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和韩国周边地缘环境持续变动的背景下,加之韩国国内政权的频繁更迭,韩国周边外交理念及其对外政策也不断调整,调整幅度及时间深受包括周边地缘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地看,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后,韩国在处理周边关系及周边外交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和关联度。韩国周边外交理念及政策,大致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模糊到明确、从未成型到逐步定型的演变过程。而国家自主性提升诉求和统一议题的妥善处理,则成为研判韩国周边外交理念及其政策走向的重要标尺。对韩国来说,处理好追随外交、自主外交、平衡外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在韩国周边外交中的地位能否继续保持上升、对华关系是否成为韩国周边外交的首要考量对象,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民主制度在韩国以宪法形式正式确立下来,此后,在制度层面和法律条文上,民主制成为唯一合理的政治体制。但是,由于国际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介入,韩国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经历了颇为艰难的过程。韩国政治变迁是国际政治国内化的一种反映。由于朝鲜半岛南北分裂,韩国必须长期仰赖美国的军事保护、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种战略需求,使美国成为影响韩国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以美韩政治关系为基础,美韩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决定了美国对韩国政治发展影响的内容、方式和限度。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当代韩国》2013,(1):I0001-I0001
本期文章主要围绕“韩国”展开,涉及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2013年2月25日,朴槿惠正式就职韩国总统,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本期专题“韩国大选与新政府”共有四篇文章,第一篇探讨了韩国国内政府选举中的新现象,即突破了以往选民以地域作为投票的基础,更强调韩国政治社会化经历对选民投票的影响。其余三篇均探讨了韩国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4.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和改变。一国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耦合,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社会经历过多次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解体、分化与重组。韩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受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三国对韩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韩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与现实,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南南冲突"是指韩国社会内部围绕着政府的对朝政策发生的争论和冲突.这是自2000年以来在韩国社会凸显的一个政治现象,并已成为韩国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韩国社会的"南南冲突"在政治圈、组织化市民社会和一般市民社会等三个层次上展开,内容上表现为政治性冲突、理念性冲突、情绪性冲突等三个方面.韩国社会的分裂及其政治动员、朝鲜的对韩政策以及美国的对朝政策作为变量都在影响着"南南冲突"的发展状态,这决定着"南南冲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将继续存在,但由于韩国政府现行的对朝政策已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因而决定了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授予韩国政治家崔炯佑先生顾问教授称号韩国政治活动家、第十五代国会议员、国会“信息化政策研究会”会长、“韩中议员外交协会”会长崔炯佑先生,最近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授予“顾问教授”称号。崔炯佑先生是韩国著名政治活动家。他24岁时加入民主党,开始...  相似文献   

7.
王箫轲 《当代韩国》2015,(3):121-126
<正>韩国是一个民族同质性极强的单一民族国家,韩民族也以性格鲜明、作风顽强闻名于世。韩国的民族主义与韩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伴相生,韩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经由历史传承、国家独立、经济起飞等这些因素的塑造,形成了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基本形态。同时,民族主义在韩国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其不仅对国家经济腾飞起到过巨大的助推作用,也对韩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王生教授的《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研究韩国民族主义的著作,该书对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的诞生、演变、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刻、全面的研究,并对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应对韩国极端民族  相似文献   

8.
以"宪法"和"地方自治法"为准绳,韩国实行地方自治制度,以团体自治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自治模式,由选举产生的各级地方议会、政府具体行使自治权。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历了短暂的、不完全的地方自治,之后中断了31年。自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6月,韩国共举行了5次地方选举。韩国政党通过推荐或支持候选人参与教育监和教育议员以外的地方自治团体首长和地方议员的选举,积极地介入地方自治的整个过程,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韩国政党的参政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金瑛 《当代韩国》2004,(2):38-40
194 6年 11月 ,韩国颁布了军政法令第 12 6号 ,宣布实行地方自治。 194 9年 8月 15日 ,公布了韩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自治法》 ,开始了地方议会的历史。韩国自治团体分为决定地方自治团体意志的决议机关———地方议会和执行地方自治团体一般事务的执行机关。地方议会包括特别市、广域市、道议会 (简称市、道议会 )和市、郡、自治区议会 (简称市、郡、区议会 )二级。本文着重介绍韩国地方议会的组织体系、主要特征、职能及其运作的基本原则。一 地方议会的组织体系1 地方议会议员定额。韩国地方议会议员定额依地方自治团体种类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对于韩国外交决策的研究,中国学界主要关注国际因素与总统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实际上,韩国的外部环境转变以及国内各领域的结构性变化促使外交决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即国际因素与总统个人因素的影响力相对下降,而其他国内因素的影响力则逐步上升,尤其是官僚组织在外交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本文以韩国官僚组织的形成与特征为切入点,探讨官僚组织在韩国外交决策中影响力逐渐增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睿恒 《美国研究》2020,34(1):44-65,M0004
乔治·凯南是美国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缔造者和苏联问题专家,曾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他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期间。但是,由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凯南眼中的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是一个"自大排外""自私冷酷"又"不讲原则"的古老民族。这种负面的中国印象直接影响了乔治·凯南对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定位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乔治·凯南的文化教育背景、好友小约翰·戴维斯的影响及其信奉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是影响他的中国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箫轲 《当代韩国》2013,(2):96-108
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经济—经营研究发展迅速,这成为中国韩国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当中可以发现,韩国经济—经营研究是中国学界较为关注的国别研究之一,其关注重点随着中韩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92~1997年,相关研究对韩国经济的制度层面和大企业集团的关注很多,重点是对韩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引进和借鉴。1998~2008年,中国学界对韩国经济—经营领域的研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对韩国工业经济的关注度明显提高,对韩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进行了更加详实的考察和分析。2009年以来,能源问题、文化产业问题、FTA问题、农业问题、宏观经济管理当中的公共政策问题等成为中国学界的关注重点。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学界对韩国经济—经营领域的研究存在基础研究不足、跟踪研究滞后和具体产业研究不深入等问题。目前,韩国在经济—经营方面依然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中韩经济关系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中国学界对韩国经济—经营领域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课题。  相似文献   

