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之"道"与哈耶克的"规则"都是推进社会演进的自然力量,由此出发,道家创造了"无为而治"的治理之道,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治理之目的"。无为而治"最终未能摆脱历史的枷锁,虽主张"无为而治",却还是走向了"圣人之治"。哈耶克所提倡的也是一种自然的治理之道,他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对社会的秩序作全面的设计,所以主张依照"自发秩序"之规则来制定法律,实行"规则之治"即法治,这样才能保障人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2.
管理哲学作为思维体系构成中的重要分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卓越的管理者,同样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反者道之动"思想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内容,也是管理思想中讨论范围极广、思辨极为深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不仅包含了巧妙的管理思想辩证法,阐释了管理思想与世界运行之间的通则,同时还以道家思想的角度对管理者的行为原则及准则提出理论基础指导。在"反者道之动"思想的指导下,优秀的管理者应从学会相反的角度看问题,并推行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3.
道家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博大,最能体现其基本精神的莫过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等,它们集中地显现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道使生态系统趋向平衡,生态系统遵循道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以道家生态伦理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建设,有助于我们掌握低碳经济建设的原则,把握低碳经济建设契机,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老子。无为而治的中心价值是自然和自由。无为而治的基础在于以民为本,其中心内容是君主无为,而无为之治的基本方法在于后与柔,其最终目的是无不为,无不治。  相似文献   

5.
道家伦理智慧对个人来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的思维训练。它也是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道德经》一书中,"有"与"无"的理论和"无为"的原则,对于确认积极活动和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因"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儒道等各家都有论述。《淮南子》作为新道家代表作之一,关于"因"这一观念的论述体现了道家的独特风格和主旨思想。"贵因论"是《淮南子》无为这一主旨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的理论根据。由"因"而生"无为",以"无为"保社稷,这是《淮南子》全书的一条思想主线,"因"论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通过"道"的范畴体现出来的.中国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由核心思想--"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自然观,以及由此自然观出发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知止"、"知足"的具体要求组成基本框架.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生物,以此实现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它作为人类今日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思想资源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民休息的施政策略。道家的施政策略及影响,实质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弊端的、以为百姓更好服务的政治伦理思想,其理论价值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家主要从“道法自然”、“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名正法备”四方面阐述“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当代,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纠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思维,发挥自然运化过程、规律、自发秩序的作用;对于慎用科学技术及人为手段改变事物自然本性,正确对待各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职责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国家社会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管理者必须有自知之明,还必须起好表率作用。无为而治思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警察组织机构臃肿、等级森严、效率低下,警察管理重视有形的制度控制和纪律约束有余,而在对管理规律的遵循和无形的文化建设方面则远远不够.由此,批判地借鉴道家哲学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探讨现代警察管理的规律、境界、时机、切入点、管理方式及管理者素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道家所说的"道""德"或"道德"跟我们今天的道德概念虽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但两者之间也有割不断的内在联系.分析先秦道家的"道德"哲学和"道德"修养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提升道德境界,对改进当今的道德教育也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管子》四篇继承了老子道论的本原性,承认了道的玄妙不可言说,延续了老子道论的虚静无为和辩证思想。同时,基于黄老道家治世之目的,创立了精气论,将老子"天地之外"的道转化为"天地之间"的道,援法入道,儒道结合,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养心治国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管理学首重无为而治,也就是强调放权与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治理模式;中国人的管理学谈天下至诚、德育天下及修身齐家之道,也就是愿景领导、价值领导、关系管理及文化建设,以创造信任的环境;中国人的管理学总是强调阴阳并存又阴阳融合,这正是学习型组织在变化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15.
裴蓓 《理论前沿》2007,(18):32-33
中国古典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在理论上儒、法、道的思想尖锐对立,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却互为融合、补充,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兼容法家、道家学说的独特的封建社会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形成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为法家的传统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老子思想是万古流传、取之不尽的智慧渊源 ,曾经被神化 ,纵博大精深亦有精华和糟粕之处 ,应有取舍才是。“天道”原则是老子行政管理思想的“总论”,其“无为而治”的观点当“扬论”,其“愚民而治”的立场应“弃论”。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道”、“自然”与“无为”是其中三大核心概念。本文旨在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三者及其相互联系:“道”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是自然无为的先设条件;“自然”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无为”得以产生出来的基础;而“无为”是一种治国原则,是自然主义政治理念的治道体现。  相似文献   

18.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19.
道家哲学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大道无为、道法自然"的规律揭示,成为中国哲学较早的理论形态。几千年来,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纯粹素朴、柔弱不争"的人性主张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一道,构成了中国"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不为物累,逍遥天下"的国民性格乃至民族性格。其中,"自然无为"对人之自然性与"平等自由"之个体价值的判定,"纯粹素朴"对人之"质朴清净"本性的回归,"柔弱不争"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成全与反转,成为道家涵养化成中国国民性格的重要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迥异诠释,盖乎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为此,现代国人理应弘扬爱国敬业的责任、忧患、使命意识且自觉抵制享乐、拜金、利己主义等生命戕害而在日趋机变的演绎趋势中奉献自己的心力才智,从而建构出契合贯通着华夏传统文化精髓旨归的人格情韵。中国古代社会贤哲对“理想人格”建构体例皆有颇为系统规范的诠释.儒家文化推崇“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道家文化崇尚以游入“逍遥无待”境界的“真人”为其理想人格形象;佛家文化信奉“众生度尽方成正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萨慈悲般的理想人格典范。为此,中华儒道释文化在国人的人格涵养苑囿的意蕴营造概不雷同.即儒家推崇入世有为、道家崇奉无为而治、佛家尊崇遁世圆融而各自富含着韵味隽永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