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愈加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个体对祖国的深情厚爱,也是一种对世界和自然的“大爱”情怀。新时代,将家国情怀作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能够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当前,高校在将家国情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等。为此,高校要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现代科技手段等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联系,又对其进行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自强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传统文化路径开展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是一件富有时代意义的事业。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包括:探索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路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古典诗词、家国家史学习活动,开展了解地方服务地方的活动,建设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民本思想与人文精神、“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谐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传统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操、自强不息的忧患意识和求变求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厚理的德性文化和明礼知耻的礼治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而其中的整体大义、仁爱原则、人伦价值与孝爱美德、高尚道德情操与理想人格,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天宇 《世纪桥》2023,(6):48-50
“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家庭以及国家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我国悠久传统文化凝结所形成的精髓,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国富民强、幸福安宁的追求。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广大青年家国情怀教育工作,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基于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从新时代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策略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军 《世纪桥》2007,(9):98-99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并在近代得到了升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伟大斗争中展现了新时代负责任大国新形象,书写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新篇章。而贯穿抗疫全程的精神红线、奔涌整场斗争的思想主流,正是全体中华儿女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高校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把这场伟大斗争作为生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价值,把中国抗疫故事讲透彻、讲响亮、讲精彩,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强力增进爱国情感,不断把拼搏奋斗融入爱国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迟成勇 《学习论坛》2005,21(9):42-43
“和”,即和谐之意。中国哲学认为,和谐是事物固有的状态,从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传统之“和”表现为“杂多之和”与“对立面之和”。传统之“和”是农业型的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宗法型社会的产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因此,对于“和”的传统价值也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其正价值,又要看到其负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一个人所受到的家风教育必定如影随形,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一生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党员干部家风正则作风好、党风清、政风优、民风淳.  相似文献   

12.
肖寒芝 《学习月刊》2011,(10):25-26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道德修养锤炼、塑造理想人格、理想信念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中国人的“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人对"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家不是一个完全的私领域,它与国家密不可分。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曾经给妇女社会地位造成一些弹性空间。今天,在中国实现公民社会的进程中,应提倡社会公共空间的建设,以便于妇女走出家庭或组成家庭之后仍可有自己的空间,保持与社会网络的联系和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可以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确立远大理想,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有的学者,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1、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的思维框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宗法的思维方式,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思维中的内化,其中,家国同构和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框架。其基本特点:①家国同构、君父合一的特殊思维角度。②三纲五常、伦理本位的思维侧重点。③重“内圣”和“治人”,轻“外王”和“治法”的价值取向。④退化的历史观。⑤“仁”和人道主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其次要充分利用中国战"疫"这个特殊教材,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探索疫情防控斗争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营造爱国氛围,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国民心态,促进合作共赢;践行知行合一,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家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家训家风蕴含着修身之道、治家之道、处世之道、家国同构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创新家训家风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认知、多渠道宣传传统家训家风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同、优化传统家训家风教育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体践行等路径,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精神关怀是社会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 ;“家、国、天”三级概念构架了有着内在逻辑的中国传统社会精神结构体系和社会精神关怀体系 ;这一体系在社会的剧烈变迁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构社会的精神关怀体系 ,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家”文化视角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文明中的“家”文化具有丰富的道德价值,在倡导吸收传统文化积极因素促进文化先进性的今天,“家”文化的道德内涵随着现代性的推进而发生嬗变,如功利化倾向冲击着“家”文化的道德平衡力,“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等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和适应现代的过程中把握“家”文化对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同时加强以“家国”文化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创导“家庭伦理关系”的体验式教育,把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为青少年创造一个以“家”文化为核心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建立在求真求实基础上,这样的爱国主义才可称为理性的、真正的爱国主义。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培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树立理性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