定夫妻有同居共同生活义务的基础上 ,对违反该义务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一般都进行了规范。我国现行立法对同居问题几乎是一片空白。值此修订《婚姻法》之际 ,在法律中设立夫妻同居义务之规范 ,并对违反该义务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分居等问题加以明确规定 ,才能使法律条文的内容和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贴切。  相似文献   

19.
一诺千金     
夫妻吵架时,丈夫一气之下随手写下了一份"分居协议",但夫妻双方并没有分居,妻子也没签字认可.数年后,夫妻诉讼离婚,那么,丈夫还要为自己单方写下的"分居协议""签单"吗?……  相似文献   

20.
林燕 《法制与经济》2013,(10):23-24
在处理夫妻债务的案件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疑问:分居期间夫妻一方对外所负债务能否算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夫妻共同偿还?这类问题的法律适用很关键,必须正确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即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