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革”中期,原文化部6000多文化人下放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向阳湖文化”。这种文化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其内涵可从那段历史的荒谬性、文化人的苦难历程和逐步觉醒的心路历程这三方面体现出来。同时,在考察向阳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向阳湖文化”的现实意义也得以体现:它是历史的遗存,是对未来的警示;它既展示了“国民性”的阴暗面,更体现了文化人直面绝望的勇气及精神的高贵;它既能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借鉴,又是具有发展活力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陈芳 《世纪行》2013,(7):34-35,48
山与山不能相遇,人与人却可相逢。说到"文革",就离不开文化人;说到文化人,就绕不过"五七"干校;说到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人们就会想到向阳湖文化;提到向阳湖文化研究,我们自然就想到了李城外。耕耘与收获李城外,向阳湖文化资源抢救性开发的发起人。自1994年起,他就开始了对向阳湖文化名人的采访与宣传工作。开始时,虽仅他一人孤军奋战,  相似文献   

3.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记录了特殊历史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艰辛历程,是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迄今为止,对向阳湖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引起文化名人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向阳湖“五七”干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它的研究填补了党史党建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李城外 《世纪行》2007,(9):43-48
1969年至1974年,在“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原文化部在湖北成宁创办“五七”干校,六千余名文化界领导干部和作家、艺术家、出版家、翻译家、文博专家及家属下放鄂南向阳湖,度过了几年“脱胎换骨”的艰难岁月。尤其是当年的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被“一窝端”(其中包括冯雪峰、冰心、沈从文、萧乾、陈白尘、张光年、臧克家、楼适夷、郭小川、韦君宜、严文井等众多文学大家),可谓名流云集,空前绝后。向阳湖已成为这些文学大家们一段抹不掉的记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十多年来,中国作协会员、成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致力于干校文化研究。为了铭记历史,本刊选载一组李城外采访向阳湖文学名家的口述实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张磊 《理论月刊》2012,(6):159-163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在"文革"时作为文化部的干校,曾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劳动锻炼、改造思想,其中不乏冰心、冯雪峰、沈从文、张光年、臧克家、萧乾等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省委书记李鸿忠曾指出:"向阳湖文化是咸宁独一无二、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向阳湖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社会史、思想史乃至文学史的研究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城外 《世纪行》2008,(2):45-47
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曾有过一段让6000多名京城文化人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它为中国当代文化史留下了一节笔墨凝重的篇章。1994年,当我把目光投向这块沉寂多年的土地后,自己的血脉便和向阳湖水融入在一起,也注定了我的“向阳湖情结”系得越来越紧,今生今世再也解不开……  相似文献   

7.
袁寨史话     
袁寨史话袁寨是袁世凯的故乡。位于项城市东南约20公里处,北有沙河,南临谷河,西有玉萍湖,东有闸于湖。最早始建于明朝弘治帝年间,至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原名叫石腰庄,咸丰七年(1857年)改名袁寨。据袁寨一位老儒书先生介绍:明弘治年间,中原地区洪水为患...  相似文献   

8.
吴泰昌 《传承》2010,(34):40-42
<正>向阳湖初见冰心1969年4月12日,中国作协和中国文联共同组成的先遣组29人,开赴咸宁县的向阳湖五七干校,下放人员中包括谢冰心、臧克家、张天翼、陈白尘、张光年、严文井、李季、郭小川、侯金镜、冯牧、葛洛、黄秋耘等知名作家。冰心比大队人马去得略晚些,因治牙病请了假,于1970年元旦后赶去的。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06,(11):18-18
荆楚文化包括八大系列:(一)炎帝神农文化;(二)楚国历史文化;(三)秦汉三国文化;(四)清江巴土文化;(五)名山古寺文化;(六)长江三峡文化;(七)江城武汉文化;(八)现代革命文化。这八大文化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省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6日至19日,第七届湖台邻里节在湖州南浔举办,来自台湾南投县的120位基层代表开启"邻里走亲"之旅。基层代表走亲戚话家常,了解南浔社区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邻里走亲越走越亲4月16日,活动开幕式在南浔举办。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王明鉴、浙江省台办副主任何永明、湖州市台办主任徐新等领导及来自台  相似文献   

11.
<正>我省是非遗的资源大省。目前,全省共有七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5位,设立了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  相似文献   

12.
<正>"邻里"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守望相助、分享关爱、互存互恤的邻里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在两岸均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月15日至19日,由国台办交流局指导,两岸关系杂志社、湖州市台办主办,南浔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七届湖台邻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5,(22)
<正>我从1996年开始,就专门研究休闲度假。今天针对长荡湖的资源特点,就湖泊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管理谈一点个人看法。首先,休闲度假是供求关系。必须了解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确定如何来开发。长荡湖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同时长荡湖又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人文特色,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全球各地有很多湖泊开发的典型案例可供借鉴,建议长荡湖领导能够去湖州太湖,甚至走出国门,到泰国七  相似文献   

14.
位于祖国大陆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2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再加上奇异的地形地貌和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这一切构成了色彩纷呈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使云南成为众多旅游观光者向往的地方。过去,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被世人充分了解。“八五”期间,云南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取得明显成效。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八五”期间,云南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205.13万人次,平均每年增长32.28%,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2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累计…  相似文献   

15.
江永女书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京 《湖湘论坛》2003,16(2):65-66
湖南江永女书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唯我独有、神秘奇特、纤细美丽、内涵丰厚的特点 ,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开发。  相似文献   

16.
上期梗概:   刘锋在对“广水帮”成员审讯后,立即带队赴 B市解救出陈少军的母亲,抓获了“广水帮”漏网成员,亚杰被杀案基本告破,但证据链中最关键的人刘七和陈红兵已死,再次抓捕陈少军的时机还不成熟。温州警方和小丽的父亲来到湖江市,他们已和绑架小丽的绑匪达成“协议”,到湖江交钱赎人。邬文龙精心安排,在银行抓获了三名绑匪,后又抓到了这起绑架案的雇主周胜乔,解救出了小丽,小丽说引发此案的录音带已被小丽寄到了湖江市公安局。陈少军得知消息后,和妻子一起逃往了香港。 第七章 失踪的录音带  公安局门前的两棵木棉树…  相似文献   

17.
在津沽大地的七里海畔有一位政协委员叫刘旭清,今年33岁,现任天津市七里海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他从1990年1月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至今,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务实创新,意笃情深地致力于乡村文化品位的提升,默默地守候在乡村的文化阵地,辛勤地耕耘在精神的家园。他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丰富宁河县潘庄镇的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该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5月被授予天津市青年“五四”奖章。  相似文献   

18.
政协内蒙古七届三次会议委员建议综述内蒙古党委统战部研究室4月13一19日召开的内蒙古政协七届三次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着民主、和谐的气氛,也留给了委员们深刻的感受和不尽的思考。与会期间,488位委员形成的共识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文化、教育等诸...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在7月31日(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之际,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聚会河北邢台,研讨七夕文化,并通过了保护七夕文化邢台宣言。强调七夕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笔者看来,此时推出保护七夕文化,是适时之举。尽管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六大传统节日,并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不容忽视的是,七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本…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妇女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文化层面去解读新时期妇女全面发展的时代密码,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全新课题。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七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奇迹。本文试图从“于丹现象”入手,把脉妇女发展与文化教育这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