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峭(871——953年),字峭山,号青岗。又字仁静,名岳。唐末五代哲学家。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五经先生黄惟淡之孙,黄锡长子。 一代俊杰 勇开新风 据《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峭公行录》与《黄氏圈论》等主要资料记载,黄峭一生主要经历了平定匪乱、治学行医、遣子望远3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铁城之福     
1邵武历史上叫过县,称过府,更多时候唤为军。不名花,也不说树,却号铁城。盖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地理形势;二是人物性格。古人称地势高下为形,地形险阻为势。邵武可谓形势大都,《山海经》言,"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而邵武为闽西郡,自古就以山川著名。按朱熹的观点,岷山之脉,其一支东过浙江,北其首以尽会稽,南其尾以尽闽越。江南诸山及五岭是皇都第三、四重案,而邵武正当屏卫王室的第四重案之巅。邵武所在,虎踞龙盘,"左卫福山,右旋寿屿,前踵重岗,三峰峙其南,后拥金汤,万峰耸其北。"翻开旧志,文人骚客几乎穷尽语词状写山川  相似文献   

3.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4.
正太极宗师张三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哪里人?出生地在哪里?竟然有二三十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众多说法中,也都有"闽人"一说。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对邵武和平古镇的历史文化不断深入挖掘,许多有关张三丰的史籍资料不断浮出水面,大量张三丰的遗踪遗迹不断被发现,诸多凿凿铁证,证实张三丰就是福建邵武人,其故里就在邵武和平镇坎下村坑池自然村。这位闻名遐迩的道家泰斗张三丰,本名张子冲,字君实,号三丰,人呼张邋遢。但在邵武和平一带,人们习惯叫他"张仙人"。在当地,你说"张三丰",  相似文献   

5.
《春秋》2020,(3)
正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宋至和二年)。第三十代衍圣公孔令贻于1919年病逝,其遗腹子孔德成于1920年袭封衍圣公,是第三十一代也是最后一代衍圣公。1935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800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孔令贻、孔德成父子与青岛渊源甚深。  相似文献   

6.
谢东莉 《前沿》2014,(13):189-192
在黎族的社会文化中,始迁祖是黎族峒寨祖先崇拜对象的起点。峒寨始迁祖先迁移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家庭矛盾、游耕生产、仇杀“避鬼”等多个方面。黎人对始迁祖先崇拜从形态类型上可以分为始迁远祖崇拜、始迁近祖崇拜两种,人们对其的信仰已经超越了黎族家祖崇拜中对“祖先鬼”的信仰局限,把其作为神圣的力量进行看待了。  相似文献   

7.
"乐(le)"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论语》首章首篇就开篇言"乐",《论语》全书亦反复出现诸如"喜"、"说(悦)"等"乐"的语言家族。孔子之"乐"的独特性在于"我"与"所乐之事"之间"爱"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爱人的快乐、爱自然山水的快乐以及爱道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乐"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应当受到"中庸"之道的规约,即"乐"当适度;同时,对"乐"应当有所区分,不仅要区分"益乐"与"损乐",还应处理好"乐"与其对立面"忧"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孔子的快乐观。  相似文献   

8.
要刑上大夫     
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期间,千家驹教授提出对不正之风要用重典,要刑上大夫.他疾恶如仇,语重心长.几千年来,"刑不上大夫"的事是不少的,但也不完全如此.后汉时,当官的犯罪,也有受杖责的,"侯汶为侍御史,赋贫民廪糜不实,献帝令杖之五十"(《宅泊编》卷七).武则天当朝时,对贪赃枉法的公卿就严加笞挞,毫不手软.唐肃宗时,有个宰相叫第五琦的受贿三百两,就被流配远方.德宗时,宰相窦参弄权贪赃,也被处死并籍没其家,抄没所有的赃物(《穀山笔尘》卷十).宋仁宗近臣贪污犯罪,被"降为散官".到神宗时,"龙图阁学士祖天择始以台官下秀州狱".后来,许多大官犯罪也都被关进监牢,而无人敢出面救解.(《东轩笔录》卷十一).这些都是刑上大夫,不讲情面的史实.但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正确做法和"刑不上大夫"的歪道,长期以来常常是同时并存的;而当有道之君要厉行"同罪"的  相似文献   

9.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10.
<正>黄文华(1848~1901),又名秀荣,号晴岩,原籍南安,迁居厦门禾山文竈(文灶)村,系旅越著名华侨,"得一品封典",许"纳粟太学,加中书科中书衔"。黄文华育有四子十一女,次子黄仲训、三子黄仲讠赞曾分获民国四等、五等嘉禾勋章,家族到第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臣为辱国及立嫡与豫教并行等是为君主理政之道,即为君之道。王道在本质内容上仍然属于君道。王夫之之重视为君之道,一来在于他仍未走出"圣君贤相"之政治理想,二来是为将来社会提供治道之借鉴,"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相似文献   

