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和实现公有制。公有制的实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解决而且仍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具有新的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具有市场化、企业化和竞争化的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必须做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公有制企业产权主体明晰化、公有制所有者利益实效化。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既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着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和局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吸收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克服了市场经济的痼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融合起来,让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以建立充分取长补短的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财产的和谐,物权法为财产的和谐奠定了法治基础。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权法承担着塑造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实现模式的重任。这一由物权法所界定的公有制实现模式,本质即在于公有制主体的民事主体化与公有制财产的民事权利化。由此决定了物权法上的“平等对待”与“一体保护”准则,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物权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就是“定分”与“息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发展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要求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利于公有资产追求增值的最大化 ;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要求公有资产为了适应供求变化 ,提高经济效率而不断流动和优化重组 ;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要求公有制必须具有适应竞争的多种实现形式 ,选择最佳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因此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 )思想观念上存在多种错误认识。对于民营经济究竟怎么看 ?党的十五大讲得非常清楚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上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从宪法规范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虽然性质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二者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应当受到平等保护。基于国家的宪法义务,国家在立法、公共政策制定等不同领域,应当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从新中国历史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宪法地位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宪法视角探讨非公有制经济的演变、规范结构及实践功能,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经济发展的预期,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经济和法治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把意志形成法还是意志服从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客观上要求实现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 ;为了实现这一过渡 ,无论立法还是执法都应对法制因素予以抑制 ,发扬法治精神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属于初级阶段的实际 ,法制因素在目前仍有重要作用 ,但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逐步实现从法制经济向法治经济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新时期,应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孙月 《法制与社会》2010,(23):272-273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是国外社会主义改革探索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市场社会主义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与目标是分配平等、社会公正、自主自由、充分就业,而市场能够使经济效率最优化。因此,市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运用市场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上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其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伴随着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论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具有积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不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经济理论,对落后国家和转型国家来说,不仅不是福音,而且是个陷阱.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和抵制国内外新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和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卫生法制》2008,(6):29-30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整个社会始终处于深刻转型和快速发展之中,不仅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而且逐步实现了政府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卫生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卫生法制初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三十年。卫生法制建设的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代议制民主的产生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之初都选择了走代议制民主———我国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道路 ,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社会主义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杨紫? 《中外法学》1998,(1):18-26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以“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为重点;要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必须“加强经济立法”。加强经济立法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可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要求。但是,中国法学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概念、结构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意义和对策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生活》2020,(9):44-46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崇尚竞争,但市场竞争不能是无序的;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了形成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国家一定要通过立法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也必然会使用刑法保障对市场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北方法学》2018,(2):1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民生进步相协调和良性互动的法治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民生属性渊源,基础于对社会主义道路与立场的选择,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与立场的选择是检讨和反思西方泛市场化现代性不足的结果,其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性立场,更是一种民生态度。民生领域适度去市场化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制度与机制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在此,我们既要澄清一些认识:应承认民生领域过度市场化的不可取;应重申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民生功能;应正确认知西方法治在市场中的意义及在民生中的不足。同时也要坚守和强化以下观念:坚守和强化公有制在民生领域中的主体地位观;坚守和强化公有制宪法解释的社会主义观;坚守和强化公有制的国家积极作为观;坚守和强化公有制的民主法治构成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民生属性,既可凸显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色,也可明晰中西法治的不同,更可为经济发展与民生进步相协调做出自己的探索性和引领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秋实 《中国律师》2009,(2):20-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不仅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更重要的是使人民享有了更为广泛而充分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正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国物权法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物权法为民商法的支柱性法律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平台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作者着重阐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和他物权体系的构建 ,是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发展模式分不开的 ;中国物权法应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和基础 ,而市场经济要依靠物权法等一整套法律作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经济发展实践规律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创新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重大原则,即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从研究立场、制度特性、发展路径等不同层面,体现其理论原理的内在特性和根本精神,呈现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专利制度的理论依据专利制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德、法、日本等国早已通过实践得到证实。然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却为专利制度是否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争论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取得了较为统一的认识。由于过去的传统观念是把商品经济视为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经济形态,而且提出一个“非商品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因而我国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只给发明成果奖励,不实行专利保护。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情况才有了根本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于私有制社会中的国家,它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关系之上的、正处在消亡中的国家。它具有与私有制社会国家完全不同的实质,即是一个为人民所掌握的、保障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机器。  相似文献   

20.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提出并实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结束了经济体制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姓资姓社"的争论。随着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入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基础更加明确,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入宪背景与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可以发现其规范结构与特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