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父亲张治中是一位爱国将领,毕生追求强国富民、祖国统一之路.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40周年的日子.回顾1949年父亲留在北平到1969年父亲逝世的20年岁月,1949年对我父亲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7,(Z2)
正我的父亲已经故去十五载了,昨晚梦中又见到您的身影,我在您的呼唤中惊醒,我想这也许是常人所讲的"日有所想,梦有所思"的缘故吧!爸爸,女儿真的很想您。我的父亲从小父母双亡,14岁那年他就跟着八路军去抗日,我们这些孩子是听着父亲打鬼子的故事长大的,父亲讲的故事我们百听不厌,至今记忆犹新。父亲对党忠诚,因为正直忠厚,不  相似文献   

3.
父亲参与儿童照料是当代社会解决育儿困境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当前西方社会流行的"新父亲"话语及其实践的核心议题。分析发现,"新父亲"话语通过树立兼顾工作与育儿的理想父亲形象将儿童照料纳入父职的范围;但"新父亲"只是作为育儿帮手与玩伴,儿童照料参与并不充分,且其照料行为总是与其职业特点与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强化父亲照料与一般照料劳动的区别。现有工作制度使"新父亲"面临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难以充分参与儿童照料劳动;社会生产与人口再生产领域的性别分化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也对"新父亲"的儿童照料参与和性别平等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5.
纪坡民 《各界》2008,(8):90-91
李小林约我为纪念她父亲李雪峰写点东西,这使我有点为难.对我父亲纪登奎过去工作上的事,我知道得很少,对李雪峰和我父亲之间曾经有过什么工作关系和交往,也了解不多.我想,我就从李雪峰最初在我心中的印象谈起吧.……  相似文献   

6.
为了纪念     
明年二月十六日,父亲去世满十周年了。为了纪念,我选编了这一本父亲的短篇小说集。 1919年,父亲开始用白话文写小说,除了长篇《倪焕之》,写了九十多篇短篇。我把所有的短篇过细通读了一遍,挑选出三十八篇。两个多月来,我整个心都浸渍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相似文献   

7.
感恩音乐盒     
何礼仁 《侨园》2011,(8):45
父亲是省重点中学的教师,从教几十年,兢兢业业悉心教书育人,如今已桃李满天下了。今年高考父亲班上45名学生成绩大部分都上了一本线,父亲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心里很高兴。一天下午,我正陪父亲下棋,忽听邮递员在楼下喊父亲的名字,邮递员说有包裹请父亲签收。父亲疑惑地接过了包裹。回到家,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木盒,一个精美的音乐盒躺在里面。我好奇地  相似文献   

8.
张培楠 《团结》2006,(6):60-61
我的家族四代人都有着浓厚的民革情结。我的爷爷张绍南,曾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爷爷常向父亲张佐斌讲述当年投身辛亥革命的事情,故父亲自幼就立下了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宏愿。爷爷得知父亲要报考黄埔军校,亲自从四川内江将父亲送到重庆朝天门码头,踏上了革命的征程。1926年夏,父亲奉命出川,参加了武汉战役,被当时重庆老百姓誉为“道德军人”的国民党25师师长李根固任命为第一团团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曾多次保护过周总理、董必武和胡子昂等中央领导人;保护重庆师生的爱国游行示威活动;防止特务对中共川东特委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从"年初一"做起 1949年4月到6月,是父亲最苦闷的时期.这一段,周伯伯常来劝导,他对父亲说:"你还是封建道德!""你为什么只对某些人存有幻想,而不为全中国人民着想?你为什么不为革命事业着想?"周伯伯的话使父亲认识到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政治内外 抗战爆发后,父亲转移到了重庆,他和早期帮会里的人关系渐渐疏远了,相反,与蒋介石这些人走得近一些.父亲在重庆时跟戴笠走得很近,所谓走得近,就是帮助戴等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帮助国民政府抗日. 蒋介石和父亲的关系,坦白说就是利用,因为蒋介石始终没办法控制上海,所以他要利用父亲在上海的关系实现间接控制,而父亲是不做官的,无所谓蒋介石对他怎么样,所以这种利用也是单方面利用.  相似文献   

