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瞭望》2007,(1)
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在2007年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中国将在这一年结束入世五年过渡期,并以全球GDP总量第四,贸易排名第三的巨大经济体量,成为继美国之后另一个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2.
<正>反腐、雾霾、房价,你知道别人最关注的是哪个吗?教育、医疗、养老,你知道哪个问题大家和你一样头疼吗?……日前,复旦大学发布了《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之"十二大社会议题"分报告,尝试回答了上述问题。十二大议题:教育居首报告将近年来关注比较多的社会议题归纳为12项,根据排次,提及率最高的是教育议题。具体如下(百分比数据为提及率):  相似文献   

3.
刘仲直 《求知》2001,(11):18-21
根据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签署的开放中国金融业的内容中关于银行业的协议规定:中国加入WTO后将立即允许外资银行经营所有国外客户的外汇业务;1年以后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客户的外汇业务,允许开办合资银行;两年内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5年后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中国居民的零售业务;中国政府5年内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提供汽车融资等服务。银行业将会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外来金融机构的冲击和挑战中,抓住机遇,实现新的腾飞,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颜之宏  王俊禄 《瞭望》2020,(1):50-5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应用,刷脸、辨声、步态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正逐渐从电影中的黑科技演变为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巧帮手。有关数据显示,在未来,包括人脸、声纹、指纹、虹膜、指静脉、步态等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撬动十万亿量级的新生市场,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由于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具有不可更改的唯一性,在普及相应技术的同时,如何保证这些原生“生物密码”不被他人盗取甚至用以违法犯罪,如何兼顾不愿意使用生物特征信息作为身份核验手段人群的利益,如何在高效率社会服务的前提下更加充分保障广大群众的隐私权,这是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就这些问题进行调研论证,以期找到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整整13年的交锋后, 中美双方关于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的谈判,终于在世纪末落下帷幕。1999年11月15日,双方正式签署了双边协定。至此,中国加入WTO前景一片光明。加入WTO后,中国的银行、保险和证券这三大金融行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冲击?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银行业:首当其冲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迈得较快。据统计,截止1999年9月底,中国境内共设立外国银行分行155家,当地注册银行13家(信贷银行7家、独资银行6家),外资财务公司7家,外国银行代表处248家。在…  相似文献   

6.
孟涛 《理论导刊》2003,(2):63-63
纵观世界各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可分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两种,前者以德国为代表,后者则以美国为典型,经历了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混业经营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出,混业经营在全球范围内渐成趋势,理论界也有观点认为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日渐成熟、风险控制与市场监管手段日趋完备的条件下,混业经营有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的功效。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初期,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之后逐渐走向分业经营、分业管理,1995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提出金融分业经营的原则和精神,同年《商…  相似文献   

7.
施倞 《瞭望》1987,(47)
西欧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各国筹资者提供了方便的筹资场所。近年来,中国开始利用这一金融市场为四化建设筹集资金。 西欧金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源地。1694年世界第一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业目前面临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 ,银行规模较小 ,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证券监管机制透明度较差 ,金融市场开放等问题。加入WTO后 ,这些问题将愈益突出 ,必须及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应对挑战 ,争取双赢 ,保证中国金融业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1999年 1 1月 ,中美间达成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国进入WTO的前提是我国承诺遵守规则 ,开放市场 ,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中央政府的一个战略选择。但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双向的 ,加入WTO给我国带来长远利益的同时 ,从近期看 ,也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挑战与风险。笔者认为 ,进入WTO给我国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最不容忽视 ,原因在于 ,迄今为止 ,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仍很不充分 ,基础很弱 ,潜伏着极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担心是有理由的美国关注中国,是因为中国日益强大,正在甚至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且美国人不确定未来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强大。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08,(16):8-8
美国人担心是有理由的美国关注中国,是因为中国日益强大,正在甚至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且美国人不确定未来中国将如何运用自己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哪个国家正在崛起都会受到美国的极大关注,如果印度大有跻身世界强国之势,美国也会马上掉头关注印度。当然,中印政治制度有所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会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12.
肖江 《瞭望》2002,(14)
图书出版发行业、传媒业被普遍认为将是继电力、通讯业逐渐结束垄断经营之后中国最后两个蕴藏丰厚利润的行业。如果说经过近20年的改革,热闹繁荣和多样化的市场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支撑中国图书出版发行业的决定因素,那么民营出版发行力量的壮大和中国入世后引致的市场格局的变化无疑使这个千百年来“翰墨飘香”的行业面临更加缤纷的景象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理论视野》2010,(7):F0004-F0004
首届中国金融业党建论坛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金融业科学发展”为主题,7月7日在中央党校举行。  相似文献   

14.
夜幕降临上海,在’99《财富》论坛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心边上,黄浦江水静静流淌,隔江而望霓虹闪耀。在五颜六色的礼花腾空而起时,站在我身边一位跨国公司老板说:“这真像是一幕电影!”是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戏剧性发展,不仅外国人无法想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此也不无惊诧。参加《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一次小论坛会上说:“70年代初我第一次来中国时,上海还只有一家西方人认可的酒店,浦东只是一片农田,20多年中不断创造的成就,说明中国人有能力把他们想做的事情做好”。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一次午餐…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8,(3)
可能放缓的2008全球经济,将如何影响热度和通胀形势都很严峻的中国经济?对此,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由汤敏执笔的"国际经济热点分析"报告,归纳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银行、英国共识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英国经济情报机构、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各大机构有关中国经济的预测与热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历15年的改革开放,变化和成就巨大,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并且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中国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中国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 今年5月中旬,在东亚地区举行的两个高层次国际经济会议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北京举行的’94中国北京国际高级经济论坛会议,与会各国代表600多人。据报道,如此众多的各国代表来到中国,就是因为他们“都关心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希望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二是在新加坡举行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其主题是“未来的浪潮——东盟、越南和中国:全球的商业机遇”。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代表,都特别关注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给予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商业机遇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
孟境 《学理论》2013,(18):132-133
我国经历了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经历了"混业—分业—业务融合"的发展阶段,对于是否进行金融业经营体制改革实行混业经营模式,争议还比较大。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各自有其利弊,分别侧重安全与效率的价值取向。我国目前监管体制及金融机构内部的体制看仍然不适合完全实行混业经营,仍需实行分业经营,在政策上适度放宽,逐渐实行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18.
谢九 《党政论坛》2012,(2):24-25
欧盟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欧盟对于中国经济有多重要,显然已经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梁鹏 《党政论坛》2012,(6):20-20
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是“善者不来,来者不善”,是真正的“狼来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受美国的忽悠,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照走自己的路。一富国,二强军,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谁也奈何我不得。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竞争和金融业本身发展的需要,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放松对本国金融业的限制,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和监管的改革。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期限的临近,全国人大2003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及《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我国向混业经营模式变迁预留了空间。应根据中国的现状,谨慎选择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