12.
以包玉刚为代表的包氏家族,是“宁波帮”中有重要影响的家族。包氏家族诚信为本、爱国为怀的精神,是“宁波帮”传统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天一阁所藏《包氏家谱》记载,北宋龙图阁宣学士包拯第七代孙包元吉随宋高宗南渡到临安(今杭州)。包元吉孙包荣迁居镇海。包玉刚是包拯第二十九代孙。包玉刚太祖父包奎祉初为丝绸商人。一次,去温州贩卖绫绸,路过台州,投宿客栈。翌日,他和别的客商各自起身赶路。途中,挑夫觉得行李沉重,包  相似文献   

13.
据《半月谈》今年第4期报道:河南省某县数月无雨,麦苗泛黄,乡镇干部却忙于换届,无人组织抗旱,原因是"官位"没有落实。人大、政府换届选举之时产生的这类"官等官"现象,非此一例。有的换届未动,"关系"先行,早活动,早舆论,早调动;有的以届为"界",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反正站外有人干";有的换届"患病",瘫痪软弱,得过且过,坐等换届,等等。"官等官"现象,说明有些干部认识不到换届的目的和意义,处理不好届与届、"新官"与"旧官"之间的关系。这种现象不利于工作  相似文献   

14.
《时代潮》2001,(6)
"官不在大,肥缺就行。"这是《官场现形记》中对封建社会官吏的真实写照。然而,现今极少数领导干部不仅持此"官念",而且认为官越大越好。于是,"官迷"们不择手段,丑态百出:有的钱色并用;有的谋官害命;有的求神求仙等等。日前,记者在山西省交口县了解到这样一件惊世骇俗的荒唐事——  相似文献   

15.
正《容斋随笔》中有诗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绕洗遍千江水,难似当初不污时"。《菜根谭》亦曰:"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一"表面上看是最小的数字,实际上是最大的数字,因为它是量变之始,质变之源。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会一发而不可收。有  相似文献   

16.
王姓源流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历史悠久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漳州姓氏》和《寻根问祖》等史书记载,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隋唐时,王姓各支派向各地迁播。唐朝末年,有一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南下入闽的王氏分支,开基  相似文献   

17.
彭宇哲 《思想战线》2015,(3):135-139
"德"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在《德道经》原文以及代表性的古代注本、现代注本中含义不尽一致。从"道"与"德"的关系上看,"道"为"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从《德道经》第38章中可以看出,"德"的具体内涵为"自然无为";"德"的特殊表达形式——"无"中包含着达到"德"的途径,即"无知无欲"。同时,"德"与仁、义、礼等通常意义上的德行的本质区别在于"无为"与"有为"。从"德"向仁、义、礼的趋近是道德逐渐外在技术化的表现,意味着社会的堕落。因此,老子的人生以及政治理想都基于向"德"的回溯,重回自然无为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有感     
有感柘城县工商联王松林《中州统战》93年第10期载文《中华民族最善良》,写南召善士孙帮俊祖子孙救助一日本人,前后50年复历十数劫难的故事。读后荡气回肠,寤寐不忘,吟而而成之一东人作风雨,遣唐入汉疆。泱泱劫难大、在在家园丧。二南阳灵圣地,三代古风淳。里...  相似文献   

19.
石书军  孙博 《小康》2004,(2):76-76
一项制度最终能否称之为"好制度",关键要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否在"制度"存续的时间内通过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从而不间断地为民造福。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干部异地任职"制度。事实上,早在封建王朝时期,为防止官员结党营私等弊害,就坚持地方首长的属籍回避制与三年一届任满轮换制度。唐朝制定了较完善的《回避条例》,不许官吏任"本郡州县及邻本郡县官"。起先提出"千里之内不为官",后又改为"五百里内不为官"、"千里内之不为官",还有"南人北官,北人南官"的规定。明朝把全国分为三个大区,"定南北变调用人"。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青年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从1986年《中国青年报》刊载《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开始,到1988年《第四代人》一出面世,明显地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予以评说.和大家商榷.一、"灰色"说提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50年代的青年是"灰色"的一代,"是由机器批量生产的".我把这种观点称为"灰色"说.这种观点认为50年代青年的"人生宗旨就是接受和服从".这种"服从性的思维方式只能是一种虚假的的思维方式",而服从性的行为方式则"使一代人丧失了旺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