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行业企业需求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立足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从安保行业企业需求出发,从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平台搭建、机制构建、体制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文中针对陵园设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本技能培养、核心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模式,以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3.
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分析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将技能竞赛资源转化,增强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为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将竞赛资源融合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卓越工程师的技能、提高了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养,使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是经济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几乎所有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都是不清晰的。企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能在市场上独当一面的优秀营销人才却凤毛麟角。那么,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来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年的培养,造就大批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是学校和企业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教育需要进行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致使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因此,有必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及应用型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法务人才紧缺、需求不断增长,作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国内高校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上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参差不齐、培养方案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社会需求认识不足、对法务会计与相关概念及学科的关系认识不清以及对法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不到位等.由此,应当加强法务会计相关理论研究,明确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究实用有效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体明确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法务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太理想。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与职业岗位能力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创新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建设本科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总结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结构的合理性、适用性、科学性,不断改进和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为精准,培养规格更为清晰,培养过程更为有序可靠,培养质量更有保障,毕业生需求更为紧俏,就业途径更为宽广。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广东省广州市启动汽车维修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两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工作。这意味着技能人才培养将有国家标准。这次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制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为了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技能人才,从国家层面确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促进社会生产方式转变,驱动企业管理及营销领域变革。文章通过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与变化,提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的关键问题,探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路径和实施策略,认为市场营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有效对接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媒体营销、网络营销新需求,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力求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对世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与高等教育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高教自身看待质量转向从科技人才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认识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和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上移,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与优势学科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上海市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11家单位经自主申报和评审认定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加快适应产业发展的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企校合作,组织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新转岗人员,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从业人员开展的"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应理清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划分、应用创新型人才层次与高校类型等问题。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对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即从社会需求出发,将当前单一学术的"h"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创新的"H"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对培养规格的再定位,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创新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使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成为既适应政府部门,又适应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加快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交叉融合"四位一体"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 双语教学 科技创新 实践基地),注重学生素质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努力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于外贸人才培养的机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经贸的经贸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摆在经贸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贸系的部分专业教师开展了对高职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试图创立“2+1”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经贸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新的思路,为经贸专业的学生就业拓宽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李霞 《工会论坛》2013,(6):122-124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在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顶岗实习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以满足企业、社会需求为前提,按照营销能力形成的渐进性原则,围绕“基础型实践一提高型实践一行业模拟实践一营销岗位实践”四环节设置实践课程,整合实训资源的思路来推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并通过围绕企业需求开发渐进式实践项目及实训教程、建立系统的渐进式校内实践平台、构建渐进式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措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把社会有效资源和社会力量纳入学校资源,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企业从业人员实践能力强的优点,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缓解了学校资源紧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民清 《工会论坛》2010,16(3):17-18
如何培养与推进农网智能化建设、加强与"三集五大"等相匹配的高素养、高技术、高技能、高活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县供电企业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加强人才培养,应注重营造人才培养环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提高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央有关部门关于以构建政法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精神,公安院校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在当前公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载体实施教学,营造“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的职业情境,改善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还让学生学会了工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无疑是对接行业企业、实现工学结合、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