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衡山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西岸,因"五岳独秀"南岳衡山而得名。全县共辖9乡8镇,总面积934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文化底蕴深厚。衡山县自西晋置县至今1700余年,考古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自古就有"文明奥区"的美誉。舜帝南巡,在此会诸侯;大禹治水,于此留碑碣: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鱼贯而入,李杜揽胜抒怀,韩愈祷岳开云,胡安国、胡宏、朱熹、张栻开创湖湘学派,王夫之举  相似文献   

2.
一 华夷观念的形成和中国封建时代 “华尊夷卑”的对外指导思想 “华夷”(“夏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上古虞夏时代,“夏”与“夷”只是两个表示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正如《说文解字》中载:“华,中国之人也”;“夷,东方之人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一个华夏族与周边地区的“蛮夷戎狄”等族的民族大融合新时期,“华夷”概念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或文明的内涵。文明程度高的地区,即推行“周礼”的地区,被称为“夏”;文明程度高的族,被称为  相似文献   

3.
<正>全面探讨伊斯兰移民的融入问题审视伊斯兰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各自的内在发展逻辑及相互间的交锋与冲突管窥文明冲突的根源所在和实现跨文明沟通的可能◆现代背景下多元文明的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文明在现代背景下都经历变迁,传统对现代性的适应并非仅仅存在一种脱胎于西方普遍主义文明的方案和机构模式。伊斯兰与欧洲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究其根源是对于现代性方案的不同诠释与利用。是跨文明接触交往实践活动中的辩论和竞争。  相似文献   

4.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4,(13):52-55
<正>“洹河夜游”在月亮岛上演。妇好率先登场,然后是秦汉乐鼓,再然后是韩琦、曹操、岳飞与《安阳好》《短歌行》《满江红》……太行山下,洹河水穿殷墟而过,蜿蜒远去。千年古城安阳,随着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越发吸引世人目光。乘坐高铁抵达安阳站的那一刻,一种恢弘之感扑面而来。即便安阳站位于城市东郊,而城市的东面都是近十年开发的新区,外来者仍能够通过一些元素迅速感知这座城市的肌底:气势恢宏的殷商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将国家发展从"四位一体"提升到"五位一体",这表明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在发展战略定位上明确提出了融人长株潭"两型社会"经济圈,建设"环洞庭湖生态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把这一重大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必须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大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环境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为加强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背景下的国别研究需要有若干统摄全局的基本范畴作为分析和诠释性工具的介入。融合人文和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背景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这一提法可以作为俄国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本文中的"文明结合部"大体上指的是前苏联所在的"欧亚地区",以及史称为"东欧"的中东欧、东南欧等地区。这一地区由于来自各种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的影响的交汇,在宪政制度、经济模态、社会建构、思想意识形态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起源、形成过程、形态的流变、及其外部影响的繁衍等方面的阐述,强调了这一地区和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古老文明中心有所不同的独特文明形态;这一地区内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的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此地区对外关系的紧张度和活跃性;外部环境多样性推动之下,这一地区学习过程中的涮选与偶合等复杂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结合部"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现象。这说明了对"文明结合部"范畴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尽管世居穆斯林的人口比例相当高,尽管今日的车臣等穆斯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人却很少提及伊斯兰教文明,在俄罗斯人的认知中缺少穆斯林的概念,穆斯林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更没有成为文明冲突的一方。在俄罗斯学者的笔下,穆斯林只有“鞑靼人”、“山民”和“吉尔吉斯人”。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穆斯林文化是落后的,习俗是古旧的,是终将被东正教或工业文明取代的。这种对穆斯林认知中存在的缺陷也是俄罗斯棘手的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形成》一书,依托文明冲突论、暴力-国家起源与社会权力理论,探索了欧洲现代国家体制形成的动因。作者伯克论证了文明冲突论的历史依据;同时将文明冲突理论与国家理论关联分析,论证了文明是历史发展中独立的行为体,基于认同的文明是冲突的起因;此外,他拓展国家概念,即国家不仅包括物质与制度要素,也将文化要素纳入其间。伯克的研究挑战现代国家形成理论中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国家体制的起源是诸多伟大文明之间各种冲突碰撞的产物,这些冲突的影响向下施加作用并塑造出了各类的政治结构。但是伯克忽视了欧洲中心论的形成背景与条件,也没有提出如何化解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明进步史观是基佐史学思想中最为绚丽的部分。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有其自身的天才因素在内,但更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和自身学术成长历程。“欧洲”观念、“文明”观念的广泛认同,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社会现实是基佐欧洲文明史观生成的基础和动力;吉本、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赫尔德、圣西门等人的史学思想则为基佐文明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滋养。基佐将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动态性、持续性、和谐性等进步特色,以文明事实的方式陈列了出来,充分展示了欧洲社会文明史的进步过程、趋势和方向。他对欧洲文明的分析充满了哲学的蕴意,既显示了他的史家功力和现实关怀,又使得他的文明史魅力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文明定位的不确定性,是千百年来困扰其身份认同和国家发展方向的难题,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再次面临这一难题并重新抉择。新欧亚主义政治哲学在俄罗斯多元化思潮的激荡中脱颖而出,其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在文明论和地缘政治学层面上,较合理地回答了俄罗斯文明定位不确定性的难题;并在深厚哲学建构的基础上,提出反抗西方文明普世论和国际政治旧秩序、重塑俄罗斯文明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新构想。以重塑俄罗斯文化共同体的方式重塑俄罗斯文明,对俄罗斯本国的国家认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但它一旦超越国界就容易引起国家间或区域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正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美]彼得·J.卡赞斯坦主编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本书从文化的维度研究国际政治,强调文明的多元性与多维主义,并以此为概念框架和分析方法,研究了六大文明。作者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性质单一且不同文明间必然发生冲突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跨文明接触、文明间交往和文明间冲突都反映了多元多维文明的存在。本书通过梳理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和伊斯兰等文明的发展脉络,为多元多维文明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多种文明共存于同一个世界。本书的分析与论证,体现了对文明的研究在认识论上的进步。本书是世界政治文明研究三卷本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家作为行为体,由显性的"组织体"与隐性的"文明体"交织构成。"文明开化"作为日本明治维新三大政策之一,配套"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国家"组织体"建设,成为近代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改变了日本民众的观念意识,对于明治日本的近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对于明治维新及其"文明开化"政策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学领域,在其基础上引入心理文化学理论工具聚焦"文明开化"政策,可发现明治日本国家"文明体"建构三大特点,即强调"神国""皇国"优位的绝对性;重视国家间的序列性;建构封建军事资本主义国家的迷幻性。  相似文献   

