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反应动力学方法推断死亡时间的可行性。方法15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心内快速注射10%氯化钾溶液将其处死,尸体分别置于5℃、15℃、25℃环境条件下,每分钟测量一次直肠温度,持续30 h,将测得的尸体温度减去设置的环境温度,利用反应动力学方法对温差数据进行计算,通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法对Marshall研究的人体尸温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人体死后尸温冷却速率常数及死亡时间计算公式,将公式运用于实际案例,并与Henssge公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实验组,家猪死后尸温与环境温度间温差-ln(C/C0)的线性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接近于1,与时间t呈较好的相关性。人体死后尸温冷却速率常数约为0.068 4,死亡时间推断公式为:-ln{(T尸体-T环境)/(37.2-T环境)}=K{t-(2-3)平台期},案例1该公式计算的死亡时间误差小于Henssge公式,案例2该公式计算的死亡时间误差稍大于Henssge公式。结论稳定条件下,家猪死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参照反应动力学方法,研究尸体温度与环境温度间温差(简称“尸温差”)的冷却动力学特征。方法 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心内快速注射10%氯化钾溶液,处死后将尸体分别置于5℃、10℃、15℃、20℃、25℃环境条件下,每分钟自动测量一次直肠温度,持续20 h,将测得的尸体温度减去环境温度,利用反应动力学公式对尸温差数据进行计算,通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并将实验结果应用于人体死后尸温差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不同环境条件下,家兔死后尸温差-ln(C/C0)的线性决定系数均为0.99,与时间t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人体死后尸温差数据应用情况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 稳定条件下,家兔死后尸温差冷却过程属一级动力反应,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人体死后尸温差变化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60只小鼠实验,分组观察环境温度为4℃和20℃、死后0、6、12、24、48和72h 肝脏的PPr、ATPase、CCO、ACP、ANAE、G-6-Pase、LDH、SDH、G6PD 和NADHD 等10种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改变。在4℃组,PPr 活性在死后6h 开始下降;死后72h,PPr 仅在少数肝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余9种酶活性无明显改变。在20℃组,死后6h,PPr 活性明显下降,死后12h 变为阴性。死后48h,LDH 和ATPase 活性明显下降,死后72h 变为阴性。作者认为,死后组织中酶的改变规律有助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两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30m in、1h、2h、4h、6h、8h、12h、16h、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磷酸肌酸和肌酸各代谢物之间峰下面积的比值。结果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胆碱复合物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aa/Cr、Ch/Cr与PM I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0x2-0.0815x+1.4532(R2=0.971);自变量为Ch/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0.0870x+1.1876(R2=0.962)。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70~50.27m in,用Ch/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12~98.11m in。结论Naa/Cr、Ch/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5.
<正>1 案例资料 男,27岁,有吸毒史。2002年10月22日7时30分因腹痛难忍,遂送医院抢救,2002年10月24日凌晨2时10分死亡。 死后40h尸检。成年男性,尸长166cm。发育正  相似文献   

6.
利用猪胸主动脉生物力学性能时序性变化推断死亡时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分析家猪尸体胸主动脉生物力学性状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死亡时间(PMI)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180根家猪的主动脉,在恒定温度、湿度下,于2~230h之间每间隔12h设置1个取检材时间点组;各组主动脉检材用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拉伸检测极限载荷、极限载荷变形、平均力、应力、应变,宽度和厚度等生物力学参数指标;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猪死后230h内,随PMI延长,胸主动脉大体观呈自溶腐败性变色、瘫软、液化趋势。生物力学参数指标中,极限载荷、平均力和应力呈随PMI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MI间隔24h组间比较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决定系数分别为0.923、0.806、0.867,估计标准误差分别为±18.39h、±29.88h、±24.58h,PMI间隔24h组间比较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与PMI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均P>0.05。结论死后230h内家猪胸主动脉的极限载荷、平均力和应力的死后时序性变化,与PMI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可用于PMI推断,其中极限载荷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Fang C  Lin XH  Jing HL 《法医学杂志》2010,26(4):250-252
目的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观察猪眼视网膜细胞DNA降解规律,推断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方法猪死后取眼球放置于避光、温度(15&#177;2)℃、湿度(50&#177;5)%条件下,分别于2、4、6、8、10、12、14、16、18、20、22、24 h提取猪眼球视网膜细胞,进行SCGE,荧光显微镜采集图像,并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IMI 1.0)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死后2~24h,视网膜细胞DNA降解程度随着PMI延长而增加;头DNA含量(%)、LT/LH、IT/IH与PMI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92.227-5.188 x+0.019 x^2+0.001 x^3(R^2=0.971)、y=0.035e^0.191x(R^2=0.947)、y=0.099 e^0.264x(R^2=0.955)。结论运用SCGE检测视网膜细胞DNA降解情况有助于推断PMI。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31-135
