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彝族密且人的原始宗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密且”系自称,属彝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云南富民、武定两县,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村,900余户,4500余人。另禄劝、禄丰县也有分布,但村数、户口、人口不详。当地汉族称密且为“密岔”,白彝、黑彝称密且为“阿罗婆”,他们在族支内均讲密且语,对族支外的彝族及其他民族均讲汉语,不使用彝文,而通用汉文。不披毛毡,不穿羊皮褂,不分男女老幼均着汉装。据调查,密且人祖籍大理、蒙化(今巍山),与大理州之巍山、南涧、漾濞的“迷撒”、“蒙舍”、“摩察”、“蒙化”有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2008年,“巍山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巍山县被誉为“中国彝族打歌之乡”。得此殊荣,这其中有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有“传习馆”这类民间组织的努力,而巍山众多民间艺人在不同舞台上对巍山打歌的传承和传播更可谓功不可没,字汝民就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3.
石屏是云南省彝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其主要聚居地是龙武、哨冲、龙朋、牛街四个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彝族属于石屏的土著民族,其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的古籍就有彝族的记载,直到民国年间,仍沿袭旧称“倮罗”、“夷族”。石屏的彝族支系有花腰、三道红、仆拉、山苏。  相似文献   

4.
南诏国境内外的乌蛮主要分布在南诏国的拓东节都、会川都督、剑川节都、弄栋节都、洱海地区和唐朝的剑南节都辖境内;由于唐朝和南诏国对各自辖境内乌蛮的治理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乌蛮各部利用唐朝、南诏、吐蕃之间的政治、军事博弈,发展自己,所以乌蛮各部有自己的一套务实性生存策略;但是乌蛮被特殊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区域性内部凝聚力强大的民族群体,表现为"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以乌蛮为主体发展而来的彝族今天有如此众多的支系,恐怕与其务实性生存策略和生产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彝文是彝族先民沿着自身造字道路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古文字,彝语称其为“”(su~(33) na~(33)),即“书眼”的意思。汉文献上称其为“文”、“字”、“韪书”(即标准文字——笔者)或“倮文”、“罗罗文”。它有一般表意文字所共有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也有足以显示自身特点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在表意文字的体系里,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字中唯一使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的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  相似文献   

6.
一、罗施鬼国 南宋时期,西南潼川府路(驻今四川三台县)南部边境羁縻州中“乌蛮”(彝族)贵族的势力发展起来,统治了今川南与贵州省西部连接的大片地方,脱离南宋王朝的羁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地方政权,称为“罗施鬼国”,或写作“罗氏鬼国”。 今先录明、清以来有关黔西彝族历史发展的记叙,有助于对罗施鬼国的理解。 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1《建置沿革》说:“汉为西南夷地,唐武德三年改牂州,四年,又改牁州。诸夷杂处,其部落有七,曰卢鹿蛮者,即今罗罗也,俗尚鬼,号主祭者为鬼主,居普里即今贵州(按,今安顺市),数出兵侵牁地,为罗甸国。元和八年(公元813  相似文献   

7.
<正>3月14日至18日,2019年中华彝族祭祖节、第九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巍山隆重举行。巍山素有"魅力巍山,小吃天堂"的美誉,境内有名特小吃24个系列,350多个品种。名特小吃品种丰富、风味独特,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巍山民族饮食的"活化石"。本届小吃节共聚集310多个摊位,160多种小吃,涵盖烧烤类、汤锅类、米  相似文献   

8.
走进彝山     
巍山彝族回旅自治县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历史悠久.不仅是南诏国的发祥地,也是彝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巍山古城、古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彝族服饰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乌蛮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个上承氐羌系昆明、叟等民族,下启今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的重要族群。对乌蛮史作系统、全面、细致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西南各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乌蛮族属、源流、分布、发展等方面,对乌蛮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等的探讨显得较为薄弱,对乌蛮民族发展的关联性关注不够,其研究方法和视阈尚需改进,因此对中国西南乌蛮史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细致研究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论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彝族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我在两篇拙文中曾分别谈到:(一)彝族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属于祖国北方古戎狄部的昆夷之苗裔。昆夷希慕遮的第29世裔孙武洛撮,当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酋长。从武洛撮开始,在彝族血缘内出现了统治等级和被统治等级,产生了家长奴隶制,正孕育着奴隶社会。(二)到希慕遮的第31世裔孙笃慕时,彝族历史已踏进文明时代的门槛。与阶级社会的产生相适应,彝族也形成为文明民族,并始建了以笃慕为首的彝族史上第一个本民族的统一政权——蜀国。(三)武洛撮即“蜀王”蚕丛,笃幕与“帝蜀”的杜字也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在大理地区流传着一系列大黑天神神话,约可分为三类:一为本是玉皇大帝侍者,因违抗玉皇旨意而“吞瘟丹”、救人类,成了“土主”或“本主”;二为本是清官或义士,与“升天台”恶蟒斗而献身除害,成为“本主”;三为其它本主神话传说。这些大黑天神神话是如何形成并发展成系列的呢? 一 大黑天神“吞瘟丹”、救人类的神话,流传于巍山、大理、剑川等地。在巍山,大黑天神为巍山彝族各村共有的“土主”。“相传大黑天神奉天上的命令,叫他背了装着瘟丹的葫芦到人间来撒毒药,他感到百姓无罪,为什么要害死他们呢?于是他自己把瘟丹吃了。因为药力厉害,烧得难熬,他就跳下了海,结果把海水烧干了一寸,他的全身也被烧黑了”。在大理,大黑天神是喜洲、金  相似文献   

