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租行为定义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租定义的空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寻租理论的应用,制约着寻租理论的发展。事实上,寻租是指市场主体利用甚至制造制度缺陷谋求经济租金的行为。判断寻租行为有两条标准:一是只有当行为主体谋取的是经济租金时的行为才是寻租行为;二是谋取“额外收益”的行为如果促使初始制度环境远离了完全竞争市场制度才是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我国的考研热越来越热。为了对我国考研热现象至少一个方面的解释和分析,本文引进了一对启发性概念———租和寻租,认为考研过程中也存在寻租现象。我们把租定义为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额外收益”。寻租就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使个体价值最大化的努力产生的社会浪费。政治权力先进行了财富或其他实际利益的转移,但只有具有某种资格或身份的人才能分享转移后的财富,这样,具备这种身份或资格的人较之其他人就享有一块额外收益。获取这种身份和资格的努力就是寻租,无论获取活动是否合乎形式公平的…  相似文献   

3.
政府干预中的寻租行为及共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情况下不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预(当然从宏观上的引导、扶植、激励是需要的) ,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但寻租这种非生产性行为则是运用特权或其他非市场手段压制、阻碍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扩大产权主体不明晰的“公共区域”。例如 ,进口配额、生产许可证、公共投资、物价管制等 ,抑制市场竞争 ,加大供求差额 ,形成较高的差价收入。俗话说 ,是用“看得见的手”去捆绑“看不见的手”而牟取暴利。可见 ,如果没有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 ,非生产性租金便无从寻求。二、政府干预中的寻租行为分析很明显 ,政…  相似文献   

4.
“泡沫文化”与“危险文化”伊洛有些经济学家,把经济活动中只顾眼前的和表面的繁荣,而不顾社会生产力的真正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形容为“泡沫经济”。我不知怎的,却把这种“泡沫经济”与当前社会文化生活联想起来了。在如今热火的“文化”声中,我觉得不但有一种“...  相似文献   

5.
最近 ,在一个有许多妇联干部参加的培训班上 ,一位地方妇联的领导干部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她说 ,有一位经济学家最近提出妇女应该回家去 ,其理由是在外面工作工资不足二三百元 ,而离家后 ,需要雇一个保姆看孩子 ,雇一个保姆则需花同样多的钱 ,加上实际开支可能还要更多一些 ,所以从经济上考虑 ,对许多妇女来讲 ,可能回家对“社会”的贡献要大于在外工作。事实上 ,这种观点不一定是经济学家的观点 ,而实际上也是社会性别不平等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首先 ,由于生育功能差异而形成的性别差异 ,在社会发育的构建中被不平等地延伸到…  相似文献   

6.
白景森 《西部社会》2002,(10):37-38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当前“寻租活动”主要集中在五点上:权力的集中点,体制转轨的交汇点,监督系统的乏力点,法律政策的滞后点,人财物需要的关节点。这一切在南丹可谓应有尽有。中国政治学家梁木生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称其为“权力经济”模式下的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这种少数资本和权力所有者在短期内积聚起的巨大财富,使社会结构处于一种更危险的失衡中。  相似文献   

7.
《人大建设》2006,(7):55-55
马涛在近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西方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核心前提假定:人都是自利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利己主义者。“经济人”是人亘古不变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把“人的本性是自利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但在西方,“经济人假设”是被严格限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而在西方经济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将这一理论“假设”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创新链的系统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正良 《求索》2005,(7):40-41
已有的企业创新链理论研究,往往强调体制、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对企业创新链作用发挥的制约,而创新链自身构成要素的结构平衡对创新链作用发挥的影响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现代企业非常重视创新链的系统分析与整体优化,强调分工协作、共同实现创新价值。一创新———创新族群———创新链创新成为一个专门术语和理论是20世纪初的事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1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思想。该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正式使用了“创新”一词,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将其…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将这种组合引入生产系统。这种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创造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材料或供应源”和“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在这里,熊彼得把发明和创新作了严格的区别。创新就是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在发明未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与经济上是不相干的。技术发明不经过创新就不可能对产业系统产生影响。一项科研成果只有经过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租金”或者叫租,其最初含义是地租,也就是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而应该获得的报酬。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租”的概念已被进一步扩展到经济租的范畴,用来表示社会对生产要素需求不断增长,而供给难以增加,致使要素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之间形成的差价。  相似文献   