目的利用GC-MS检测死后家猪脑组织的代谢产物,推断死亡时间。方法成年家猪大脑,置于25℃、75%RH的人工气候箱中,于0 h-84 h内,每间隔6 h取材,GC-MS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代谢物变化。结果PCA显示:平台期和窗口期的时间组彼此分开。建立PLS模型,通过VIP> 1且Kruskal-Wallis检验(P <0.05)筛选出18种重要的代谢物,线性回归模型和参数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方程为:Y_(PMI)=6.610+16.29X_(十八烷酸)+14.56X_(5-氨基缬草酸)+5.517X_(丙氨酸)(R~2=0.909、SE=6.323)或Y_(PMI)=15.78+9.690 X_(5-氨基缬草酸)+86.45X_(亮氨酸)-82.35X_(甘氨酸)(R~2=0.952、SE=4.271)。结论 GC-MS检测出家猪死后脑组织的多种产物与PMI存在显著相关性,证实了其理论和技术推断PMI的可行性。综合多指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PLS-DA等多元模式分析方法建立PMI推断模型,可提高推断模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不同时间角膜厚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25只家兔采用空气栓塞的方法处死后,用角膜超声测厚仪分别于死后即刻、2h、4h、8h、12h和24h测量角膜的厚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即刻死亡家兔角膜厚度平均值为(357.10±6.41)μm,死亡24h角膜厚度平均增加(187.52±11.38)μm;4h内,眼睑开启与闭合对角膜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影响(F=3.5290,P〉0.05),8h后随时间延长,眼睑闭合角膜厚度为(429.24±8.80)μm,明显超过眼睑开启角膜平均厚度(421.40±9.53)μm,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4.4480,P〈0.05)。眼睑闭合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8.2418x+357.33(相关系数r1=0.8732);眼睑开启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7.3737x+357.23(r2=0.8578)。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家兔死后24h内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房水中K+、Na+质量浓度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 方法 利用Z-5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在4℃、28℃下猪死后48h内眼房水中的K+、Na+质量浓度. 结果 4℃温度下,死后48h猪眼房水中K+、Na+质量浓度与PMI相关.推定方程为PMI=-0.178[K+]2+49.978(R2=0.995).PMI=120.987/[Na+/K+]-28.834(R2=0.905). 结论 房水中K+质量浓度变化可作为推断低温环境下尸体PMI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肌小节长度变化,为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2只兔随机分为对照I组、对照II组、电击死组和死后电击组。每组3只。对照I、II组与死后电击组兔分别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30m l处死。对照I组处死后,于死后即刻取其后肢股四头肌;对照II组死后24h于相同部位取材;电击死组兔通220V交流电,通电致兔死后即刻取材;死后电击组于死后即刻通220V交流电4m in后,在相同部位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小节长度变化,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骨骼肌肌小节均缩短,与对照组I相比,前者较后者缩短程度更甚(P=0.000);死后电击组与对照I组相比,仅轻微缩短(P=0.000),对照II组相比,缩短较为明显(P=0.000);对照II组较对照I组的肌小节显著伸长(P=0.000)。结论研究骨骼肌肌小节的长度变化有助于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金刚烷胺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为金刚烷胺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L组、M组、H组),按治疗极量、LD50和2LD50灌胃,未死的按照LD50平均死亡时间处死,仰卧位置于20℃条件下,按照0 h、6 h、12 h、24 h、48 h、72 h、96 h采集心血、外周血、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并检测金刚烷胺的含量。结果 治疗极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血、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6 h前下降随后上升,在脾、肾、脑、肌肉和睾丸组织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都较为稳定,并于96 h点达到峰值,但在肺脏中的含量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均在死后24 h前有下降趋势,随后上升,在外周血、脾、肾、肌肉中的含量于死后48 h点达到峰值,在心血和睾丸中的含量于72 h点达到峰值,在肝、肺、脑中的含量于96 h点达到峰值;2LD50剂量的金刚烷胺入体后,在心、肝中的含量在死后12 h前有下降趋势,在肺、脑、肌肉中的含量在死后48 h前均有下降趋势,在心脏、肝、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死后不同环境温度下离体牙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变化与死后时间(PM 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PIPS-2020),测定离体即刻至15d牙齿在低温环境(10~15℃)和高温(30~35℃)环境下牙髓细胞DNA含量变化值,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牙髓细胞DNA降解的速度有所不同,温度的升高有加速牙髓细胞DNA降解的趋势,且DNA降解存在一个平台期。低温组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 I之间的相关系数r=0.953,相关指数R2=0.917;高温组的相关系数r=0.991,相关指数R2=0.971。结论牙髓细胞平均DNA含量与PM I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测定牙髓细胞的DNA变化情况对推断3d(高温环境)或6d(低温环境)后的PM I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阿维菌素在急性中毒死家兔体内的再分布。方法按最小致死量一次性灌胃250mg/kg阿维菌素,HPLC法检测家兔死后0h、24h、48h和72h中阿维菌素的含量。结果给家兔一次性灌胃250mg/kg阿维菌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120.6±9.2min(±s,n=10);测定了阿维菌素的致死血浓度和致死组织浓度;家兔死后0h~72h心血和各主要脏器组织中阿维菌素含量存在体内再分布现象;确定肝、肾、肺为最佳组织检材。