11.
<正>"在父亲铜像前我把耳朵贴近铜像听见父亲均匀的呼吸父亲将安危托付给我我给祖国每天恬静的黎明"——马国超这是马国超少将在父亲铜像前作的小诗,更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尽管1944年马本斋去世时,马国超只有5岁,但他始终感觉,"70多年来,父亲从未远离,父亲的嘱托一直萦绕耳畔"。在碧空如洗的初夏早晨,记者敲开位于北京市海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父亲 时光的流逝会毫不留情地令我们的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消失,但唯独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仍是清晰而生动的. 父亲并不高,只是普通中国男人的身材,在我有印象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福了.但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俊秀,虽然略显清瘦,但诚如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盐出英雄对父亲的形容“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父亲的身世当然和“贵”是几乎扯不上关系的,虽然追溯到明代,有一个学问被人称道的礼部侍郎傅翰是一代人物,死后被皇帝赐予“太子太保”,名列《明名》列传,被供奉在“傅氏宗祠”,而父亲也是他正统的传人.但接下来的若干代,傅氏这支已经因务农而逐渐走向贫穷,到祖父母这代几乎就是文盲了.父亲自小就生活在市井之中,时刻要面对生存的严酷,身边更加没有什么“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14.
姚雪 《学理论》2014,(6):156-157
父亲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有着坚实的历史及现实文化根基。主要将马基德·马吉迪早期的儿童电影《手足情深》、《父亲》、《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作为研究文本,从文化、心理入手,对影片中的父亲角色做重点研究分析,探索马基德儿童电影中的成人形象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楚庄 《民主》1999,(11)
在父亲楚图南百年冥诞的时候,我回忆我十岁前后受到的父亲和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作为对父亲的缅怀和纪念。1936年至1937年,父母带着我住在上海法租界劳尔东路一幢三层弄堂房子的三楼。一楼、二楼是房东(在邮局工作的一对忠厚、朴实的中年夫妇)住的,我家租得的三楼是一间居室,二楼到三楼楼梯拐角处的一间亭子间和马桶间。那时父亲还是反动政府缉捕的对象,由  相似文献   

16.
1966年底、1967年初,"打倒刘少奇"的活动已蔓延全国,批判、斗争我父亲的趋势愈演愈烈,舆论已经形成,中央文革小组的阴谋策划也步步加紧.1月13日,毛主席派秘书徐业夫接我父亲到人民大会堂谈话. 一见面,毛泽东就问我父亲:"平平的腿好了吗?"这显然是指1月6日设圈套抓光美妈妈开头的那个情节.从此也可以得知,毛泽东对这件事或真或假也是知道的.我父亲如实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个骗局."  相似文献   

17.
卢存学 《团结》2004,(5):40-42,33
我的父亲卢郁文是民革第四届中央常委。20世纪二十年代他参加北伐;三、四十年代他投身抗日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多方奔走呼吁和平。父亲早已去世,他的遗物中有“49年北平和谈资料”。现在,我把父亲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摘录整理出来,或许可以对该时期的历史资料做一点补充,对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父亲也是一种纪念。1949年初至北平和谈前(一)给于右任拜年1949年元旦,新登上总统宝座一年多的蒋介石,于国内战场上节节失败之际,发表元旦文告,呼吁和平,声明下野。对这个文告,明眼人看得清楚,蒋介石一改1947年攻占延安,…  相似文献   

18.
李声馥 《各界》2010,(7):13-15
我的父亲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父亲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他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十四岁时得到伯父的好友吴禄贞的赏识和帮助(吴是兴中会员,为湖北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得以随着我的伯父李书城到日本留学(李书域是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农业部部长)。伯父学的是军事,父亲学的是工科,但是父亲却十分喜欢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对正在西方和日本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十分留意,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姓氏寻根     
我姓江,随了我父亲的姓. 然而,"江"姓不是我们的祖姓.知道这点的时候,已到了我上中学那年.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父亲吐露出我们本姓"莫",属于老家广西那边的一个大姓.父亲很少提及老家的事,我和妹妹因了好奇追问不休时,父亲的口气变得淡然起来,眼角眉梢透出一些怅惆,好象有一道沉重的历史帷幕正在他脑海徐徐降落.我们姊妹只是断断续续听说,父亲临解放时参军北上,在他走后,一场大水给老家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此父亲便与家乡断了联系,留在老家的"莫"姓妹妹也生死未卜…….老家,姑妈,还有那个祖姓"莫",越来越在我的心底生发出神秘之感.而父亲竟至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走了. 及至去年夏天,已是父亲去世后的半  相似文献   

20.
小茶壶     
多年来我苦苦寻觅一样在平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嗤之以鼻的东西,是为了圆我父亲多年来一个简单而纯朴的愿望:拥有一件他渴望拥有的东西。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时,我惊异地发现伴我走过春夏秋冬的不仅有父亲对我的爱,也有我对他的爱。父亲很喜欢喝茶。但他喝茶却有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