11.
寻租现象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或政府部门直接拥有资源参与市场交易活动时,往往会产生因不公平竞争而导致的交易行为扭曲,经济学上称之为寻租现象。探讨寻租现象,关键是在弄清什么是租金。这里所谓租金并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房租或地租的含义,而是指由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差价收入。简单举例:在“五通一平”情况下的开发区土地300元/m2的价格是保本微利。现在假设某开发区要出售一片土地使用权,它可选择在市场上公开拍卖,这样这片土地可卖到500元/m2,每平米多出的200元就可由政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语言交流(包括书面用语)过程中,人们经常使用“青少年”与“未成年人”这两个概念。但由于缺乏对这两个概念的严格界定和准确把握,常常出现把两者当成一个概念加以使用的情况。如把“青少年”等同于“未成年人”,把“青少年犯罪”看作是“未成年人犯罪”等等。这种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等同起来的做法,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因而,准确界定和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一、“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而“未成年人”是一个法律术语青少年一词,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概念。严格上讲,它…  相似文献   

13.
李书福的“组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书福嘱咐我,在书的扉页需要写上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而“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15.
<正> 回望2001年中国最热门的一个词无疑是“WTO”,各路经济学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式各样对入世后国内产业发展的预测和对策充斥市面,其中不乏针锋相对的意见。但是对国内汽车产业的预测,经济学家们的论调出奇的一致,就是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将是汽车产业。一时间,消费者翘首以待,大家以为只要2002年的新年钟声一敲响,漂亮又便宜的进口汽车就会滚滚而来。然而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2002年一到,进口汽车价格在年初小幅下挫后,马上掉头向上,相比2001年不仅不见下降,反而有小幅  相似文献   

16.
李光远同于光远商榷─—马恩著作中的“公有”“社会所有”和“个人所有”最近,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把公有制认作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不确切的,这种看法来源于错误的翻译。在马恩著作中,特指社会主义所有制时只称社会所有制,不称公有制。公有制并非社...  相似文献   

17.
在接受记者“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提问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回答道:最多不超过5个。丁学良给出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不幸的人生通常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懦弱者意志消沉,甚至输掉整个人生,但有时也会让勇敢者变得无比强大,并从此拥有绚丽人生。徐仙琴的故事有三重升华:她先是让自己的残疾儿子拥有了正常人生,继而把这经验用在了拯救更多的聋儿身上,并且同亲友获得了成功。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由一个家庭不幸的弱小女子,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杰出职业女性。这种传奇经历,足以给千千万万那些同样有着人生迷茫的母亲们无限的感召力量。”——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徐仙琴的获奖词  相似文献   

19.
关于婚外恋,一直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大都指的是发生两性关系的那种,近几年来在都市中出现的一种几乎不为人们所察觉的另一种婚外恋——精神婚外恋往往为社会所忽视。在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的思想会离对方远些,而却与婚外的一个异性的情感有意或无意地纠缠在一起。这是一种超乎亲情、友情的特殊感情,当事人虽然彼此相爱,却只埋藏在心里,并不想与自己所爱的人发生肉体上的接触,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精神婚外恋,也称为精神越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精神婚外恋呢?美国一位研究者曾提出了一种关于婚姻的“W”理论。她认为,当夫…  相似文献   

20.
说“批判”     
写下这个题目就有些犹豫。因为“批评”这个词还可通行,在报刊上还能见到,如“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三讲”教育中要“认真听取批评”,“要开展文艺批评”等等。而对“批判”一词则讳莫如深,绝少提到,否则就有“文革”、“大批判”之嫌。最近报载,一位文艺家说:“批评和被批评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千万别误把批评当批判。”可见,这里是把“批评”和“批判”看作两回事的。 “批评”和“批判”,在语感上似乎有些差别,但意思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英、德、俄等外文中,“批评”和“批判”都是一个词,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