结论阿维菌素在急性中毒死家兔体内的再分布数据,对法医办理此类案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家兔玻璃体液2种酶活性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死后家兔玻璃体液胆碱脂酶(CHE)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与死后经过时间(PM I)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光度法检测在25~30℃和10~15℃下死后即刻至54h之间玻璃体液CHE和GOT活性。结果死后即刻至54h之间,ChE、GOT活性分别由约850U/L、220U/L逐步降解趋于零。死后6h内,两种酶活性降解存在平台期。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单元和多元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均在0.896以上,P<0.01。结论两种酶活性的降解规律可作为较为客观的推断PM I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隔多次微量取样玻璃体液是否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方法99只家兔分为2大组(I)大组45只,再分为A、B、C、D、E五个小组(每组9只),右眼(实验眼)于死后间隔12h多次取样直至24h(A组)、48h(B组)、72h(C组)、96h(D组)和120h(E组);各小组左眼(对照眼)仅分别于死后24h、48h、72h、96h和120h取样一次。检测Ca2+、Cl-、K+、Na+和P含量,同一取样时间的双眼做配对t检验。(II)大组54只,再分为2小组F组9只,每隔12h双眼交替多次取样直至120h;G组45只,每隔12h一次取样10眼(动物左右眼均编号后随机抽取每次10眼),直至120h;检测Ca2+、K+和Na+,两组差值做t检验及PMI回归方程比较。结果E组K+有差异(P<0.05),其余A~E组双眼物质含量配对t检验均无差异(P>0.05)。F与G组物质含量差值t检验无差异(P>0.05);K+、Na+的PMI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截距无差异(P>0.05),Ca2+与PMI无相关性。结论控制间隔时间和取样次数,多次微量取样对死后玻璃体液元素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无显著影响,可以替代传统方法进行死亡时间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室外环境和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昼夜不同时间猪后腿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值,分析并比较两种环境条件下,EC值随死后经历时间(time since death, TSD)变化的规律。方法取5块即刻屠宰的猪后腿肌肉,均分为两份,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置于秋季室外环境和室内18℃恒温环境中。在死后10d内分别于早晚8时(每隔12h)取样,测定其浸渍液EC值。结果两种环境条件下,EC随TSD变化的趋势在整体上是一致的,二者相关性均较好(R2室外=0.971,P室外=0.004,R2室内=0.98,P室内=0.002)。室外环境温度下,肌肉的EC值在白天增长明显,夜间增长不明显,尤其环境温度低于13℃时,出现明显的平台现象,与室内恒温条件下肌肉EC值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有显著的差异。结论无论室外环境温度还是室内恒温下,肌肉EC与TSD的相关性均较好,但在具体分析时,应考虑到夜间低温平台期造成的时间延搁。  相似文献   

18.
Yang TT  Li ZW  Liu L  Zhen N 《法医学杂志》2008,24(2):85-89
目的利用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探讨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下推断PM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A组(10℃)、B组(30℃),利用磁共振单体素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和24h脑内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ho)、磷酸肌酸和肌酸(phosphocreatine and creatine,Cr)峰下面积(相对含量)及各代谢物之间相对含量的比值。结果在死后24h内Naa和Cr峰下面积随PMI的延长而减少,Naa/Cr、Cho/Cr随PMI的延长而降低。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19x2-0.803x 1.4498(R2=0.962);自变量为Cho/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 0.926x 1.1777(R2=0.986)。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2.10~37.90min,用Cho/Cr的方程推测PMI,当PM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69~40.87min。结论Naa/Cr、Cho/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且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大,可用于不同温度下PMI推断。  相似文献   

19.
人体死后肝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死后肝脏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肝脏,根据离体肝脏所处的环境温度分为12—19%(A组)和20—27%(B组)两组,每组23例。在死后24~72h内每隔4h穿刺取肝组织1次,制成细胞悬液,经RNA酶消化,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被检测细胞中含不完整DNA的细胞数所占百分比,所得数据经Exp032V1.2软件计算N值。结果死后24~72h肝细胞N平均值,A组从10.91%增至49.72%,B组从16.22%增至69.63%。两组N平均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高,与死亡时间有相关性,A组r值为:0.598,B组r值为0.77357。并且建立了不同环境温度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死后24~72h内人体肝脏细胞DNA降解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相关数据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恒温(25℃)条件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8只,空气栓塞处死后即刻取右心室血液,置于25℃恒温水浴槽中,每4h应用ATP荧光快速检测仪检测血液ATP含量,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恒温(25℃)环境下,家兔死后离体血液的ATP含量,在8h内从死后即刻的2.46×10-12mol/L升至3.09×10-12mol/L,8h之后则随PMI的延长而下降,直至56h,56~72h ATP含量在0.13×10-12mol/L时趋于稳定。以Log[ATP]为因变量(y),离体放置时间为自变量(x),对死后0~56h的数据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建立了3个推断离体时间方程,即y=-0.019x-11.359(R2=0.763)、y=0.001x2+0.016x-11.666(R2=0.962)和y=-1.281×10-5x3-0.007x-11.576(R2=0.980),其中三元回归方程的系数为0.980,曲线拟合度最好。结论家兔离体血液ATP含量变化与放置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有望应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