13.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影响深远的知识分子,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文明批判是夏目漱石文学和思想的主题之一。在日本文明开化急速推进的背景下,他对现代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夏目漱石认为,现代化包含着内在矛盾,是"不自然"的,"自然"的现代化应当是"内发"的;现代化伴随着人类知性的滥用和异化,而只有"无我"的心灵转换能治疗这种病症;现实社会中追名逐利的现象与过度的知识智巧密切相关,它是对人的天性的背离。这些思想与老庄哲学尊崇自然、批判智巧、主张无己、超越名利和全性保真的思想一致。老庄哲学所具有的文明批判特质使其成为夏目漱石反思和批判近代文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
福泽谕吉(1834—1901)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的杰出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日本文明之父”和“日本的伏尔泰”。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他的思想得到极其广泛的传播,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国民和政府,而且在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初期被梁启超、陈独秀、杨贤江等人介绍和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其分类介绍和研究。如从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思想、实学思想、文明史观、资本主义现代化思  相似文献   

15.
中德历史发展比较初探李治一、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关于对外关系的记载。西汉时,汉武帝曾多次派人出访中、西亚各国,远达条支(今伊拉克东部),犁勒(当时属罗马帝国统辖,一说为条支的庇特拉港,另一说为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然而,正式的中德贸易则...  相似文献   

16.
阙政 《新民周刊》2024,(4):40-41
<正>《何以中国》分为《秦汉》《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8集,从迈向一体化的秦汉王朝讲起,进而一路溯源至四万年前,旧、新石器时代之交的中华大地先民。20多年前,一部由众多实力演员加盟的历史剧《东周列国》,至今仍是许多80后心目中的“白月光”。它以电视剧的影像和叙事来讲史实,剧本扎实,服化讲究,令人多年难忘。而今,一部8集纪录片,也将诸多考古发现以影像化的叙事呈现在荧屏上,同样以扎实的史料研究和讲究的拍摄,  相似文献   

17.
要英 《新民周刊》2012,(46):90-90
1984年,国务院宣布取消布票。如果从1972年算起,上海人仅仅用12年的奋斗就终结了布票30年的"而立之命",工业文明最终完成了农业文明无法实现的"丰衣"使命。丰衣足食的生活,从有文字以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朴素的理想。缺衣少食的童年,往往有着太多苦难的记忆。上世纪60—70年代,被今天的历史学家们称之为"人民共和国的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19.
金姬 《新民周刊》2024,(12):22-25
<正>黄金的长期价格是由国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短期价格则会受许多经济和政治因素影响,比如,通货膨胀率、美元汇率、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政治局势等。黄金原本只是一种金属,由于其自身的稀缺性以及人类历史文化的作用,黄金成为人类衡量财富和价值的一种标志。事实上,黄金已经跨越政治制度、种族文化、经济发展程度,好比一条金色的血脉,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从古埃及、玛雅文明、古巴比伦到中国,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被长久地保留了下来,并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20.
(-)文明展现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它既为人类所创造,又是人类发展的标志物。人类文明的长河曲折回转,绵延多姿,从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四大文明的辉煌鼎立,到今天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对立与融合,使我们看到了每一文明的生长与衰落,更看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不朽与绚丽。而法兰西文明正是这绚丽长河中的重要一脉,它脱胎于高卢文明,而同时与西方文明、拉丁文明一道,蒙化于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结合之中。德国哲学家施宾格勒说过:“每一个不同的大文化单位,皆有其对世界史的特珠描绘。”在历史上,法兰西文明之于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