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俄罗斯在车臣的反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江涛 《俄罗斯研究》2003,(1):44-47,95
前苏联解体后,车臣问题成为危及俄罗斯国家安全和国家统一的严重隐患。莫斯科人质事件说明,在“9·11”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新范式。在世界各国政府联合反恐的国际背景下,车臣民族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恐怖主义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俄车臣反恐战略应定位于瓦解民族分离的思想体系、全方位拓展车臣决策的外交空间以及建构国内反恐机制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试析普京政府怎样对付俄罗斯的恐怖主义活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恐怖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蔓延,破坏性越来越大。原是恐怖活动“真空”地带的苏联东欧地区,目前恐怖暴力事件也不断发生,俄罗斯已成为新的恐怖活动热点。车臣恐怖势力的猖獗活动、国内魔鬼崇拜邪教的泛滥、高科技恐怖主义的危害都给俄罗斯的社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度的增加,俄政府尤其是普京执政后的俄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从民族凝聚力、打击力度、军事科研、新闻媒介、外交渠道等方面着手出击,以对抗国际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是一系列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西亚和中亚伊斯兰教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推波助澜和大国在俄罗斯周边地区的竞争,俄罗斯内部特殊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以及宗教间紧张关系等等。因此,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恐斗争将是长期和复杂的。削弱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消除其得以活动的社会根源有利于彻底打败国际恐怖势力。  相似文献   

4.
1月 5日 俄罗斯第一副外长特鲁布尼科夫说,伊朗不仅积极谴责国际恐怖主义,还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其反恐立场,美国没有理由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 6日 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在莫斯科表示,要解决朝鲜核问题,就必须向朝鲜提供安全保障,否则局势发展可能失控。 9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为期4天的首次正式访问。 10日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总统府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主席根纳季·谢列兹尼奥夫,双方就全球反恐斗争等问题进行了交谈。 11日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雅科文科宣布,俄外长伊万诺夫当天同美国国务卿、法国和中国外长及韩国外交通商部  相似文献   

5.
袁新华 《俄罗斯研究》2004,(3):41-44,93
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发生后,各石油进口国政府及其石油公司的兴趣重新集中到了油气储量丰富且购买价格便宜的俄罗斯,将俄罗斯视作替代麻烦不断的中东地区石油的来源地,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投资途径进入俄罗斯油气部门。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石油公司(BP)成功并购了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秋明石油公司(TNK),从而成为通过并购进入俄罗斯油气业上游领域的第一家外国石油公司,对BP公司自身和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近邻,两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今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亚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大国应该为稳定地区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这种合作必将为维护世界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安东  强晓云 《俄罗斯研究》2004,(3):15-18,40
今年8-9月间,在俄罗斯接连发生了多起恐怖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使全世界为之震动,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些恐怖事件发生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俄罗斯乃至世界打击恐怖主义的措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西欧是许多现代政治理念和思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现代恐怖主义的诞生地。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冲突逐渐远离西欧的社会生活,民族冲突也逐步得到缓解,虽然无政府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运动等成为西欧恐怖主义的新根源,但从总体上看西欧的恐怖主义威胁逐渐减轻。但“9·11”事件以来,随着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宗教极端主义成为西欧面临的主要威胁,西欧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张勇安 《美国研究》2004,18(2):116-126
“9·11”事件前 ,布什政府内部在毒品管制问题上的歧见使其在解决毒品问题上一直保持低调。“9·11”事件后 ,布什政府在毒品管制问题上迅速达成默契 ,并制订出指导未来毒品管制政策的《国家毒品管制战略》报告。毒品管制战略的调整相继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 :“9·11”事件后麻醉品恐怖主义的凸显、吸毒问题的回潮、“毒品战”战略无以为继 ,以及综合平衡的毒品管制政策可以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0.
著述巡礼     
《美国研究》2003,17(4)
《国际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 :“9·11”事件的冲击和影响》 杨洁勉、赵念渝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2年 9月第一版 ,全书除“序言、后记、中、英文参考文献”外 ,共 11章 ,2 9.7万字 ,398页。本书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一项集体研究成果。全书分析和研究了恐怖主义的缘起和定义、国际恐怖主义的演变和发展、近期诱发因素和深层根源。此外 ,作者还研究了美、欧、日、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对“9·11”事件冲击的反应 ,分析了国际反恐的总体形势 ,一些国家间的互动 ,以及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在研究理论框架上 ,作者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与中亚各国相互高度依赖。目前俄罗斯与中亚关系建构面临机遇与挑战。俄罗斯有12个联邦主体与中亚地区接壤,沿中亚边界地区集中了俄罗斯相当大的工业发展潜力,中亚是俄罗斯商品的销售市场之一。中亚地区还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产地。俄罗斯努力稳固自己在中亚的地位,但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毒品走私、跨国犯罪和非法移民,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俄罗斯应在教育、安全、经济、移民等领域采取措施,加强与中亚各国合作。  相似文献   