12.
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元末年),南诏在唐王朝的直接扶植下,统一了洱海地区。但滇池地区的“东爨乌蛮” (今彝族先民)和“西爨白蛮” (今白族先民),内部仍然“朋仇相嫌”、“兵戈相防”;它们在行政上也分属于姚州、戎州和安南三个都督(都护)府管辖,很不统一。唐王朝虽曾派中使(宦官)来调解这些部落贵族之间的纠纷以及他们与各都督之间的矛盾,都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东爨乌蛮诸部族源,与今川、滇、黔隣境彝族有关。本文根据汉、彝文献资料互证研讨,试提一些肤浅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爨氏系乌蛮土著爨为一姓氏。最早见于三国。其后发展为爨氏统治区域的总称。《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说:“爨习为建伶令。”《华阳国志·南中志》亦云:有“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以及“建宁爨习……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爨氏有以为系土著,而又有以为系同化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文化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巍山彝族打歌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对该类民族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总结主要的类型和特点及推动该类民族舞蹈发展的经验,最后得到了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健康传承的具有普适性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各民族文化互动整合的过程,“礼俗互动”拓宽了审视文化互动整合关系的视野。西南情境下的“礼俗互动”具有特殊的边疆形态,呈现出族外与族内、上层与下层、中心与边缘、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多维互动的结构模式。在大理巍山彝族土主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中,“礼俗”的多维互动,不但保证了该区域各历史阶段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而且在西南边疆由早期族群整合、区域整合、帝国边疆整合到现代民族国家社会整合的进程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由此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16.
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早在公元2世纪,滇池一带就是彝族先民活动的中心。公元3世纪,逐渐扩展到了滇东北、滇南、贵州、广西一带,与其他族群杂居融合,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其中,居住在云南石林、丘北一带的彝族多为撒尼人。撒尼人非常崇尚老虎,在撒尼语里“罗”是虎,“倮”是龙,因此也自称为“罗倮”,意思是像龙和虎一样勇猛而不可战胜。  相似文献   

17.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俗称“火把节”。居住在双柏县的彝族罗武人过火把节,沿袭着古老的习俗并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节日文化景观。罗武人视火把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来临,各家要接回已出嫁的女儿,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祭祖祀神、燃起火把,击响大锣,唱火把歌,跳火把舞,共祝物阜民丰。关于火把节,在罗武人心中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罗武部落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阿辙姑娘(也称喜雀姑娘),周围众多部落首领都被阿辙姑娘的美貌所倾倒,早已垂涎三尺,欲以武力进攻罗武部落,霸占阿辙姑娘。阿辙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地区性的内部统一走向全国性的大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地区性的内部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如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成吉斯汗统一蒙古,努尔哈赤统一东北等,最后都或早或迟地走向全国性的大统一。另一种是像云南这样有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小聚居和许多小民族大杂居的地区,离开了几个较大的民族联合并带动其它众多的小民族,不可能实现地区性统一,从而为全国性的大统一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人口较多的大民族中有远见的统治者从有利于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审时度势,正确处理区内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关系,以促进各民族的联合和共同发展。南诏的建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乌蛮王族与白蛮贵族联合实现地区性统一的范例。 唐初洱海地区的两大民族集团 云南自古以来是部落林立的多民族地区。唐代初年,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的洱海周围分布着山区的乌蛮和坝区的白蛮两个较大的民族集团。前者称为六诏,唐樊绰《蛮书》说:“六诏并乌蛮”,其内部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族体:越析诏位于洱海东今宾川县宾居镇,其前身是《华阳国志·蜀志》中的“摩沙夷”,为今纳西族先民。浪穹诏在洱海北部今洱源县,其南境为邓赕诏,施浪诏在洱海东北部蒙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20.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是南诏时期以雄冠西南乌蛮三十七部而闻名于世的罗婺故地。这里居住着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17%。各民族世代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辉煌灿烂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这一资源优势,努力把武定建设成为昆攀经济文化带上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璀璨的文化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