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年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质体现的是新旧体制的转换,是用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对结果均等的公平观的取代。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性。在实践中,我们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认真落实“兼顾公平”。目前,为了解决严重的分配不公,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公平。但在很长历史时期,作为战略方针的“效率优先”不能因目前更加重视公平的潮流而牺牲掉。可以说,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适度关系,应当是我们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度化分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很多同志由于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往往推出公平与效率存在矛盾的结论.如有的同志提出,不要因为过多地注重公平而牺牲效率.还有的同志提出,要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以为这种对公平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一人们在经济上所追求的公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任何一项政策是否公平合理,检验的标准不能简单地依据道德尺度,而只能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体现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因此,特定社会制度下的公平必然有共同、客观的标准.不然的话,  相似文献   

3.
杨凤春  李祥 《理论探讨》2004,2(6):28-29
一、邓小平的效率公平观及其贡献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始终坚持公平分配优先、均中求富的经济发展目标模式,这种战略的实施保证了社会成员有饭吃、有衣穿,对维护社会稳定、安定民心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则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结果导致生产能力低下.这种具有强烈道义色彩的分配模式最终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所以邓小平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P128)正是在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严重泛滥的经验教训吸取的基础上,邓小平积极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使我们闯出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能保持社会公平,又能产生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31)
通过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首先在理论上澄清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阵地;其次从实践上辩证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就,吸取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服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国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一个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正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社会弊端,把实现更好的公平和更高的效率作为其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对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也有矛盾的方面。因为公平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两个方面,从机会的平等看,公平必然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从结果的…  相似文献   

6.
王若望说:“我们对中国自己这个国家怎样一个情况也是模糊的,对它的认识也是错误的,认为有了共产党领导,就可以建立社会主义,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幻想”。又说:“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阶段的分析,整个社会发展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世界各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估计还要走一百年到二百年,而我们打了十年游击战争,就在天安门宣布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了,行吗?如果行的话,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一钱不值。这就叫主观唯心主义。结果怎么啦,弄得大家无饭可吃。弄得来也会饿死人啦。”在这里,王若望给我们设下了一个圈套,即如果认为马克思说过的人类经过五种社会形态,其中包括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对的,那么我们跳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错的;如果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的,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一钱不值。非此即彼,似乎使我们  相似文献   

7.
我们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全面推进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关键是要加强共产党的领导.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50年代中期.当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党就不失时机地带领我国人民探索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不可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社会批判中运用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平等批判”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借助范畴辩证法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平等交换”之不平等本质的揭露;经由社会历史辩证法可以澄明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价值尺度;通过否定辩证法则可以理解马克思对实现普遍平等的主体与现实路径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质疑与诘难作出回应,建构起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正确认识,并以此认清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意识形态本质。这也为守正创新地阐释共同富裕的平等意涵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深入探讨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必要的和有益的。这不但因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而且因为它对我们现在和今后走自己的道路,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宝贵的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是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毛泽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不同的国家是各不相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到底走什么道路?是走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城  相似文献   

10.
从城乡关系出发把握人类历史,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视角.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历史就是城市主导农村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以现代城市网络为骨架来展开的历史;考察现代城市,至少要从城市与农村、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口、城市的资本经营性与人民性、城市与城市这五方面的关系来入手.马克思的现代城市思想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它提示我们走文明的城镇化道路,走绿色城市的发展道路,走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道路,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包容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今天探讨其历史必然性,既不应该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简单类比,也不应该生搬硬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论断,而只能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中寻求答案。一、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从此,民族多难,人民痛苦,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境遇并不乐观。根本原因是: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多数人模糊不清,有的人甚至持有《资本论》过时论的观点并否定其当代意义。针对这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精髓,把"道路自信"奠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不走否定资本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放任资本的改旗易帜的邪路,也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6,(5):45-45
中国社科院特邀顾问刘国光撰文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有许多新的精神,其中一项是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其实,如果我们注意,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文件中,已经不出这一提法,这次会议继续淡出此题,表明了中央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这一举措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以后向马克思致敬的礼物即《马克思的幽灵》,在批判福山的同时也解构了马克思.他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幽灵化理解,主张“马克思幽灵化在场”,解构马克思历史唯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的幽灵——批判精神,只像幽灵般凌空飘荡,而不需要付诸实践,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在场化.我们要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警惕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真正的现实和在场化.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关于平等与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点.但讨论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用语往往缺乏共识,各执一词;或用语含混、似是而非.其中最常见的是关于平等与平均主义、平等与社会公平(或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等许多问题,还大有讨论的余地.笔者拟对此谈些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西方经济学者谈到平等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平等混同于平均主义.可是,在我们的讨论中,一些人往往也将二者等同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平等问题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1、平等的内涵,在于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所涉及的不同的人或事物.马克思在讲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的平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红  李高明 《学理论》2010,(26):1-2
马克思认为,平等是确保社会的每个人公平地享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价值实现;平等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平等应以劳动作为统一衡量的标准。深入研究马克思平等思想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刚  柳俊杰 《理论导刊》2007,(11):13-14
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合乎历史发展规律与最大多数劳动人民解放和发展需要的统一,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在于对效率与公平的科学把握;片面追求道德至善而牺牲效率或一味追求经济效率却抛弃了公正,都有害于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人们在评价社会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时,经常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此,中共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是,我们的分配政策,是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大的提法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则明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新的提法,表明我们党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主要不在于它具有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而在于它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走了一条特殊发展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相比较.在社会主义形态、经济条件和历史任务、发展道路和转变过程、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经济形式和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它以特殊的方式摆脱资本的绝对统治,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以人类社会第二阶段特有的经济形式和经济关系完成该阶段的历史任务.这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关系到全面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所以,我们应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1987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调节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价值方针》一文,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讨,较充分地论述了起点平等问题,读后颇受启发。但是,该文作者兰秀良同志提出的“效率优先”的观点,值得商榷。如果“起点的平等”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那么,在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时,我认为应该坚持“平等优先”的原则。下面对这一问题谈点肤浅认识,请教于读者及兰秀良同志。首先,根据兰文重新审定的社会主义平等即“起点的平等”进行推理,必然得出“平等优先”的结论。兰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起点的平等:一是社会应为劳动者施展才智、谋求利益提供均等的机会,公平地调节必要的竟争;二是起点的平等意味着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三是起点平等在分配领域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