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朝阳 《唯实》2012,(7):54-58
在整个社会的现代性日益突显的过程中,社会的技术性、工具理性到处弥散。这一过程带来的后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政治价值理性出现衰落。当然,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互关联的。究其根源,在于现代化过程中科学和理性的共谋。重塑人的主体性和回归政治的价值理性,建设文明政治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必要探寻并建立一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能够有效分析当今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释框架.文章在揭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关于社会发展问题方面的偏颇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斯现代性观点,并且尝试运用新现代性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5.
宋友文  郑百灵 《求实》2012,(5):33-36
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人们不断关注世界图景中的风险问题,风险社会理论随之兴起。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危机深化的结果。风险社会理论既没有忽略后现代理论加以批判的现代性危机,又没有放弃拯救现代性的历史使命,而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新视角。更为可贵的是,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一个复杂的命题,具有多元的发展维度和理论侧重,通过对法治知识谱系的考察,可以发现,主体价值是法治的本体基础,主体行为是法治的事实依据,主体共识是法治的实践旨向,法治未因人本而发端,却以人本为依归,具有深刻的人本向度。  相似文献   

7.
王彬 《唯实》2007,(2):72-74,43
法治作为一个复杂的命题,具有多元的发展维度和理论侧重,通过对法治知识谱系的考察,可以发现,主体价值是法治的本体基础,主体行为是法治的事实依据,主体共识是法治的实践旨向,法治未因人本而发端,却以人本为依归,具有深刻的人本向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已成为当下讨论中国问题最基本的背景或前提。鉴于中国迥异于西方国家现代化逻辑起点的客观事实,中国的社会转型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具体图景?围绕这一挑战性论题,学者们的观点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则从解析义乌这个具体案例入手,对于由义乌经验而引申的我国地方社会现代性的演进逻辑予以初步讨论。认为,不同国家完成其现代性转型的具体路径必然不会划一,但仍有基本的规律性特质需要被遵循,即经由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持续互动博弈,行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体上则逐渐趋向一种人道、理性、均衡的现代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思。它的提出超越了一般性的环境保护意识层面,是立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性质的总体性反思,进而深入到实践层面的思考,对于生态文明观念的反思正愈加体现出理论、观念、政策及行动的多元化统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庞大的价值体系之中 ,“自我” ,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指符号与价值理念 ,本文的任务主要是从“自我”的角度切实探究 2 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小说 ,考察其中“自我”的命运与历程 ,从而揭示2 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小说与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的追寻“文革”后中国小说的自我追寻较早地突显于以追寻自我的价值实现作为目标的“人生文学”。具体地说 ,“人生文学”中自我的所指就是某种现世目标的实现或达成 ,自我的所有努力 ,就是要弥补它与目标之间的断裂 ,而其意义的实现 ,也正在这追寻的踪迹本身以及踪迹的终点处。在“…  相似文献   

11.
王万森 《理论学刊》2012,(7):112-117,128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需要反思和梳理,文学史观需要调整和整合.确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观念,现代性是贯穿其中的叙事主脉.以现代性为基点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不难发现,文学史叙事呈桥式结构,叙事节点之间存在“断裂”,也不难发现“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新景观以及相互之间的“断裂”与“断裂”中的关联.现代性理念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体系及其生态法则——一种生态政治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生态政治理论看来,社会体系既是沟通自然体系与政治体系的中介链环,又是独立存在的自组织体系,它相对独立于自然体系和政治体系.就其与政治体系的关系而言,它更带有民间属性.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它的发展和变化,除了环境因素外,主要来源于其次体系间的互动,表征为相互间关系的多样与有序、冲突与互补、均衡与失衡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过程中既有的理念已无法解决工业时代的生态困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诉求表现出更多的是理想愿景及其日益碎片化。生态现代化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承继与突破,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因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现实的替代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超越的,尤其在面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时候更是凸显出其意义,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强的人文意蕴。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以“改造世界,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崭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对种种旧的世界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借鉴和改造,实现了一场哲学革命。这一哲学自始至终都包含着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或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宗旨,尤其在今天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更显示出其难能可贵的批判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万希平 《唯实》2010,(10):40-44
如果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多集中于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上,就往往会忽视它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批判。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从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利己主义价值观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可得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逻辑推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全面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本刊组织此次专家学者笔谈,旨在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使读者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有效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9.
走向成熟的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实主义特别是作为成熟与自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是以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为基础 ,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前提条件 ,并伴随崇高审美理想对和谐审美理想的取代而出现的。 2 0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进入 90年代 ,中国文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 ,产生了一批触及现实问题的力作。笔者认为 ,这一现象既不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也不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现实主义寻着历史理性的逻辑 ,日益走向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选择何种国家治理艺术以统筹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既是涉及国家理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实践难题.基于对马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相关论述的理论解读,区分两种国家治理艺术——"以力强国"和"以人强国",揭示统合人的发展和国的强大才是国家治理艺术的真谛所在,将为国家治理艺术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