12.
国际社会在治理恐怖主义的过程中存在价值破碎化现象。如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持国家主权不应是国际反恐行动的屏障,而且试图以政权更迭和民主移植的方式达到消除恐怖主义的目的;而以中国、俄罗斯为首的非西方国家则坚持反恐不能以削弱国家主权为代价,需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等特殊性。从承认理论的角度进行观察,尊重其他国家的国家主权和要求捍卫人权属于"薄的承认",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特身份属于"厚的承认"。文章认为,恐怖主义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价值破碎化现象,主要源于不同国家在反恐过程中对待"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的不同态度,这种破碎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这种不同态度。西方国家虽然强调个人层面的"薄的承认",但只是选择性地、甚至拒绝给予非西方国家国家层面的"薄的承认"和"厚的承认"。与之相反,非西方国家则在反恐过程中淡化个人层面的"薄的承认",坚持认为国家相互给予国家层面的"薄的承认"与"厚的承认"不可或缺。国际社会在治理恐怖主义过程中存在的价值破碎化现象,不仅妨碍了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有效治理,而且有可能对国际秩序的稳定造成冲击,其所带来的后果甚至比恐怖主义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考察了“9·1 1”事件后德国在全球反恐运动中的立场、角色和主要表现 ,分析了德国反恐怖主义政策的特点、缘由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国际影响。文章认为 ,德国的特殊历史和它在国际体系中尤其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在后“ 9·1 1”时代的反恐怖主义运动中分外引人注目 ,它的各项反恐怖主义措施和行动必将对德国、欧洲乃至世界反恐运动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强调 ,德国在反恐运动中折射出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为我们认识大国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变迁提供了参照 ,值得进一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4.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11,(4):145-160,144
基于国际核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对核恐怖主义威胁的认知,同时为了提升美国在核军控领域的制度和话语霸权,也为了干涉其他国家内政、服务其全球和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大大提升了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在美国核战略中的地位。鉴于这一政策为美国在核军控领域制度和话语霸权服务的狭隘性质,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陷: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因果关系颠倒;反核恐怖主义政策的目标指向存在一定失误;美国核政策自身存在矛盾。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缺陷,决定了奥巴马政府反核恐怖主义政策必然会对国际反核恐怖主义努力产生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金姬 《新民周刊》2023,(39):42-47
上海正在引领“大师赛”升级为规模更大的“超级大师赛”的浪潮。10月15日晚,当26岁的波兰选手赫伯特·胡尔卡齐(Hubert Hurkacz)以2比1战胜比自己小8个月的俄罗斯选手安德烈·卢布列夫(Andrey Rublev)而夺得冠军时,2023年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至此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著名诗人丘特切夫曾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我想这种“特殊的东西”就是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从一个或几个世纪的宏大语境来透视俄罗斯现象,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俄罗斯的兴衰中,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对俄罗斯文化的分析。实际上,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其原因之一来自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想象,正是在这一想象中,他们自上而下地“建构”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使之具有了“制造”性特征。 由此,决定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呈现出社会断裂的特征。在这种社会断裂中,最重要的方面即为资本主义与社会公正之间不能很好地结合。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何处理“建构”与自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如政府的角色定位,自由与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俄罗斯的命运使全社会深感不安,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均纷纷提出关于国家发展的方案。这些方案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东西方之间作选择;第二种是把俄罗斯作为欧亚之间的桥梁;第三种意见认为俄罗斯应当有自己的独特发展的道路。这三种方案提出的依据不同点在于对东西方看法问题上。在俄罗斯土地上曾一度追求“全人类的”西方有价值的东西。不少人提出,应当研究确定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相符的意识形态。认为完成了此项任务以后,就可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又有另外一些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不能只注意“全人类”这个赤裸裸的抽象概念而忽视了具体的人民。他们认为“民主主义者——西方人士提出的任何一个纲领都完完全全地脱离了俄罗斯生活的实际情况。在这些纲领中明显地忽视了其它各国人民——东方各国人民的经验。他们要求全社会需要提高认识,对于“文明社会”,对于“民主”应当深思熟虑,至少要对它们持审慎的态度。他们究竟希望从东方各  相似文献   

19.
崔珩 《俄罗斯研究》2024,(1):154-173
普京在2012年开启第三个总统任期后,迅速将以远东开发为载体的“转向东方”政策提上议事日程。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进一步将“转向东方”作为国家外交突围、经济纾困的主要策略。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在遭受西方阵营集体排挤的情况下,“转向东方”更是成为俄罗斯避免经济被完全排除在全球循环之外的主要依托,也是为俄罗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的希望。“东北-远东”地方合作是俄罗斯“转向东方”以及中国“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成果之一。比较2012年和2022年的“转向东方”,心理、经济、地理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的面貌与十年前相比有不同的呈现,主要表现为:在心理结构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危机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在经济结构上,中国长期高速发展使得俄罗斯“转向东方”依赖中俄合作;在地理结构上,“软硬”基础设施缩短了俄罗斯与东亚的空间距离。与2012年相比,2022年以来俄罗斯“转向东方”无疑更接近于战略选择,而非技术性调整。俄罗斯正以空前开放的姿态面向与中国的合作,为未来中俄“东北-远东”地方合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初在俄罗斯及一些东欧国家的非国有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职工股份所有制”。在俄罗斯,人们叫它“劳动集体所有制”;在匈牙利,被称作“企业职工股份制”;在保加利亚,它的名称是“合作股份制”;在南斯拉夫,这种非国有化形式被描述为“工人股份制——工人和资本所有者的共有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