13.
By comparing Australia with the USSR (and not with the UK or other British dominions as is most often done) we advance two principal arguments. Firstly, despite the claims of some historians, veterans as a social entity are not the exclusive product of postwar discourse and the postwar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milieux in the countries for which soldiers fought. Rather, their emergence as a social group reflects the experience of mass soldiering in an age of total war. Secondly,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extent to which veterans’ claims to special entitlements were translated into special status. We identify eight structural factors which, if they did not determine, at least heavily influenced, the policy outcomes of veterans’ activism.  相似文献   

14.
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键 《当代韩国》2014,(1):24-32
目前中韩关系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韩关系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如韩美同盟的存在以及中韩对朝鲜政策的差异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中韩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此外,中韩两国间存在的经贸问题、韩国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两国人文交往问题,以及潜在的历史及领土问题等都是将来中韩关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鉴于此,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同时,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可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并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投资规模、目的、领域和区域分布等方面分析韩国企业与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变迁过程及其特点。近年来,韩El企业在对华投资目的上越来越倾向于开拓中国市场。对华投资的行业类别上,虽然投资产业集中在制造业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在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非制造业领域也呈现增长趋势。今后,在强化技术开发和零部件采购本地化的基础上,开发建立适应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产品与销售体制,积极拓展内陆地区以及二、三级城市市场将是韩日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日本总的朝鲜半岛政策就是“两个朝鲜”政策。以此为前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具体对韩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的日本,为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在对朝鲜半岛殖民统治的认识、韩国对日请求权、日韩渔业纷争、在日朝鲜人等问题上对韩采取了强硬政策。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日本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及配合美国的东亚战略的角度出发,搁置日韩在殖民统治认识问题上的争议,迅速着手解决影响当代日韩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韩国对日请求权问题和日韩渔业纷争问题,实现了日韩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傅聪 《欧洲研究》2012,(1):65-80,2
气候变化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全球公共问题。欧盟在全球应对行动中是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之一。欧盟的气候决策模式决定了其气候外交行动的方式,并对全球气候行动进程具有重大影响。探讨欧盟气候行动的深层动因,有助于理解欧盟气候政策的机理和对外行动的逻辑。本文将从外交政策的视角研究欧盟的气候决策模式,从动机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解读促使欧盟致力于领导国际气候谈判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non-camp Syrian refugees living in ?zmir with a focus on socio-economic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concerning their survival and integr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social acceptance by the host Turkish society on the other. The data were generated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conducted between February and April 2014 with non-camp Syrian refugees and Turkish citizens living in ?zmir.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tends to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through insights on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non-camp Syrians, their level of integration to Turkish societ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the perception of Turkish citizens about the rising Syrian population in Turkey. It argues that Turkey’s open-border and ‘temporary protection’ policies are approaching their limits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new arrivals and the concomitant difficulties faced in integrating into Turkish society.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reate a ‘rights-based approach’ with a long-term integration policy and present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hich aim to extend and secure the rights of Syrians through socio-economic adjustments without jeopardizing their social acceptance from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urkish citizens.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publ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is influenced by people’s interactive rela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In contrast to the “sociodemographic factor”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pproaches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s theoretical structure is that of “cross-cutting networks.” It analyzes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social network “cross-pressures” on voters’ engagement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likelihood of voting in the 2010 mayoral elections in Taipei, Kaohsiung, and Taichung cities. The study uses national survey data to tes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ross-cutting network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includes cross-tabulation analyses, ordered logit model, and logit model.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people in cross-cutting networks involving greater political disagreement are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while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homogeneou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under low-level cross-pressure are predisposed to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 in politics.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Greece’s position towards the EU’s enlargement to the Western Balkans remains ambivalent: on the one hand, Greece remains declaratively one of the most ardent supporters of integrating the whole Balkan region into the EU; on the other hand, Greece is also a persistent obstructing factor whenever its multiple interests in the Balkans produce friction. We investigate this ambivalent position to understand its origins. We argue that Greece’s position can be understood with reference to three key factors: (a) the particularities of Greece’s foreign policy-making and its persistent traits, (b) the background of Greece’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on and the legacy of multiple disputes that were created or exacerbated in the early post-Communist period and (c) the legacy of turning EU enlargement policy into a Greek foreign policy tool during the 1990s. These factors not only explicate the existence and persistence of Greece’s ambivalent policies, but also are likely to continue to shape Greece’s enlargement policy in the future. In that context, we expect that Greece will engage in a delicate balance of, on the one hand, strategically placing conditionality to ensure favourable compromises with neighbours, and, on the other, not jeopardizi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enlargement process per 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